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青海省海南州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2024-04-24 20:05夏雨虹马辉李国玉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高大雨

夏雨虹?马辉?李国玉

摘 要:2021年7月25日海南地区出现区域性大雨、局部地区暴雨的天气过程。中东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断裂后在青海省形成的“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过程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高空切变动力强度偏弱,高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但局地水汽条件充沛;存在一定的不稳定能量,暖云层深厚,对流层中上层干侵入特征明显,为冷平流强迫型,地面辐合线和弱冷锋是中尺度触发机制。此次影响海南地区的对流云团移速慢,结构密实,强度较强,强降水站点分布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和亮温低值区。雷达回波图中以大片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为主,在向东移的过程中不断有小的积云对流单体的发生与消失,产生较大降水的地点都有较强回波反复经过,列车效应明显。

关键词:大雨;“两高”之间切变;冷平流强迫;列车效应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3

暴雨洪涝是海南地区受灾次数最多的气象灾害,占总受灾次数之首。据统计,由暴雨洪涝引起的受灾人口和死亡人口占总受灾人口的31%,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千万余元。近年来,随着区域自动站的增多,海南地区暴雨逐年呈增多趋势。暴雨是海南地区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落区预报一直是海南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加强对海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技术总结,有助于在预报中识别类似暴雨个例的再现,积累预报经验,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

1 强降水实况

2021年7月24—25日,海南地区出现了1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从25日凌晨持续至26日清晨;影响范围广,海南州5个县域均有大雨出现。过程前期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有3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25日02:00~07:00,在此期间还伴有较强的持续性雷电活动;中后期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只有1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期间有暴雨1站次,大雨25站次,中雨90站次,小雨81站次。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共和东部、贵德南部、贵南东部地区。

2 强降水成因分析

2.1 环流背景分析

分析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为“两高”之間切变型[1]。自7月中旬,青海省大部地区受到中东高压东伸和副热带高压西伸的影响,过程前期天气晴好,降水偏少,气温走高,使得地面热力积蓄充足。从低层到高层,均处于T-Td为4 ℃的水汽饱和区中,整体高温高湿是产生大降水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

2021年7月24日08:00 500 hPa青海省处于中东高压东伸和副热带高压打通的反气旋环流中,且588 dagpm线范围较前1日有所增强。海南州位于高压环流东侧的偏北风,青海省大部地区都处于0 ℃等温线的控制范围内。至24日20:00(图1),西伯利亚地区低涡迅速东移南压,低涡底部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下滑,风向与等温线交角较大,冷平流明显。副高势力减退,中东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断裂后在青海省海西中部地区形成“两高”之间的切变,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7月25日08:00~20:00 500 hPa高空图可以看出,副高588 dagpm线完全移出青海,中东高压南压西退,其东边界退至青海西南地区,冷平流维持。海西中部地区的切变线主体缓慢东移,海南地区仍然受其影响,降水持续。从24日20:00 200 hPa高空图可以看出,南亚高压中心位于西藏北部地区,海南州处于南亚高压东北侧边缘,南亚高压控制区域具有潮湿不稳定的特性,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展。对应低层500 hPa切变线,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形成了较好的抽吸作用,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24日20:00 500 hPa高空图中,格尔木站为4 m/s偏北风,都兰站为4 m/s偏南风,垂直风切变约为8 m/s,切变动力强度偏弱。在此过程期间,青海省受新疆地区下滑冷平流影响,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形成了-6 ℃的冷中心,北风在4~8 m/s之间,风向与等温线的交角在45~90 ℃之间,综合来看冷平流强度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从24日20:00—25日20:00青海地区始终有北部下滑的冷空气。青海地区东部基本处于588 dagpm附近的偏东北气流,水汽通道并不通畅,因此,500 hPa水汽输送条件较差。

2.2 不稳定能量分析

从上游都兰站24日20:00探空图可以看出(图2),对流层中低层和上层相对湿度条件好,水汽接近饱和,低层(700~500 hPa)绝对湿度较大,比湿在8.1~10.8 g/kg之间。对流层中上层有干冷气层侵入。CAPE值为404 J/kg,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存在,且CAPE值分布呈现瘦高型,是典型的强降水类型。0°层高度较高,达6 036 m,暖区深厚,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弱,弱的环境风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此次对流性天气过程为冷平流强迫型,此种不稳定层结配置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2.3 水汽条件分析

分析此次过程局地水汽条件,从24日20:00 500 hPa高空图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中部至东部地区,T-Td在0~2 ℃之间,水汽接近饱和。分析地面露点场发现,海南大部都处于12~15 ℃的高湿区中;比湿在11~14.5 g/kg之间(图3),水汽条件充沛,达到了青海省夏季暴雨的地面水汽基本阈值。

2.4 触发机制分析

中尺度天气系统是直接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2],分析此次过程期间中尺度系统,24日白天有冷空气自西向东移动,海南地区为弱的正变压或负变压控制,至25日02:00,海西及海南大部地区均转为西北风控制,青海省东北部有东北—西南向弱冷锋,海南州中北部地区受到该系统后部的冷空气影响,在海南中部地区有西北风与东南风的地面辐合线存在(图4)。由于地面辐合线和弱冷锋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海南地区3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小时最大雨强为24.9 mm。因此,地面弱冷锋和辐合线是此次过程的中尺度影响系统,它们的出现移动和短时强降水站点的出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3 红外云图分析

