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实验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2024-04-24 22:34孙见飞吴遵秋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

孙见飞 吴遵秋

[摘 要]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医学院校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为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保驾护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基础医学阶段与临床医学阶段过渡的桥梁学科课程,其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且课程本身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地方医学院校特点,通过分析思政育人效果不佳的因素,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内容与思政融入、思政育人方式等进行探讨与思考,使课程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同向同行,相互补充、促进,符合多元化、全程育人的“大思政”理念。

[关键词] 实验教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思政育人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德医交融视域下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思政体系探索”(2022124);2020年度贵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思政建设”(JG2020004)

[作者简介] 孙见飞(1988—),男,贵州贵阳人,理学硕士,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吴遵秋(1988—),女(苗族),贵州黔东南人,理学硕士,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4-0128-04[收稿日期] 2022-11-12

引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中化学规律的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1-2],其理论与技术已经渗透到各学科领域,诸多疾病特征、机理及机制均需生化分子理论加以解释,其技术、方法在疾病诊治等方面具独特优势,因而该学科是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3-4]。打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特色课程是每一位从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者的使命。实验教学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背景下课程、学时不断压缩,为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利用有限的学时开展高效的动手实践实验课程教学,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课程学科之间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从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打造符合新医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类实验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方式。

一、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学科界限过于明显

学科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层渗透。传統的实验课程中,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独立开设,内容累赘,缺乏与实验动物、疾病、临床、伦理知识的融合,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或更好地去考虑课程的思政育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匮乏,育人效果欠佳。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

传统教学设计偏向以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不到实地。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难点“反刍消化”,更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实验课程中涉及大量实验仪器、原理与应用、数据处理、实验方法与动手操作等,传统实验教学缺乏多样化教与学的方式,素质、能力教育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内容缺乏综合性、高阶性

思想政治育人缺乏系统性、多维度性,思想政治育人效果欠佳。传统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学习,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融合不够贴切,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碰撞与创新,科学研究及思维训练不足,无法满足新医科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的需求。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呈现出由课程向学科拓展、教学方式从嵌入向融入发展、教学实践从单一向协同延伸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能力、情怀有待疏通。实验教学作为医学教育中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组成部分,不仅训练技能、学习知识,更是塑造品行、牢固专业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教师需更新理念,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局限性,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增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积极进行医德、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5]。还需结合医学类课程特点,直击课程思政改革痛点,创新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提升育人能力和成效[5-6]。

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建设

(一)教学育人理念

转变传统课程、课堂育人理念,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协同育人[7]。分析、挖掘、重塑、提炼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课程、教材、考核。突出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育人的有效结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蕴藏的思政元素有效结合。把“教书”向“教学”转变、向“教育”转变,渲染爱国主义情怀,推送科技新知,浸润职业道德,深化思想政治改革、提高教学成效。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四大类物质的提取、分离、定量、鉴定、扩增等实验知识与技术的同时,明确各检测指标与临床疾病、治疗的关联。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疾病,培养学生解决健康维护、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能力,并围绕问题开展自主研究方案设计。初步具备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知识整合的能力。具备在开放实验及科学研究中运用生化分子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质的思维能力。通过科学家故事、逆行者故事、学术失范、医德失范、苗医传奇等案例,启发学生心灵的觉醒,切实体会生命的完美与精巧,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正确“三观”[8]。

(三)课程内容与思政融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与临床、生活密切联系。如何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该课程建设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改革中通过将“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两个独立实验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打造综合型实验,进行课程思政育人内容层别设置,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9],开展进阶式培养,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第一层思想政治育人:将安全教育上升到生命教育。开展实验室须知及安全教育,包含实验室基本规则、实验室试剂及器材的摆放要求、实验学习要求、实验报告要求、实验室清洁要求、实验室安全重要性,案例警示、警钟长鸣,认识实验室的潜在隐患,启发思考如何做好实验室及实验操作中安全工作,如何做出正确防范,如何避免或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实验室安全理念,提升对生命的认知与热爱。

