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4-04-24 11:15张东梅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4期
关键词:猪丹毒防治诊断

张东梅

摘要:猪丹毒主要由红斑丹毒丝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为特征。属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急性型发病率高,对生猪养殖业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为了养殖户更好地预防猪丹毒病的发生,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对此,本文主要对猪丹毒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防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猪养殖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1]。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不论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地都有发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养猪场造成大规模流行,它与猪瘟、猪肺疫并称为三大传染病,对猪危害非常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自然条件下具有较强抵抗力,进而导致传染病经常在我国养殖场中出现。猪感染病毒后,普遍充血、出血,各实质脏器有大小不等弥漫性出血点等相关症状,造成大范围传播和死亡。为了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加强对猪丹毒病预防、免疫、检疫、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此疾病的发生。

1 病原

极纤细的小杆菌是猪丹毒病原体特征,形状为直型或稍弯,长约0.8~2.0 μm,宽为0.2~0.4 μm。分离的细菌呈不分枝的长丝状或呈中等长度的链状。猪丹毒杆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体表面被包着一层蜡质薄膜。在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光滑型(S型)与粗糙型(R型)两种菌落。光滑型菌落菌体短细,毒力极强,此型是从新鲜急性病丹毒病材料分离而得到的。粗糙型菌落菌体大,呈长链状,毒力极低。在琼脂培养基上,37 ℃经24 h培养,菌落呈露点状。在加血清或全血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加全血的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的溶血环。此外,还有介于光滑型与粗糙性型之间的一种中间型(1型),菌落呈金黄色,毒力也介于两者之间。该菌为需氧菌,在自然环境里,抵抗力较强。用12.5%食盐处理病猪肉并冷藏于4 ℃,经过148 d,仍能分离到猪丹毒杆菌。为了人民能吃上健康猪肉,加强对生猪检疫工作。该病毒在高温下抵抗力弱,肉汤培养物70 ℃经5 min即可被杀死。加强日常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可用1%漂白粉或10%的石灰乳消毒,15 min内将病毒杀死。由于病毒耐酸性较强,用乙醇等灭菌作用较差。

2 流行特点

猪丹毒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北方地区多发生在夏秋之间的雨季最热的时候,而南方地区冬春两季发病率高,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较少。对猪丹毒杆菌易感性较强的是3~12个月龄猪。

2.1 传染源

1)因为夏秋之间雨季最热,适合猪丹毒杆菌的生存和繁殖。猪丹毒杆菌在含有机物质的碱性土壤中,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碱性土壤条件下,可以生存和繁殖。夏秋季节也是吸血昆虫活跃的季节,使其传染机会增多,加大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速度。

2)带菌健康猪也是猪丹毒杆菌传染源。约30%~50%外观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内潜伏有E.rhusiopathiae[2]。

3)猪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外界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猪丹毒杆菌易感性较强的是3~12个月龄的猪,母猪产仔前后发病较多,在长期生活过程中老龄猪受到隐性感染,因而获得自动免疫有关。其他如营养缺乏,突然改变饲料、长途运输、疲劳、受寒都能增加猪的易感性。

2.2 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健康猪食用污染的饲料、饮水和污染的环境等,病菌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体内而感染。

2)吸血昆虫传播。带毒的吸血昆虫蚊蝇等通过叮咬皮肤,机械性传播此病而感染。

3)内源性感染。由于健康带菌猪机体抵抗力减弱而体内细菌毒力增强,引发感染。

2.3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猪。绵羊和火鸡属于次易感动物。

3 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自然感染的猪丹毒病的潜伏期约为3~5 d,有时可短到24 h,偶尔也长达7 d。由于猪的自身抵抗力与病毒毒力强弱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各地常见的以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较多,慢性型的较少。

