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净作大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浅谈高产种植技术

2024-04-24 17:35范卉张显东令狐丹丹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范卉?张显东?令狐丹丹

摘 要:为了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必须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种植技术水平、产量和品质。通常情况下,影响大豆种植产量的因素很多,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及其种植管理技术等。从净作大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角度出发,研究高产种植技术,促进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03

“稻粱菽,麦黍稷”三字经中的“菽”指的是大豆。大豆俗称黄豆,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粮油作物之一,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高蛋白饲料。

为了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就必须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种植技术水平、产量和品质。通常情况下,影响大豆种植产量的因素很多,如生态气候、生态环境及其种植管理技术等。

1 研究背景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完成新蒲新区的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各项生产计划任务。根据《贵州省2023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发〔2023〕14号),全区农业技术人员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在新舟镇关田村关田组“揭榜挂帅”了净作大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示范。

2 田块选择

试验田位于新舟镇关田村关田村民组,关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提供,面积为669.12 m2,排灌通畅,土壤肥力中等,黄壤田。107.180 0°E、27.865 684°N,海拔804.4 m。距离新蒲新区中心城区36 km、行政中心39 km,距离新舟机场11 km,湄石高速公路新舟出口13 km,交通便利。区域内地勢以半丘陵地貌为主,平均气温为18 ℃左右,极高气温为37 ℃,极低气温为-3 ℃,年平均降雨量为1 030 mm,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气候。

3 团队组成

揭榜团队成员共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3人,所有成员都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技术力量雄厚,切实保障了大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的顺利实施。

4 攻关目标

净作模式下,大豆小面积超高产攻关大豆产量不低于250 kg/667 m2。

5 主要核心技术

5.1 品种选择

结合大豆种植选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因素,要科学选择种子,不仅要考虑不同品种种子的实际产量,还要分析种子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科学、合理选择适应性较强、产量高、抗倒伏,结荚型习性强的大豆种子。若带状间作种植的,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不低于该品种单株荚数50%,单株粒数50粒以上,单株粒重10 g以上,株高为55~100 cm。带状复合种植的,选择玉米大豆共生期短,大豆节间长粗比小于19 cm,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大豆成熟期单株有效荚数是该品种单株荚数70%以上,单株粒数80 粒以上,单株粒重15 g以上的中晚熟品种。

5.2 精耕细作

整地利用旋耕机深耕翻犁,以整平、整碎、整匀为原则,做到上松下实,地面平整,土壤墒情适宜。翻犁深度一般为20~30 cm,掏好耕地厢沟、腰沟、围沟“三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深施底肥、施足底肥,确保大豆生长期营养充足。

5.3 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是大豆高产的关键环节,播种时间直接影响大豆的出苗及长势。播种前需做好种子处理,剔除残种,打破种子休眠状态晒种1~2 d,同时起到紫外线杀菌作用,确保发芽过程中能吸收150%的水分,为苗齐、苗壮奠定基础。保证种子精选并药剂拌种,药剂拌种能较好地预防种传病害和土传病害,也能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的发生。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大豆播种日期,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大豆播种时间在5月上中旬[1]。

5.4 合理密植

播种密度决定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合理密度,有利于丰产。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富,有灌溉条件的,保苗1.6万~1.8万株/667 m2。土地肥力中等及一般的地块,保苗2.0万~2.3万株/667 m2为宜。

5.5 田间管理

整个田间管理生长周期,主要分为苗期、开花期、鼓粒期和收获期4个管理阶段。第一,幼苗期管理。要保证苗齐、苗匀、苗壮。疏松土壤能促根壮苗、早分枝、早开花、多开花。第二,开花期管理。要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防止倒伏,增花、保荚。只有充足的养分、水分,适宜的温度,才能促使大豆正常结荚,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改变这一现状[2]。第三,鼓粒期管理。要加速鼓粒、增粒和提高质量,增施有机肥,控氮增磷钾肥,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墒情不好的丘块,可在播种前灌水1次,有利于播后种子发芽,同时结合灌水进行大田封闭除草。第四,收获期管理。要适时收获、及时晾晒、颗粒归仓。

