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有效总结

2024-04-24 12:02陈秀娟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牛巴牛舍氏杆菌

陈秀娟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当前基层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对巴氏杆菌病所造成的危害认知不足,并没有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疾病诊断不合理,药物使用不规范,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机,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不断加强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明确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要点,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

1、病原特征

牛巴氏杆菌在显微镜下呈杆状,大小约为0.5~1.0μm×2~3μm。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两端钝圆。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灰色、湿润、边缘不整。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该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自然环境中,巴氏杆菌可以在牛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生存。此外,该菌对干燥、低温、高盐等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该种病原对理化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例如,在60℃加热30分钟内,对该菌有杀灭作用;但在60℃加热1小时以上,可有效灭活。巴氏杆菌对酸碱敏感,pH值4.5~6.5时生长最适宜。此外,该菌对许多抗生素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2、致病机理

巴氏杆菌首先通过消化道黏膜或皮肤伤口进入牛体内。在消化道黏膜感染中,巴氏杆菌通过粘附和侵入黏膜表面的细胞,进入淋巴和血液系统。在皮肤感染中,巴氏杆菌侵入伤口或毛囊,通过淋巴道或血液传播到其他部位。巴氏杆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毒素由三个组分组成:保护性抗原、致溶素和水肿因子。毒素通过PA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形成毒素复合物进入细胞内,LF和EF则发挥其毒性作用。LF破坏细胞信号传导,导致细胞死亡,EF则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引起水肿和组织损伤。巴氏杆菌特别喜欢富含氧气的环境,它在体内定居于脾脏。一旦巴氏杆菌感染,它会产生大量毒素,破坏脾脏的结构和功能。这导致脾脏肿大、出血和坏死,进而影响免疫功能。另外,巴氏杆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炎症、水肿和坏死。免疫细胞的活化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增强炎症反应,但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3、流行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牛和带菌牛。病牛在发病期间,其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均含有大量病原体,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易感牛。带菌牛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仍可传播病原体。病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牛与易感牛直接接触,导致病原体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牛在咳嗽、打喷嚏、流涕等过程中,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牛。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环境、用具、饲料等媒介传播给易感牛。巴氏杆菌主要侵害牛,尤其是幼牛和抵抗力较低的牛。此外,水牛对该病的易感性较高。人工接种可导致其他动物感染,如猫、狗等。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夏、秋三季较为多见。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易感牛接触到传染源,感染病原体。牛只因营养不良、疾病、应激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体。如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等,也可能导致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

二、临床症状

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5天,但也有短至1天或长达7天的情况。潜伏期内,病牛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症状可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三种类型。败血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病程较短,常在24小时内死亡。肺炎型最常见。病牛的脖子、胸部发生浮肿,造成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舌头外翻,流泪,流涎,有痛性干咳,鼻流出无色或带血泡沫。除呈现上述全身症状外,在咽喉、颈部皮下出现迅速扩展的水肿,最初发热,疼痛,坚硬,之后逐渐变冷,疼痛减轻,患畜呼吸高度困难,皮肤黏膜发绀。有的病牛在发病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眼结膜充血、出血,黄疸,水肿等症状。

三、病理学变化

败血型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的出血。内脏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出现明显出血,尤以肺部和淋巴结出血严重。肺泡壁变薄,充满血液,肺间质水肿。心脏扩张,心内膜出血。淋巴结水肿、出血。浮肿型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皮下组织和淋巴结水肿。皮下组织水肿,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结水肿,滤泡破裂,细胞浸润。此外,咽喉和肺部的病理变化与败血型相似。肺炎型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肺泡壁增厚,内有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有大量炎症细胞和脓性分泌物。胸膜黏连,胸腔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

从病牛的病变部位(如肺部、淋巴结、心血等)采集病料。采集时,应尽量确保样品的纯净,避免杂菌污染。将采集的病料放入无菌容器中,尽快送检。将病料涂抹在载玻片上,涂抹均匀,厚度适中。随后,将涂片放入酒精灯火焰中,进行固定。固定后的涂片应避免干燥,以免影响后续染色效果。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革兰氏染色液中。首先,将涂片放入稀碘液中,浸泡约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以便去除多余的碘液。然后将涂片放入醇溶液中,浸泡约15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以固定菌体。涂片放入革兰氏碘液中,浸泡约30秒,用无菌水冲洗。将涂片放入95%乙醇溶液中,浸泡约10秒,用无菌水冲洗,去除多余的乙醇。将染色后的涂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形态多为杆状,两端钝圆。在染色镜检中,注意观察菌体形态、排列和染色深度等特点,以判断细菌的纯度和活力。在革兰氏染色镜检中,若观察到大量呈蓝紫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初步判断为牛巴氏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认,可以进行纯培养和生化试验等检测。

2、病原分离培养

将从病牛病变部位(如肺部、淋巴结、心血等)采集的病料放入无菌容器中,尽快送检。在实验室中,将病料进行梯度稀释,以便进行后续的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病料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如血平板培养基、麦康凯平板培养基等。接种时,应尽量确保菌液均匀分布,避免产生接种环。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37℃恒温培养18~24小时。在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情况。培养结束后,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边缘、光泽等。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灰色或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在麦康凯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表面光滑。将具有典型菌落形态的菌落进行纯化培养,进一步观察其生长特性。纯化后的菌落应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以保证菌种的纯度。对纯化培养得到的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气泡试验、硫化氢试验等。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试验结果为:氧化酶阳性、气泡阳性、硫化氢阴性。根据菌落形态、生化试验结果等特征,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菌落呈灰色或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生化试验结果为氧化酶阳性、气泡阳性、硫化氢阴性。