1)急性型。又叫败血性猪丹毒,由于感染光滑性猪丹毒杆菌而引起发病。猪发病突然,体温高达43 ℃,病猪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眼睑水肿。有的寒战、鸣叫、伏卧、跛行,食欲减退或废绝,想喝水,有呕吐症状。发病初期粪便呈球状,随后下痢。急性猪丹毒的病程很短,没等发现症状就已经死亡。但也有部分病猪在病后不久或者死亡前皮肤上呈现红斑。这些红斑常出现在胸、腹、腋下、内股等皮肤较薄处,其颜色初期为浅红色,渐转变为暗紫色,以指尖按压时红色消逝,停止按压时则又恢复。急性型发病较多,通常病程3~4 d,死亡率可达85%以上。

2)亚急性型。又叫疹块型,是猪丹毒病各型中病症较轻的一种。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疹块。初期发热,不进食,口渴,结膜发炎,有时还有麻痹、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1 d后在颈部、背部、后肢外侧等处出现疹块,呈菱形及方形或不规则四角星形。发生疹块处和健康皮肤的界线十分明显,大约3 d后,疹块的颜色从浅红逐渐转变为紫色。紫色疹块突出皮肤表面约2~5 cm,中心慢慢地坏死,形成结痂。发生疹块后其體温和症状减退。发生皮肤病变的部位,严重的是耳、头、尾等,经常变干、坏死、脱落,使病猪失去两耳、尾、足趾。有时背部皮肤整块坏死,如病猪不死可形成脱落的瘢痕。如果在发生疹块时经治疗痊愈,则疹块表面的红色消失,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同时病猪体温下降,食欲渐渐恢复,如并发症约经5~14 d恢复健康。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的症状,也有的病例两种症状同时发生,皮肤有坏死的极少。这种类型多数是由急型或亚急型转化而来的。

4 病理变化

1)急性型。主要以急性、全身败血症变化,皮肤表面呈现红色斑块。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现弥漫性出血、充血等症状。脾脏深红肿胀,质地松软。脾小梁和滤泡的结构不清晰。扁桃体及肠道淋巴肿大、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现象。胃和十二指肠呈出血性炎症变化。肾脏体积增大,暗紫色,呈弥漫性出血。肝脏出血,呈红棕色。心囊积水,心肌有心肌炎表现,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小出血点。但如果突然死亡则无明显变化。急性型猪丹毒病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斑。这种炎症充血范围常扩大为一片,充血部位稍稍隆起,上面有浆液性小泡,小泡破裂以后,皮肤形成干涸硬痂。

2)亚急性型。主要以皮肤出现特征性疹块。一般发病第2天开始在耳、腹、背等处肿起浅平坚硬的扁包,突出皮肤表面3~4 cm,形状为不规则的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极少见有圆形的,群众称之为“火印”。形状各异的疹块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晰,疹块中心变为苍白色,周围为红色。浆液性水泡破裂后,逐渐干燥,结痂呈黑色。皮疹区皮下结缔组织肿胀,有出血点。少数病例有局部或大面积皮肤坏疽。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丹毒性心脏瓣膜炎和关节炎,有时可能同时出现。慢性猪丹毒表现附关节增生性变化,外形肿大坚硬,不化脓。慢性猪丹毒病猪常由疹块病变发展为坏死性皮炎。由于新陈代谢受阻,坏死范围优势形成大块,深达皮下组织,浮联在背上。强行剥坏死硬痂,则出现粗糙的出血创面。

5 诊断

关于猪丹毒的病性诊断,初步诊断进行流行病学症状分析、病理解剖。进一步确切诊断可用细菌检查、动物接种试验和血清反应试验。5.1 细菌学诊断

从形态上观察有无猪丹毒杆菌作为诊断依据。

染色镜检。取病猪耳静脉血或疹块下血液和渗出液做成涂片,运用革兰氏染色或瑞氏染色等,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极纤细、平直的阳性小杆菌,常多数散在于白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呈丝状排列。

