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4-04-22 06:25张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张荣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尤为重要。教师应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在课堂教学中精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制定目标、聚焦课堂、设计作业等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思维型课堂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诠释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笔者通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策略。

一、制定目标,精准定位思维能力

1.教材分析,把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握好教材,分析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思维活动的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关联点、思维能力和对应的描述,才能精准定位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人文主题,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单元语文要素,编排了三篇课文,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文中人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自相矛盾》从品析人物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田忌赛马》一文品析人物语言,分析故事情节,从而说清楚人物的思维过程。《跳水》一课品析船长关键时刻的言行,了解其思维过程以及“他这样做好在哪里”。三篇课文的教学分别从“了解人物思维”“说清楚人物思维”“品析人物思维”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体现了教材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逐步推进,螺旋上升。

2.学情定位,找准知识与思维的结合点。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所需来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之初,教师需要分阶段、分单元对学生进行调研,同时以学期为单位,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一次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的调查。

以本单元为例,笔者在学期初对学情进行了调查。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本单元的学习,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从低向高发展,培育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教师把握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便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储备。结合本册内容,学生就能够在语言文字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准确定位学科知识与思维结合点。

3.制定目标,分析学生的能力进阶。教师应基于语文课标、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单元目标、课时和环节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要关注思维能力目标,在目标的导向下,探索有效的课堂实施路径。

教师针对教材分析、学情定位,能精准制定本单元各课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促进学生完成思维能力进阶。例如,《自相矛盾》的学习目标为根据语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够讲出故事以及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师再通过拓展阅读寓言故事《亡羊补牢》,说说及时补救,为时未晚的道理。学习《田忌赛马》时,学生应从文中找出孙膑观察到的客观条件,利用课文后的赛马对阵图示推测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而学习《跳水》一课时,学生应运用随堂练习单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和客观条件的关键词句,揣测船长心理,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这么做的好处。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应关注到思维目标的设计,在目标的导向下,细读课文,活用支架,落实思维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

二、聚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成长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动力。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例如,教学《自相矛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楚国热闹的街市上,商贩们在不停地吆喝着自己的商品,叫卖声、欢笑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现在,你就是那位卖矛与盾的商人,你打算怎么招揽顾客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抓住合适的机会追问:“你们会如何吆喝?”一位学生拿起扫把,举过头顶,大声吆喝:“我的矛锋利得很,所有的物品都能刺得穿,不信过来试一试啊!”另一位学生拿起簸箕并将其护在胸前,吆喝道:“我的盾无比坚硬,什么锋利的矛都刺不穿,拿它没有办法!”教师顺势引导:“你们卖的可是天下无敌的兵器,想象一下,这两件兵器都在同一位商贩的手里,加上动作、神态,他会不会更加得意扬扬?”学生酝酿情绪后,再次表演。就在这时,一位顾客疑惑不解地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便掌握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的方法。

2.聚焦问题,激发主动思维。教师聚焦一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评价等方式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反馈,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叙述和优化。

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先设计一个主要问题“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指导学生利用随堂练习单分小组聚焦讨论,充分交流,并做出评价,助力学生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接着,提炼关键信息,聚焦船长出舱时看到的客观事实,完成如下练习单。

聚焦一个问题,利用随堂练习单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反馈梳理出客观情况,学生说出船长根据实际情况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做出决定的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明辨出船长所用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3.自主探究,触发思维动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触发思维动机。

《田忌赛马》是一则经典故事,教学这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强化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果齐威王出马的顺序不变,我们不采用孙膑的计策,这样的话会有多少种对阵的方式?结果怎么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对阵图,计算每场的得分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对阵图,发现总共只有六种可能性,获胜的概率只有六分之一。此时,教师继续追问:“孙膑转败为胜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再次借助文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出原因:孙膑是通过对马和人的观察才成竹在胸做出判断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还思考出了这两个关键要点:齐威王的马和孙膑的马相比,快不了多少;田忌通过观察,发现齐威王此时得意扬扬,料定他处于胜利的喜悦中并不会去想着调换马的顺序。这样,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触发了思维动机,读懂了孙膑的思维过程。

4.拓展阅读,引发思维迁移。学生将掌握的思维能力与方法迁移拓展到平时的阅读活动中,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助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自相矛盾》后,教师可让学生拓展阅读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学生利用习得的方法分析丢羊人的前后思维过程,最终明晰了寓意:羊圈破了一个大洞,这是客观存在的,不补,其他的羊当然会继续顺着这个洞跑出去,此时当然应该将羊圈补牢,而不是羊丢了,放任自流,还去质疑为什么要补洞。出现事故后,应及时补救。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中“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人与事来引导学生交流。

三、设计作业,提升练习的思维含量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作业的功能性与创新性,设计出需要学生迁移与运用思维方法才能完成的高质量作业,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现思维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跳水》前,教师可设计预习单: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初读课文,提炼相关信息,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又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可设计巩固型作业单:历史上还有许多人物运用谋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读一读这一类故事,思考他们是运用什么谋略取得胜利的。自主阅读,完成表格。※

(作者單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