五、治疗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治疗中,磺胺类药物作为一种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推荐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使用剂量为70~100mg/体重kg,每天2次,肌肉注射。或者使用磺胺嘧啶,使用剂量为50~70mg/体重kg,每天3次,口服。或者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使用剂量为50~70mg/体重kg,每天2~3次,肌肉注射。磺胺類药物容易引起结晶尿和肾损害,因此需密切观察病牛的尿量和肾功能。为预防尿酸盐沉积,在应用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搭配使用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牛使用200~300mL,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2~3天。

六、预防措施

1、加强疫苗免疫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的牛巴氏杆菌病疫苗主要有牛巴氏杆菌病氢氧化铝胶疫苗和牛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疫苗供应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对于未接种过牛巴氏杆菌病疫苗的牛只,首次免疫应在6~8周龄进行,使用剂量为每头牛4mL(体重100kg以下)或6mL(体重100kg以上),皮下或肌内注射。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使用剂量与首次免疫相同。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牛,应在产前2~3个月进行一次免疫,以提高母牛的免疫力和减少犊牛感染的风险。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注意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免疫接种前后10天内,避免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可能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对于已感染牛巴氏杆菌病的牛只,应在治愈后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其免疫力。在长途运输前,应随时加强免疫1次,以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在免疫接种后21天,对牛只进行血清学检测,观察抗体水平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如抗体水平不足,应考虑进行补免。

2、加强引种管理和饲养隔离

①引种检疫

牛引种检疫是指对从外地引入的牛只进行疫病检查和监测,以确保引入的牛只不会传播疫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牛引种检疫需执行《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检疫管理办法》。引入牛只的养殖场(户)应在引进前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并提供以下资料:养殖场(户)资质证明、引进牛只来源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动物疫病检测报告等。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收到申报资料后,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发放《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人员对引进的牛只进行现场检疫,检查牛只的健康状况、标识是否符合要求、相关疫病检测结果等。检疫合格的牛只,检疫人员会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签字盖章。对于检疫不合格的牛只,检疫人员会依法进行处理,如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同时,对引进牛只的养殖场(户)进行监管,确保疫病不扩散。检疫人员应对检疫过程进行记录,建立检疫档案,包括检疫申报资料、检疫记录、检疫结果等。

②强优到场隔离观察

引种牛群到场隔离观察制度是为了确保引入的牛只健康无病,防止疫病传播,保障养殖场的安全。选择距离养殖场主产区较远、地势较高、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场地作为隔离场地。隔离场地应具备一定的规模,能够满足引入牛只的饲养需求。提前对隔离场地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卫生。引种牛群到场后,应进行至少1个月的隔离观察。在隔离观察期间,密切监测牛只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食欲、精神状况、排泄情况等。在隔离观察期间,对牛只进行疫病检疫,包括巴氏杆菌病等。如有必要,可进行血清学检测或PCR检测,确保牛只健康。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牛只健康状况,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在疫苗接种后,观察牛只的免疫反应,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在隔离期间,确保牛只饲养管理到位。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防止疫病发生。同时,观察牛只的采食、排泄等行为,确保其适应新环境。对牛只进行定期消毒,密切监测牛只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在隔离观察期满后,如牛只健康状况良好,无疫病症状,可进行转群。在转群前,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转群后,继续观察牛只健康状况,确保其适应新环境。在合群前,可进行一次全面疫病检测,确保合群安全。对隔离观察期间的牛只信息、检疫检测结果、疫苗接种情况等数据进行记录,建立档案。以便于日后查询和管理。

3、加强环境调控

①牛舍环境温度、湿度调控

牛巴氏杆菌病防控期间,保持牛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牛只的健康和疫病防控至关重要。根据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只需求,牛舍内的温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一般犊牛15~25℃;成牛10~20℃。的湿度应保持在50%~70%之间。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可能对牛只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冬季或寒冷地区,应采取保温措施,如搭建保温棚、使用草垫等。夏季或炎热地区则需采取散热措施,如设置遮阳网、安装风扇等。保持牛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有利于降低湿度、排除有毒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可在牛舍两侧设置窗户或采用机械通风系统。保持牛舍地面清洁、干燥,避免污水积聚。可采用水泥、沙子等材料铺设地面,并每周进行1~2次消毒处理。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避免牛只饮用污染的水源。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牛只营养需求,增强免疫力。每天监测牛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应特别注意监测和调控牛舍环境。

②严格卫生消毒

每天清理牛舍粪便和垃圾,保持舍内卫生;每周对牛舍进行彻底清扫,清理舍内墙壁、地面、料槽等处的杂物;每周清洗饮水器、料槽等设备,确保清洁无污垢。常用消毒药剂包括了2%的氢氧化钠、5%的硫酸铜、0.1%的过氧乙酸、碘伏。氢氧化钠(NaOH)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硫酸铜(CuSO4)对细菌、病毒、真菌等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过氧乙酸高效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碘伏广谱杀菌剂,对细菌、病毒等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可以将消毒药剂溶于水后,均匀喷洒在牛舍的墙壁、地面、料槽等处;或者使用消毒药剂浸泡的毛巾或拖把,对牛舍内的设备、墙壁等进行擦拭。常规消毒每周进行至少1次全面消毒;疫病防控期间每周进行2~3次全面消毒,发病牛只所在区域每天进行1次消毒。

综上所述,牛巴氏杆菌病对牛只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病原具有多种传播渠道,再加上当前的病原耐药性逐渐增强,很多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新时期为更好地推动牛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巴氏杆菌病的针对性诊断与防治方面,持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总结防治工作经验,将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猜你喜欢
牛巴牛舍氏杆菌
牛红眼病如何预防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基于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模拟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牛巴氏杆菌病发生与治疗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家庭小规模肉牛舍建造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