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思考与探索

2024-04-24 22:34王天博荆浩李作学曹阳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非全日制

王天博 荆浩 李作学 曹阳华

[摘 要]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学生培养方式及学校特色的发展,需要在剖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新模式。通过对现有非全日制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为目标,从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基地合作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思考和探索培养方法,并以此为契机,考虑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以项目为驱动,以实践带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以协同育人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学科专业为核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关键词]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校企深度合作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智慧教室建设”(202102528013)

[作者简介] 王天博(1982—),女,辽宁铁岭人,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业工程领域、人因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4-0100-04[收稿日期] 2022-11-18

引言

我国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全专硕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1],以在职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专业学位的出现克服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工程岗位需求的矛盾,亦加强了高校与应用型人才需求单位的联系[2]。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学生培养方式及学校特色的发展,需要在剖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新模式。

非全专硕研究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对于课程实践性的要求更高。现有的培养模式大多复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实践教育环节薄弱[3]。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培养方式。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与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4]。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共建实验室,委托高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高校科研人员可以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研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把实践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校外实践基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形势下非全专硕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现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近年来高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模式和平台之一。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自己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没有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双方的职责不明确

在现有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和校外企业大多各司其职,一般的分工形式为:学校负责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企业负责学生到企后的接收和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通常指派临时负责人与校方对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大多没有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在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的职责不明确。在实践活动中,有部分企业会将学生安排在不影响企业生产运作的非重要岗位,或是在企业进行简单的参观,没有体现真正的实践意义。由于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得实践过程落实不力,日常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二)教师队伍建设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

企业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课外学习机会。在接收实践知识的同时,迫切需要理论知识的及时指导和补充。由于大多专任教师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因此,無法在实践过程中全程指导。随同的指导教师大多是负责学生在企业中的安全和生活保障,因此,经常会出现指导教师不熟悉实践基地设备,不了解其运作状态,使得学生的疑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缺乏面向校企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建设。

非全专硕研究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学校内除了教学实验室和部分学科实验平台外,能利用的资源不足,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因此,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在企业中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很难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更深层次的要求,校企间的合作很难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从长远来看,无法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对于学校来说,无法实现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建设,因此很难维持长期的合作。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许多院校都在依据地区的实际条件,结合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探寻适合自身学科发展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果[5]。但校企之间建立稳定、长期、互惠的合作关系依然阻力重重。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短期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针对非全专硕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停留在传统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模式上,如招生合作、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等,应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宏观目标出发,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基于以上对非全专硕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思考,针对非全专硕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研究,有如下思考。

(一)关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通过高校主管部门与企业直接联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校外实践基地合作的达成方式。然而,要建立一种稳固的合作关系,让实践环节有条不紊地做实做深,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研究是校外实践基地建立的首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

1.展开对优质企业的深度调研,确保企业属性与实践内容的一致性。优质企业能够保证学生对行业的前沿有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对企业的属性选择也要有所考量。企业技术和产品所属行业或领域应该与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一致。通过对企业的深度调研,对企业的属性进行准确的辨别,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在行业中发掘与专业培养相匹配的优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设置好内容相一致的实践项目,自始至终与实际流程相契合,提高每个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

2.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和培养。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单边获利的合作模式是不能长久的。基于非全专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实践培养质量,因此,应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参与与培养。校内导师通过深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在合适的研究方向上开展合作,解决企业的难题,给企业带来利益。企业导师发挥自身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导师的专业能力,发挥专业背景优势,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3.规范合作关系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定培养目标,明确校外实践基地在培养环节中的定位,规范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制度。校外实践基地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应该是校内实践环节的延伸,其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实践平台的客观条件,培养方案不能脱离平台资源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符合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真正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4.培养环节衔接与运行落实。由于客观原因,校外实践的时间有限,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不仅需要安排好实践实习的时间,实践环节的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细化落实,确保授课知识的有效衔接,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关于校外实践基地构建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把其视为简单的建立联系,为了能够实现校企的长期稳定合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构建方式和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基地建设的有效运行[6]。因此,对于如何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来开展实践基地的构建以及其构建方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

1.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只有科学的教学体系才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首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培养体系的构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建设是基地建设的核心,需要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基础上建立,构建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促进实践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实践弥补校内教学的短板,促进非全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与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3.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室也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可探索的方式之一。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智力优势,企业拥有资金、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等优势,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既可以满足教学需求,又可以为企业节省资金、场地、管理成本等。依托校企共建实验室平台,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三)关于实践教学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和探索

为了有效评估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状态,有效的考评手段和考核方式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运行良好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特点,制定适合的考核机制,具体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

1.基地实践成绩认定与考核方式。为了保证校外实践活动的效果,需要对学生基地实践活动环节进行成绩考核。对其成绩认定应区别于校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一般通过书面报告、实物成品或答辩的形式来完成,较为单一。校外实践的成绩认定需要一套更符合实际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方式,包括实践任务的规划、实践过程、思路总结、独立完成能力、团队协同能力、完成效率、最终完成情况等多个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实践基地平台资源的考核。由于实践基地是由校企双方合作构建的,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能力提升平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平台资源也要定期进行考核。首先,平台的资源要满足其在本技术行业内的先进性,并能够适时对软、硬件进行必要的更新。校企成员共同组建评估小组,制定双方平台共建协议。通过考核机制,也能够敦促企业不断提升,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结语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符合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與创新水平[7]。因此,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结合目前高校对于非全专硕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摸索和建设,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现有职业能力水平,探讨学科的发展方向,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本研究通过对现有非全专硕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为目标,从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基地合作模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思考和探索培养方法。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考虑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以项目为驱动,以实践带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以协同育人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学科专业为核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非全专硕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瑩,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00-102.

[2]张海军,王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4(1):70-71.

[3]陈学永,陈鸿,程燕珠,等.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条件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2-4.

[4]张艳萍,李荣平.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237-238.

[5]孙兴民,杨乃彤.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0-73.

[6]张今朝,朱海燕,胡红生.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72-176.

[7]葛金龙,王传虎,焦宇鸿.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8):98-101.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Practice Base Based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ANG Tian-bo, JING Hao, LI Zuo-xue, CAO Yang-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part-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methods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raining part-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d on analyzing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part-time masters practice bases, this study aims at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and considers and analyz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ase cooperation mode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we will conside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and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way of project-driven and practice-driven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with the aim of educating people collaboratively, guided by social needs, with disciplines and majors as the core, and oriented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part-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非全日制
超过用工时长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体育学科专业硕士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
关于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