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社会融入: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升华

2024-04-24 16:57罗淇丰谢跃平赵玉太郑雪梅
社会与公益 2024年2期
关键词:受助者巴中市助人

罗淇丰 谢跃平 赵玉太 郑雪梅

2023年,巴中市巴州区心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四川省城乡社区治理“提能力”项目中的龙湖园社区社工室和后坝社区社工室的服务项目,并邀请巴中市巴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外部督导。在开展具体服务过程中,8名困境儿童引起了社工室的注意。这8名儿童年龄处于12-16岁之间,已被心缘公益协会帮扶约为1-3年,他们基本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带大,家庭较为困难。他们自制力非常强,学习成绩较好,虽然有长期的志愿者帮扶,但对外界始终保持隔阂,和志愿者之间也有一种似亲非亲的感觉。为了促进8名儿童融入社会,两个社工室开展了让8名儿童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从而融入社会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一、服务过程

(一)从受助者到互助者的转变

后坝社区社工室、回风社区社工室的幾名社工在接手几名服务对象后,将8名儿童召集到一起,组建互助小组,商定他们每天放学以后就到后坝社区社工会议室,一起做作业,由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而低年级的学生则负责表演节目,如唱歌、跳舞、讲笑话,保持每天的氛围都非常轻松活跃,收拾会议室卫生,大家有心事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安抚。

最初,受助儿童彼此之间交流较少,当社工看到某个低年级儿童有不会的题,然后提醒高年级儿童,高年级儿童才会去讲解。后来,高年级儿童会隔几分钟主动去看,或者低年级儿童主动拿着作业去找高年级儿童。低年级儿童也由最初拘谨表演节目,变得大方自然,有时候还会多表演一个。在谈心环节,最初大家仅将自己的问题或负面情绪写在纸上,后来他们可以坐在圆桌上一起交谈,将内心的话直接讲出来,有说有笑又有泪,这让他们俨然有了一家人的感觉。当这8名儿童彼此之间打开心扉,社工感觉到这8名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高,从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参加,意味着他们内心逐渐接纳他们爷爷奶奶以外的人。

(二)互助者到助人协同者

让儿童之间没有心理防御,仅仅是帮助儿童实现身份转变的第一步,他们对外界仍然有很强的隔阂感。为了促进儿童社会融入,社工必须带领儿童主动接触社会,和自己家庭以外的大社会产生交集。为此,龙湖园社区社工室和后坝社区社工室在安排两个站点其他群体服务性工作时,会为儿童刻意设计安排一些工作,让他们协助社工一起完成社区群众服务。

在初期,社工会为儿童安排一些简单的协助工作,如在周末开展老人集体活动时,社工会让儿童负责签到、摆放东西、收集老人意见等一些简单的工作,让儿童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有接触,完成一些简单的交流,逐渐摆脱自己是弱势“受助者”的观念。随着他们完成简单工作变得得心应手,社工又为他们安排了更为复杂的工作,如将他们分组带到不同的高龄孤寡老人家,探访慰问老人,给社区低龄儿童辅导课作业,让他们逐渐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助人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如他们认为上门探访老人时,还可以带老人做游戏,做手工,让老人多活动。

(三)从助人协同者到助人主体

促使儿童真正摆脱弱势“受助者”身份的观念,就必须让儿童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社区服务项目,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促进儿童融入社会的第三步则是让儿童成为助人主体,完成身份转变和角色认同。在后坝社区社工室的协助下,8名儿童登记报备了后坝社区暖心儿童志愿服务队,社工根据他们在走访老人、服务儿童的过程中的行动和心得,创立可实施的社区公益创投项目。

二、服务反思

(一)善用环境的影响力

通过分析8名儿童转变的过程发现,帮助儿童实现身份转变,需要善用环境的力量,先从互帮互助同辈群体中打开心扉,再逐渐引导儿童在社工的带领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再从活动中引发对“助人”和“被助”的思考,最终促其成为一名助人者。

(二)让孩子更好地得到独立

帮助儿童获得独立性,必须让其意识到自己也具有“助人者”身份,让他们自己内心平等地与外界相处。要让儿童成立队伍,自主选择助人的方式和内容,从而增强儿童的权能感,让儿童自主身份从“被助者”升华为“助人者”,最终融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活中,让身心更加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罗淇丰、赵玉太,巴中市巴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谢跃平,巴中市巴州区心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郑雪梅,巴中市心缘公益协会)

猜你喜欢
受助者巴中市助人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巴中市恩阳区:“四个聚焦”稳住就业基本盘
巴中市:奋力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助人无需等待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助人为“乐”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助人为乐
巴中隆重纪念“一二·九”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