此次过程可分为3个主要降水时段:第1降水时段为25日01:00~06:00,降水强度最强,3个站点出现短强。第2降水时段为25日12:00~16:00,降水强度次之,1个站点出现短强。第3降水时段为25日18:00~22:00,降水强度最弱,最大小时雨强10 mm左右。红外云图对此次过程有较好的监测,24日白天,云系一直在海西地区维持。海南地区有局地热对流生成,产生了小量级的降水。从24日23:00开始,高空有冷平流侵入,副高减弱东退。云系开始东移南下,从海西东部和环湖地区移至我州。

25日00:00,对流云团到达共和、兴海北部地区,开始产生较大降水。00:00,江西沟和哈尔干村小时降水量分别为11.6、10.1 mm。至25日01:30(图5),共和与兴海地区对流云团逐渐合并增强;至25日02:15,对流云团发展成熟,呈椭圆形,兴海塔洞村02:00小时雨强达24.9 mm,位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至03:15,对流云团发展至最强,共和东巴村及尕海滩出现22.3和21.2 mm的降水,降水点位于对流云团中心亮温较低处。

25日04:00开始,对流云团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逐渐减弱。至08:00,对流云团移出我州。降水暂时告一段落。此次降水过程,对流云团移速慢,云团从到达至完全移出约为8 h,4 h左右的时间云团在海南北部地区停滞少动,且结构密实,强度较强,云团中心最低温度为-63 ℃。

25日上午,由于青海省中东部地区切变线维持,依然有云团从海西东部地区东移南下,中午到达共和地区产生较大降水:上沟后21.8 mm(14:00)、倒淌河16.3 mm(15:00)。降水区位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与前1日相比,对流云团结构较为松散,强度较低,移速较快,云团中心最低温度为-50 ℃。25日下午至夜间,较大降水出现在贵德南部地区,降水区位于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云团强度较弱,云顶最低温度值为-41 ℃。

4 雷达资料分析

在过程初期,有大片的混合降水回波从海西东部和环湖地区东移至我州,在向东移的过程中不断有小的积云对流单体的发生与消失,而较强的积云回波(40 dBz以上)向东北方移动,传播;产生较大降水的地点都有较强回波反复经过,列车效应明显(图6)。

强降水期间,海南地区最大反射率因子在48.5~58.0 dBz之间,最大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在7~11 kg/m2,回波质心高度≤2 km,雷电活动较强时,强回波(大于45 dBz)伸展至5 km高度以上。

兴海县塔洞村降水在雷达产品图中有較好的体现,在强降水发生期间,径向速度图中存在明显的辐合特征。VIL值为11 kg/m2。在第三降水时段,降水主要出现在贵德南部地区,雷达产品图上主要为反射率因子小于40 dBz的层状云降水回波,回波维持时间较长,约为6 h,最大小时雨强为10 mm左右。

5 结束语

(1)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前期青海省处于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中,天气晴好,整体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大降水的产生。随着北部冷空气南压,副高势力减退,中东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断裂后,在青海省海西中部地区形成“两高”之间的切变,且该切变系统维持时间较长,使得海南地区出现了区域性大雨、局地暴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

(2)在此次过程期间,海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北侧边缘,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较好的抽吸作用,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此次对流性天气过程为冷平流强迫型,大到暴雨区中层有明显的干冷气流侵入,低层水汽条件较好,海南地区地面露点在12~15 ℃,比湿在11.0~14.5 g/kg之间;存在一定的不稳定能量,暖云层深厚,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弱;地面弱冷锋和辐合线起到了抬升触发作用;以上分析结果均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3)此次降水天气对流云团移速慢,云团从到达至完全移出约为8 h,有4 h左右的时间云团在海南北部地区停滞少动,且结构密实,强度较强,云团中心最低温度为-63 ℃,存在合并后增强特征;对流云团发展成熟阶段呈椭圆形,强降水站点分布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和亮温低值区。

(4)从雷达产品对此次过程的监测来看,降水初期为大片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在向东移的过程中不断有小的积云对流单体生消,而较强的积云回波(40 dBz以上)向东北方移动传播;产生较大降水的地点都有较强回波反复经过,列车效应明显。强降水期间海南地区最大反射率因子在48.5~58.0 dBz之间,最大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在7~11 kg/m2之间,回波质心高度≤2 km,雷电活动较强时,强回波(大于45 dBz)伸展至5 km高度以上。

参考文献

[1] 王振海,张青梅,马学莲,等.青海省灾害性天气个例分析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21.

[2] 姚学祥,孙欣,孙继松,等.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两高大雨
大雨
大雨
大雨
一场大雨
要命,大雨一直不停地下
大雨
数字解读“两高”工作报告
外媒热议“两高”报告关键词
外媒从“两高”报告看中国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