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与提升管理效果深入研究

2024-04-24 12:36杨永辉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间伐林木林地

杨永辉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造林绿化与林业技术作为支撑,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性,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绿化造林是一个系统性且专业性的过程,在造林管理过程中并不是林木种植之后就完成了整个绿化造林任务,需要注重做好造林之后的养护管理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化造林后的林业管理方案,能够保障林木种植之后快速成活,增强林木的抵御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改善林内环境,确保林木快速形成完善的林分结构。为此,在绿化造林之后,应该构建科学化的管理技术,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引入现代化的技术理念,推广现代化的林业技术,提高林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造林绿化后的林业管理质量管理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对绿化造林后的盈利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绿化后的林业管理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造林绿化是指在原有的森林或非森林地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以达到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古代先民为了取得食物和保护自身,开始进行简单的烧荒放牧与种植采集活动,这也可以看作是最早期的绿化活动。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果树的培育和栽植,并逐渐形成了园林和果树种植的传统。随着农业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树木对农田的益处。因此,为了稳定农田的沙土,保持水土,增加果树和草本植物种植数量,人们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农田的绿化。工业化时期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纷纷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工程。在中国,1954年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治理沙漠化、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此后,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植树造林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绿工程等。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加强,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进而推动了更加积极的造林绿化活动。例如,全球各国不断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促使各国立法并制定目标,通过大规模的森林种植和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绿化要求逐渐提高,不仅注重植物的数量和质量,还更注重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自然资源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一、造林绿化后的营林问题

1、抚育管理不到位

绿化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造林绿化后的营林措施同样重要,一旦抚育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造林效果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抚育管理是指在造林后对幼林进行的一系列养护工作,包括浇水、修剪、施肥、除草等。新植树木在初期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但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浇水不及时或不足导致树木干旱、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再加上抚育管理措施不到位,树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一旦发生病虫害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同时,抚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林分密度过大,树木间竞争激烈,生长不良,林分质量下降,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最为重要的是树木生长茂密,容易引发火灾,火灾发生后的救援难度也会因树木密度过大而增加。

2、林地采伐不合理

绿化造林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的,而营林措施则是确保造林成功和森林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在造林绿化后,林木采伐不科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林木采伐不科学主要表现为采伐方式的不合理、采伐强度过大、采伐时间不当等级方面。在林木采伐过程中,采伐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合理的采伐方式应遵循“砍伐与更新相结合、主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原则。然而现实中存在采伐方式不合理的现象,如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单一的采伐方式,导致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同时,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提高采伐强度,导致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森林植被严重受损,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另外森林采伐过程中,采伐时间应根据树木生长周期和森林生态需求来确定,合理调整采伐时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很多林业单位存在采伐时间不当的现象,如在树木生长旺盛期或关键期进行采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在林木采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采伐许可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等,导致林木采伐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再加上部分林业企业和个人为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不科学的采伐方式,导致森林资源破坏。同时,我国在森林资源管理和林木采伐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监测手段不完善、采伐机械设备落后等,影响了林木采伐的科学性。

3、病虫害防治落后

造林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营林管理,确保森林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林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病虫害防治是营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是绿化造林后的一个主要问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杀灭病虫害,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此外,化学农药的使用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林业部门已经开始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然而从应用现状来看,非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这些方法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操作。而我国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影响了这些方法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非化学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林业企业来说,负担较重。

二、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

1、持续加强残次林的改造

残次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进行残次林改造前首先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包括林地调查、土壤分析、植被类型研究等,了解林地的现状和潜力。根据规划设计,确定改造的目标和规模,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对残次林进行清理,包括砍伐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的树木,清除林地內的杂草、灌木和枯枝落叶等。同时,对林地进行翻耕,改善土壤条件。根据林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可以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树种,如泓森槐、杨树、桉树等。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合理的种植密度、深度和行距,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给。同时,进行树木的支架固定,防止风吹倒伏。造林后,需要进行定期的抚育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对造林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包括树木的生长情况、土壤质量、生态效益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改造方案。改造后的残次林可以进行林下经济种植,如种植草药、蘑菇、养蜂等,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

2、间伐

林间间伐是森林经营的重要环节,可以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选择在林木生长缓慢期进行间伐,一般在小树生长高峰过后,即树干直径达到约10cm左右时进行。根据林分状况和造林目的选择不同的间伐方式,如选择型间伐、改造型间伐、抚育型间伐等。间伐强度要根据林木的生长状况、林分密度和造林目的来确定,一般以保留木占总株数的20%~30%为宜。根据间伐方式和强度,确定需要砍伐的树木。使用油锯等工具,按照一定的伐木顺序和方向进行砍伐,注意避免砍伤保留木。将砍伐下的树木进行造材,按照材种、规格进行分类。将分类后的木材进行归堆,以便运输。间伐后将伐木、造材、归堆过程中产生的枝桠、树叶等杂物清理干净,以减少火灾隐患。及时对林地进行土壤管理,如松土、施肥等,促进林木生长。注意观察林木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在进行间伐操作时,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安全帽、手套等防护用品,使用油锯等机械设备时要注意安全。