病原菌分离检测。取病猪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在37 ℃条件下培养24 h后即可生长,在液状培养基里微混浊呈云雾状,在血液琼脂里菌落呈露点状,孤立细小灰蓝色,其周围有极窄的溶血圈。

5.2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含菌量减少或被污染,进行细菌诊断有困难时,应接种于小动物,以辅助诊断。取病猪病料1~2 g磨碎,制成混悬液。分别给小白鼠和鸽子注射。经过24~96 h,鸽子死亡,小白鼠发病,4~7 d陆续死亡。死鸽和小白鼠呈现脾脏肿大,肝与肺充血,有时肝脏发现小点坏死,于血、肝、脾中均可发现大量猪丹毒杆菌。

5.3 血清反应试验

包括环状沉淀反应实验、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血清试管凝集试验、全血快速凝集试验等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若细菌有沉淀或凝集成块现象为阳性反应,可判定猪丹毒杆菌。若细菌仍均匀分布则为阴性反应。常用凝集试验检查慢性猪丹毒和带菌猪。

5.4 鉴别诊断

猪丹毒疹块型和慢性型根据症状可以区分。把急性猪丹毒、猪瘟、猪肺疫进行鉴别诊断(表1)。

6 药物治疗

若发生本病后,立即对养殖场进行封锁,病猪进行隔离,用10%石灰乳对其用具、猪舍、污染过的环境进行消毒,对同群未发病的猪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猪丹毒病的药物众多,兽医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

青霉素,10万IU/kg·bw肌内注射,4次/d。如将1 d总量分成2次注射,即每隔12 h肌内注射,疗效相仿,治疗3~5 d后食欲恢复正常。尤其在病初,效果更为可靠。

链霉素用量为50 mg/kg·bw,肌内注射,1~2次/d,治疗效果良好。

7 预防措施

7.1 平时预防措施

1)提高猪群抗病力。养殖人员加强圈舍卫生,通风、干燥,圈舍定期消毒。做好生猪不同生长时期饲料的配比工作,从而满足生猪生长发育的需求。

2)消灭传染源。对猪圈舍和污染的场所定期用10%石灰乳喷洒消毒。

3)消灭传播因素。引进种猪或买卖商品猪时,应加强检疫、消毒、隔离等措施。对检查出的病猪和带菌猪,迅速隔离与药物治疗,及时消灭传染源。

4)按期进行预防免疫注射。①猪丹毒灭活疫苗,断奶后的猪一律皮下注射5 mL,21 d产生抗体,免疫期6个月;②猪丹毒活疫苗,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后,皮下注射1 mL,7 d产生抗体,免疫期为6个月;③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同时防治三种疾病。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头份/mL,断奶仔猪肌肉注射1 mL。

7.2 发病后的防控措施

1)发现猪感染猪丹毒杆菌要立即封锁疫点,实行彻底清圈消毒。粪便应堆积发酵。对病猪隔离、对症治疗,同时对未发病猪要及时预防性给药。

2)对病、死猪尸体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对污染的场地及用具应彻底消毒。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类消毒药,轮换使用,消毒效果更好。

3)全面彻底消毒后进行免疫注射,在疫苗产生免疫力前要监视疫情,防止复发。

8 结语

由于密云地区散养户养猪比较少,规模养猪场防疫、治疗、环境卫生都达标,现在很少发生猪丹毒病。为了预防猪丹毒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实行自繁自养,以预防为主,预防大于治疗的养殖理念。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大免疫、监测和消毒力度。对饮水器具、活动场地的定期消毒,及时杀死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體。做好粪便集中高温发酵和对病死猪进行掩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工作。运输过程中加大圈猪的密度,减少应激反应。日常严格以卫生防疫制度为基础,借助科学合理的免疫手段,促进养殖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养殖户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李涛.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7(6):170.

[2] 毛天骄,张静,何赞赞,等.猪丹毒的流行、危害与防控[J].猪业科学,2017,34(11):109-111.

猜你喜欢
猪丹毒防治诊断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