5.6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病虫害防治根据大豆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5.6.1 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俗称大豆死心棵、大豆猝倒病、大豆黑根病。它只在苗期发生,在幼苗、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产生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出现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菌菌丝最初为无色,逐渐变为褐色。病害发生严重时,植株外形矮小,生育迟缓,靠近地面的茎出现赤褐色,茎皮层开裂,呈现溃疡状。靠近地表的幼茎上,逐渐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后幼苗变细腐软,呈现黑褐色,导致幼苗迅速倒伏死亡。严重时,病菌可引起根部腐烂,造成病株矮化。大豆立枯病发病初期可以喷洒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 8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4.5%恶霉福美双1 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恶霉甲霜灵水剂1 0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为增强防治效果,可在喷药后7 d左右再喷1次,连喷2~3次,做到均匀喷施。

5.6.2 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它是由大豆花叶病毒、烟草条斑病毒等70多种病毒引起的、发生在大豆上的病害。它的症状因大豆品种、植株的株龄及不同的气候特点,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较轻病株叶片基本正常,但叶脉颜色较深并向下卷,呈现浓绿、淡绿、起伏、波状相间的叶片,有的甚至变窄,呈现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片变成单革质、粗糙而脆。常见类型有皱缩矮化型、皱缩花叶型、轻花叶型、顶枯型、黄斑型、褐斑型。大豆病毒病大多由蚜虫传播,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时应当进行防治。可选用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或35%卵虫净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抗蚜威有利于保护天敌),或5%增效抗蚜威液剂2 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联苯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倍,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或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或10%溴氟菊酯乳油15~

20 mL/667 m2,兑水40~50 kg喷雾。在化学防治过程中,由于蚜虫易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农药。在大豆病毒病发病生的区域可使用1.5%植病灵Ⅱ号1 000倍液,或混合脂肪酸100倍液,或5%菌毒清400倍液、 或0.5%菇类蛋白质多糖300倍液等喷雾防治。

5.6.3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称大豆蛀荚娥、豆荚虫、小红虫。主要以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害豆粒,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食成沟道或残破状。在成虫产卵盛期,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喷杀。幼虫入荚期前,施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发病初期可使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800倍液,或用10%虫螨腈悬浮剂1 000液,或用10氯氰菊酯乳油35~45 mL,或使用5%氟氯氰菊酯乳油30~50 mL/667 m2,或用20%氯氰·辛硫乳油30~40 mL/667 m2,或用21.5%氯氰·氧乐果乳油60~90 mL/667 m2,或用20%辛硫·氟铃脲乳油30~40 mL/667 m2兑水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

5.6.4 大豆蚜

大豆蚜俗称腻虫。大豆叶被蚜虫侵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圆形斑,并不断扩大,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當田间点片发生蚜虫,并有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虫量1 500头以上,天敌较少,旬平均气温在22 ℃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要立即施药进行田间防治。使用25%氰戊·乐果乳油40~60 mL/667 m2兑水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啶虫脒微乳剂1 000倍液,或1.8%阿维·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或用4%高氯·吡虫啉乳油30~40 mL/667 m2兑水喷雾等。

5.6.5 大豆跳甲

大豆跳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以春秋两季发生严重,跳甲成虫啃食大豆叶片,造成大豆被害叶面布满椭圆形小虫孔,使其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失去商品价值。大豆跳甲可用1.3%啶虫脒用40~

50 mL/667 m2兑水60 kg喷雾,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20 mL兑水60 kg喷雾,或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10 mL兑水60 kg喷雾防治。喷药时间及注意事项:一般跳甲成虫在10:00左右开始活动,15:00~16:00最活跃,喷药时要避开跳甲活跃期。由于跳甲善于跳跃,喷药时容易逃离,喷药时应由外向内围喷,增强防治效果。

