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放纸鸢

2024-04-23 08:30李桂英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斗笠纸鸢放风筝

李桂英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等元素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起源于中国这一观点,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传说:

木鹞说

相传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研究了三年,用木头制成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斗笠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在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子抓住了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滑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之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了放风筝。

树叶说

樹叶说来自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人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线等拴树叶放着玩,后逐渐演变成了放风筝的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人与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的。

纸鸢说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还有一种说法是,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后人将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的历史

春秋时期,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就发明了风筝。东汉时期,待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用风筝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自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逐渐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的鼎盛时期,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等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之后,风筝就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类文学作品中。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这里的“鸢”指的就是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苏汉臣的《百子图》里就都有关于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提到今天的风筝,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举办过风筝会。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了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会议上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都能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以及喜欢这座城市的四海宾朋。他们来潍坊观摩、游览,在欣赏风筝艺术的同时,与当地的同行们交流、结谊,面对面地进行指导。毫无疑问,这对潍坊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筝文化的传播

传统的中国风筝上随处可见吉祥寓意的影子。“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四季平安”“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图案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最早描写放风筝的诗歌的应是唐人元稹,他写了一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诗风浅显易懂,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到了宋代,“风筝诗”渐渐多了起来。南宋诗人陆游就曾以拟人化的笔法来描写纸鸢:“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句不仅生动地刻画出了纸鸢的姿态,更让人联想到了那些放风筝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快乐。

明代,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已经很普遍了。明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的“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迥高低。”便是对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诗人高鼎在《村居》中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更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的风筝为谜底制作了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条灯谜是贾探春所作,以断线的风筝暗示其远嫁不归的结局,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风筝的制作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它由最初的军事用具,演变为风中摇曳多姿、亮丽多彩的休闲娱乐之物,这其中蕴含着古人朴素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情怀。与偏重放飞技术、以几何造型居多的外国风筝不同,中国的传统风筝以竹子为骨,承载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与想象,扶摇直上入云天。

风筝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讲究“扎、糊、绘、放”四种技艺。古往今来,人们在对待放风筝这件“小事”上,从不怠慢。扎制骨架便是最关键的一环。骨架是风筝的基础,也是决定其放飞性能的关键。所用多为南方的毛竹、青竹、建竹、竹篾等,这种特质使其成为制作骨架的最好材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粘糊筝面。骨架扎好后要将糊制风筝的材质依形粘糊于骨架上。对称、平整是粘糊风筝的主要法则,有平糊、裹糊、连糊和补糊四种基本方法。绘制图案,门道就更多了。装饰彩绘是北京风筝最具特色的地方,较之其他产地要精致细腻的多。北京各风筝流派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自己的谱式。据了解,哈氏风筝的传统画谱有250余种之多。就连拴线施放,都有诀窍。风筝是为飞翔而生的,无论多么精美的风筝,放飞才是它的终极目标。风和线是风筝放飞的重要元素,不同等级的风力适宜放飞不同的风筝,而“线”如提线、连接线(专指串类风筝)和放飞线,系线的角度和粗细都有门道。大风筝放飞有很高的技巧和难度,对风速的要求也高,一般人难以放起来,即使放起来也难把风筝收下来,甚至会把风筝摔碎。因此在过去有专门负责“掌头线”的放飞者,把大风筝放飞稳当了再交由客人手中。

(摘编自《文汇报》2023年10月31日,原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放纸鸢,秋风一击入云端》)

猜你喜欢
斗笠纸鸢放风筝
趁着海风放纸鸢
同纸鸢一起,放飞梦想
斗笠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放风筝
春暖花开放纸鸢
NO.3 纸鸢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