3、加强造林绿化后的树木管理

①加强林木支撑

支撑材料可以选择木杆、竹杆、金属杆等,要求支撑材料结实、耐用、不易变形。支撑方式有单干支撑、双干支撑、三干支撑等,应根据树木的大小、生长状况和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撑方式。支撑角度一般以45°角为宜,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支撑高度应根据树木的高度和冠幅进行调整,一般以树木高度的1/3至1/2为宜。支撑固定可以使用铁丝、绳索等材料,要求固定牢固,防止支撑材料滑动或倾斜。树木生长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支撑情况,发现支撑松动或角度不合适等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去除支撑,一般可以在树木定植后3~5年进行去除。去除支撑时,应逐步减少支撑数量和高度,以防止树木突然失去支撑而倒伏。

②造林初期中耕除草与施肥方案

在造林绿化的初期,中耕除草和施肥是关键的抚育管理措施,对树木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在造林后的前2~3年,树木生长较慢,杂草容易生长。因此,需要每年进行2~3次中耕除草,每次间隔约2个月。可采用人工除草或机械除草,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人工除草适用于面积较小、杂草生长较少的林地;机械除草适用于面积较大、杂草生长较多的林地。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以免对树木和土壤造成污染。在除草过程中,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良性杂草,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在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施肥,如春季和秋季。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调整施肥时间。可采用基肥和追肥两种方法。基肥是在造林前施用的肥料,以改善土壤肥力;追肥是在树木生长过程中施用的肥料,以满足树木的营养需求。施肥时,可采用穴施、沟施或叶面喷施等方法根据造林地的土壤条件和树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如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树木生长;氮肥可促进树木生长和叶片的生长;磷肥和钾肥可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和果实品质。施肥量应根据树木的生长阶段、土壤养分状况和肥料种类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初植树木每年施有机肥约500~1000kg/667m2,追肥约100~200kg/667m2。通过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般要求达到2%以上。

4、造林后的可持续化发展技术

①林地更新

林地更新是森林经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以保持林分的活力和生产力。根据林分状况、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不同的更新方式,如择伐更新、皆伐更新、帶状更新等。选择在林木生长缓慢期进行更新,一般在小树生长高峰过后,即树干直径达到约10cm左右时进行。更新强度要根据林木的生长状况、林分密度和造林目的来确定,一般以保留木占总株数的20%~30%为宜。根据更新方式和强度,确定需要砍伐的树木。使用油锯等工具,按照一定的伐木顺序和方向进行砍伐,注意避免砍伤保留木。将砍伐下的树木进行造材,按照材种、规格进行分类。将分类后的木材进行归堆,以便运输。

②强化林木资源的科学利用

造林后林木资源的科学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经济利用和生态利用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利用。为了保证木材的品质和产出效益,应根据树种的生长特性和木材用途选择合适的伐期。一般来说,大部分树种在早春或秋季伐期较好。重点开展木材加工和利用,提高木材的附加值。可以将优质木材用于高级家具制造、建筑材料等,将次等木材用于纸浆生产、生物质能源等。其次,生态利用。加强林地保护,防止非法砍伐和滥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定期巡逻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针对退化林地进行生态恢复和改造,采取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如灌木修剪、树种改良、加强地被植物覆盖等,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划定保护性伐区,并严格控制伐区内的人为活动,维护伐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③利用高新技术强化林业建设

利用高新技术强化林业建设可以提高林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林木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或无人机获取林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林地变化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和分类、病虫害监测等。这些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优化林业规划、监测森林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其次,智能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林木生长、土壤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吸收等环境指标,为林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决策参考。同时,利用智能监测数据,改进管理措施,提高林木生长的效率和健康程度。再次,生物技术。应用基因测序和遗传改良技术,研究林木遗传特性和基因组,选择和改良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强、高产高质的树种。通过品种改良和选择,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林木品种,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第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和决策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优化林业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最后,光合作用增效技术。应用光合作用增效技术,如CO2增施、光合作用模型和调控技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养分利用效率。通过人工干预光合作用过程,实现林木生长的最大化和增效。

总之,造林绿化经历了从简单的果树种植到农田绿化、大规模绿化工程,再到如今注重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化的发展历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造林绿化工程将继续发展,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间伐林木林地
梨园间伐改形技术探索与建议
不同间伐强度对香椿中龄林生长和干形的影响
森林抚育间伐技术的应用
——以杉木抚育间伐为例
间伐强度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结构的影响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