6 攻关过程

6.1 品种选择

结合大豆种植区域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科学选择种子品种,选择了适宜当地种植的黔豆系列品种黔豆11号,它具有广适性、稳产性、高产性、多抗性、结荚型习性强、品质优质和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其植株高44.65 cm,底荚高度7.70 cm,完全粒率91.75%,百粒重17.25 g,单产达514 kg/667 m2,

蛋白质含量为45.13%,脂肪含量为48%,抗大豆花叶病毒、霜霉病和炭疽病,耐旱、耐涝、耐盐碱,种植适应范围较广,属于农业农村部确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的大豆核心品种之一。

6.2 耕地整理

4月27日,使用大型拖拉机对该地块进行了深耕翻犁,翻犁深度20~25 cm。在翻耙时,翻耙深度12~15 cm,先将商品机肥200 kg均匀撒入田块,再用大型拖拉机翻耙。掏好“三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3]。

6.3 适时播种

4月28日,采用人工播种。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了处理,剔除残种,并晒种了24 h。结合大豆土传病害、种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发生状况,选择使用25%的噻虫·咯·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拌种处理[4]。

6.4 合理密植

在播种时,采用定向种植,等行距40 cm、等穴距16 cm,掏沟沟播,每穴2粒大豆,种植株数2.08万株/667 m2。下种后盖细土2 cm左右,深浅一致,确保大豆出苗正常[4]。

6.5 科学施肥

播种时,每666.7 m2施入基肥磷酸二铵15 kg、钾肥10 kg、酸铵2 kg和硼肥0.5 kg。在大豆全生育均应用叶面施肥技术,6月11日,花芽分化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 ,促进大豆花芽分化。6月23日,开花结荚期叶面喷施每667 m2磷酸二氢钾120 g和高浓度硼肥200 mL,促进保花保荚。7月11日,鼓粒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0 g/667 m2,促进大豆籽粒膨大。

6.6 田间管理

5月8日,在大豆出苗后,开展田间查苗,对出苗不好、断窝、断行的窝穴进行了及时补种;5月11日,对种植丘块进行了匀苗、间苗、定苗工作;5月28日,适当进行了中耕除草松土。

6.7 病虫害防治

整个全生育期共开展了2次病虫害防治工作,在5月20日,用10%吡虫啉水分散剂15 g/667 m2 +6%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60 mL/667 m2,兑水喷雾,防治大豆蚜虫、豆荚螟和根腐病、锈病等病虫害。6月11日,结合花芽分化期喷施叶面肥,用10%吡虫啉水分散剂15 g/667 m2+6%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60 mL/667 m2,兑水喷施,防治豆荚螟、豆野螟、大豆天蛾、斜纹夜蛾、食心虫。

6.8 适时收获

8月29日,当大豆叶片发黄脱落,茎秆变黄,豆荚变褐,籽粒呈现短椭圆粒且变为硬粒时,进行了采收。并特邀请区统计局和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豆类专家服务工作组相关人员进行了临田测产验收。理论测产:全田实有株数为18 613株/667 m2,平均株高为47.79 cm,底荚高度为8.03 cm,每株有效荚数为31.48荚,每荚有效豆粒数2.525粒,每株粒数为79.49粒,按照国家审定百粒重17.25 g测算,折合理论产量为255.22 kg/667 m2;

实收测产:实收重量297.78 kg,面积669.12 m2,水分含量按测量6次平均值为25.90%,按照修正系数为13%计算,折合实收产量252.71 kg/667 m2。

7 结束语

在大豆优质高产种植中,品种选择是前提,精耕细作是基础,适时播种是关键、合理密植是重点,田间管理是保障。为此,必须科学种植大豆,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或避免不必要损失,提升大豆产能,确保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隋彬.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探究[J].河南农业,2022 (26):45-46.

[2] 刘文东.高油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173-175.

[3] 金勇君.大豆高产种植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4):59-60.

[4] 李世梅.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9,13 (32):25,27.

[5] 潘霞,许国强.大豆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重点探寻[J].河北农机,2023(7):88-90.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无花果田间管理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