浅议借助教材插图落实语言运用

2024-04-22 06:25戴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材插图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戴琰

【摘 要】 教材插图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插图背后的教学价值与拓展价值,关联、综合、创新,利用插图落实语言运用,将插图与语言的阐释意义与艺术价值落到实处。

【关键词】 教材插图 语言运用 核心素养

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中两幅插图色彩分明,丰富了画面层次,鲜亮与深沉的整体搭配显现出冷暖对比,凸显出陶罐与铁罐这两个角色的不同性格,也暗示了两个角色的不同结局,让故事的曲折性与趣味感呼之欲出,为学生达成单元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获得充沛的感性认知与语言实践经验做好了准备。

一、对比、关联,从中生“趣”

首先,借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插图,启发学生根据课文语句“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迅速从插图中捕捉角色,准确判断。其次,观察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中,陶罐和铁罐共同立于柜子之上。其中,铁罐眼皮垂下,一脸傲慢和不屑,而一旁的陶罐站在柜子的边缘,神情真诚而疑惑。第二幅插图中,坍塌堆积着的厚厚泥土中,杂草丛生,很是荒凉。陶罐斜倚着安然无恙,而它的身边,有一些残碎的零件四处散落。两幅插图色彩鲜艳,契合学生心理,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迫切想要一探究竟。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插图辅助学习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将两幅插图关联起来阅读,并通过问题“看完这两幅图,你们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很快,学生纷纷发问:铁罐和陶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为什么铁罐和陶罐的表情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剩下陶罐?为什么背景从柜子变成了泥土?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些问题燃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学生带着满满的阅读期待循图入文,快步踏上了语言实践之路。

二、细究、洞察,得以明“意”

1.统一图文,观照地读。借助插图生动直观的特质开展识字教学,更易诱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教学中,教师借由问题“你能从插图中看到哪几个生字”“你能借助插图明白哪几个生字的意思”,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插图。学生顿时找到“尘”“骄傲”“谦虚”这几个生字词。学生由第一幅插图中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外在表现识记了“骄傲”和“谦虚”:马高六尺为“骄”,铁罐也像骄傲的马一样完全不把陶罐放在眼里,而与之相反的词语正是“谦虚”,恰好对应陶罐不夸大自我能力与价值的性格。至此,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串联、直观地读图,实现了音、形、义的贯通,建立起汉字与生活的意义勾连,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知,明晰了词语意义,也为后续“明确角色性格、理解故事大意”等技巧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清故事,整合地读。插图在这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可以转为讲述故事的“利器”,与课后习题“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互为支架。学生敏锐地发现两幅插图包含了故事背景,分别对应课文的第1~9自然段与第10~17自然段,更进一步发现了图中所关联的其他生词。于是,教师将这些生词分成三组:

骄傲 奚落 轻蔑

谦虚 懦弱 争辩

尘土 惊讶 光洁 朴素 美观 价值

学生马上发现,词语分别对应了铁罐、陶罐以及多年后人们发现废墟中陶罐的相应内容。自此,教师便打通图文壁垒,水到渠成地将强烈的视觉画面转换为有条理的故事讲述,降低了学生讲清故事的难度。整合之下,学生理清内在逻辑,顺畅地说出故事大意:国王的橱柜里生活着陶罐和铁罐。骄傲的铁罐总奚落陶罐,用轻蔑的语气表达对陶罐的不满。谦虚的陶罐并不懦弱,争辩几句后便渐渐不理会铁罐了。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掘开泥土,惊讶地发现了光洁、朴素、美观、有价值的陶罐,而铁罐早消失了。在图文互补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整合,透过插图观照文字表达,透过文字找寻插图细节,进一步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为本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积累宝贵经验。

三、补充、演示,领会寓意

1.发挥想象,创意地读。本文是一篇角色与对话极为鲜明的寓言,是训练学生朗读的最佳素材。课后习题要求“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为达成这一目标,学生细致观察两幅插图,讨论交流:第一幅图中陶罐和铁罐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它们的动作和神态有什么不同?心理活动又有什么差异?通过有目的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铁罐连正眼都不愿意多瞧陶罐一眼,它的嘴张得老大,愤怒地表现着不满,这就是“傲慢”。陶罐则被挤到了橱柜的最边缘,连影子都比铁罐小,但它却并不恼怒,这就是“谦虚”。就这样,学生借助插图进一步实现了理解的进阶与升华,自然能在分角色朗读中分辨两个角色的性格,融入文本情境,实现个人与课文的情感共振。

而插图的含蓄性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开辟广阔的语文课程内容。插图数量和可以表达的内容有限,借助两幅插图以及情节上的“空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想象并进行表演:骄傲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还会有哪些对话?随着时间的流逝,陶罐和铁罐各自发生了哪些变化?大胆的想象不但拓宽了故事的情节,也让角色形象更加丰满,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学生的想象——

铁罐扭过头,继续奚落陶罐:“国王真是没有眼光,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我都感到度日如年!”

“唉……”陶罐边叹气,边在橱柜的角落轻声说,“铁罐兄弟,我们不要总是争辩谁强谁弱好不好?我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啊!”

铁罐听完,更生气了。它扯着嗓子大喊:“你有什么资格跟我相提并论!只要我一展拳脚,你碎得连渣都不剩!”

陶罐摇摇头,闭上眼,不再说话了。

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言品质的必备训练。静态的插图可以在语言文字融入延伸与改编的过程中“活动”起来。这一活动考量了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的能力,也恰好与语文课标中的“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相照应。从学生的表达看来,他们不仅深刻领会了两种角色的性格特征,更能顺应情节发展,让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更加丰满,甚至联系了上下文,悄然渗透了其中的寓意。

2.领会寓意,迁移地读。立足插图,可以让语言学习空间更开放,让语言运用内容更充实。当学生在课文里来回穿梭几遍之后,教师将两幅插图再次展示在屏幕上,启发学生自己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陶罐和铁罐前后的巨大变化,背后的原因和道理是什么”。自此,学生理解了课文蕴含的育人价值:学会谦虚待人,正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提高了语用能力,更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体验感受,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与此同时,课后的“阅读链接”也是与本文有密切联系的《北风和太阳》。北风的自视过高恰好对应高傲自负的铁罐,而北风与铁罐的最后结局也存在相似之处。为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笔者请学生也为《北风和太阳》一文绘制插图并进行解说。最后,再由学习伙伴根据评价表为“小小插图师”活动献计献策。这样,学生便可从有意识的观察转向不受限的想象,从有目的的辨别转向无止境的迁移,让插图的正向作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言语智慧在反复活用中得到升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至此,插圖贯穿了“具体感知—抽象认知—迁移运用”的完整教学,为语言实践的转身与升华搭建了台阶。语用的迭代与落地,也让静态、无声的插图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获得了丰厚的意蕴,更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可见,充分挖掘插图背后的教学价值与拓展价值,整体地、综合地、创新地将“一图多用”贯穿于语言运用,能将插图与语言的阐释意义与艺术价值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插图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小议如何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