第二层思想政治育人:技能训练上升到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甘于奉献。开展基本技能知识、原理、操作、功能及应用的学习活动。活动中采用仪器设备研发历程、科学家背景、检测方法发展历史、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并与专业知识巧妙契合,专业教育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如PPCR技术:1983—1985年,穆利斯阐述了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完成了第一次PCR实验;1988年穆利斯发明了第一台PCR自动化循环仪,在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作用下,实现了PCR技术的实际应用,大大推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速度与步伐,为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1993年穆利斯因PCR技术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第三层思想政治育人:由动手实践上升到职业精神、集体主义、健康中国。围绕疾病问题开展相应检测的综合实验。例如,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进行血糖测定,意义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出血糖测定实验,将临床疾病、生活、实验知识、检测技能、思想政治育人有效融合在一起。例如,血糖仪——“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66年汤姆·克莱斯曼开始研究,1968年研发出模型并申请专利;1979年商业化血糖仪第一代问世;通过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不断改进,第五代微量血糖仪标志着最新一代血糖仪的诞生,是无数前辈、研究者一步步改进、优化与创新的成果,给人们带来了福利。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实时监测血糖以外,还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举例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科学家团队历经7年奋斗与无数波折取得的重大成果,为造福人类和保障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重温老一辈科学家敢于克难、善于协同创新的科研精神与艰苦卓绝的科研之路,培养医学生树立严谨、大无畏的科学探索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求学、探知。在核酸综合实验中引入“施一公研究组”重大原创性突破事迹,让医学生明白中国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9]。通过医学相关领域发展中的里程碑,抓住学生眼球,激起共鸣,感悟所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科学研究、职业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作为医者甘于奉献职业品格的可贵。医学工作者、研究者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奉献、执着精神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凝聚力,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肝功能指标(AKP)分离纯化及比活性分析综合实验中,从AKP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导入课堂,如儿童发育期、孕妇体内AKP活性增加为生理性升高;若过多饮食油脂类食物,也会导致AKP活性升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体检的前一天医生会建议尽量饮食清淡,将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AKP病理性升高60%可体现为肝胆、骨疾病,而遗传性低AKP症、肾病、严重贫血、呆小症等均表现为酶活性降低。通过基础、临床、生活三方面的有效结合,进行多维度的思想政治育人。通过AKP在临床、分子生物学、癌症研究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与创新,如应用于阐释各种细胞及生物体过程的内在机理,标记抗体进行酶联免疫荧光反应,构建传感方法检测癌症标志物等阐述,从经典的、曾被广泛使用的常规检测技术到全自动、智能化的高新技术,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第四层思想政治育人:个性培养、创造发展上升到传承文化、勇于创新、复兴中华。开展优秀学长学姐案例分享,各类竞赛开设意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介绍及获批大创项目团队共享等活动。邀请取得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学长学姐进行成果和奋斗历程分享,引发学生思考、创新,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研究、创新斗志,化知为行,激发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邀请获批大创项目团队关于贵州少数民族药物开发及防治机制研究共享与交流,启迪学生思考苗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祖国民族医药文化,推进医药现代化,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三、线上线下思想政治育人方式

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教学宗旨,以综合素养及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实验教学具体环节中。结合学科特色,不断深化、改革、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采用科学问题、临床问题、生活真实案例导入等方式进入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并与学习通微课、慕课系列等资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开放共享环境中自我建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借助线上各类实验+思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加入时事辩论,提高了学习代入感,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读医学、生活,跟踪学科前沿,培养学生批判性、逻辑性思维能力及客观评价能力。线下基于实验项目,以“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进行综合实验动手实践。依据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进行重点和难点突破,解决共性问题。开展小组实践、讨论、汇报、分享、总结、思考、感悟,选优实验结果线上上传共享以示鼓励;采用问题引导、情景教学、联系生活等方式将课程教学融入学生身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高度使命感。注重渗透性教学,以赛促学,以创促教,基于项目、比赛的任务驱动,增强学习效率。

结语

教师自身示范性是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需不断强化自己的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定位与自身素养并跳出课程,站在学科培养的高度来思考该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善于发现课程、职业、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性。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来设计教学,打造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有温度、有高度、有情怀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谢浩,李默怡,张子超.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差异性的思考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1,41(7):1600-1607.

[2]秦琼,刘华,马惠苹,等.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尝试[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2):966-969.

[3]常冰梅,赵虹,王玉瑶,等.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40(11):2102-2108.

[4]肖玉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04-305.

[5]赵立成,姜兆权.“三全育人”背景下医学专业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1,35(1):133-136.

[6]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105-114.

[7]王大亮.立德树人 德医双馨: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66-71.

[8]梁建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5-8.

[9]韓海棠.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1,41(5):1082-108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cine: Taking the Cours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as an Example

SUN Jian-fei, WUN Zun-qiu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Basic Medicine,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ly about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medical school teachers must not only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escort medical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iew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s a bridge discipline for the transition between basic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and its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have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subject areas, and the course itself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medical schools and through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the goal, th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complement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nform to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ed and whole-process education.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
问题引导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践探索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光反应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结合的研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以“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教学为例
高中自然地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