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2024-04-24 09:52薛小平刘松涛
关键词:学界中国式现代化

薛小平 刘松涛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引发了学界广泛的研究。学界历经零星分散、系统专门、集成创新的研究阶段,从不同层面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条件与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现实境况与推进路径、重大意义与文明价值,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后续研究应致力于丰富研究对象类别、拓展研究视野及思路、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注重运用实证经验研究方法、深化大众传播研究,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21)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有了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艰辛探索、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赓续前进,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拓展,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泛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也因此成为学界的重大前沿性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状,梳理其主要的研究进路和观点,反思其研究的薄弱环节,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进一步充实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程脉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通过课题攻关、著书立说、论文产出等途径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积极主动为这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2]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充分彰显出中国学界学术研究的强烈自觉性和知识创造的高度自主性。仅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期刊论文就由2012年的370篇增长至2023年6400篇,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高度关注可见一斑。从期刊发文量的年份分布(见图1)来看,发文量总体上在逐年增长,但不同的研究阶段各有其特点。

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期刊发文量年份分布图

(一)零星分散研究阶段:2012-2020年

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故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并不聚焦突出,呈现出零星式、分散式的研究特点。2012年至2020年期间,期刊发文量保持在年均三四百篇左右,整体上呈现出相对平稳、波动不大的缓慢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这一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脱贫攻坚战的艰巨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奔赴等顶层设计、战略安排和实践举措都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难题、奠基铺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P.17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其实是从国家治理维度丰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因此,学界在2014年、2019年这两年的发文量明显比这一阶段的其他年份偏高一些,且多是围绕“治理体系”“制度优势”等主题进行研究,与治国理政战略深度接轨,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持。

(二)系统专门研究阶段:2020-2022年

这一阶段,党和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比前一研究阶段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整体上呈现出井喷式、爆炸式的增长趋势,而且在研究主题层面也更为集中。2020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走向高潮的关键节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有更为扎实稳固的物质基础,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这需要学界提供必要的理论供给。因此,这一阶段有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主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产出,这说明学界聚力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特征作出了具体阐释,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4](P.368)的论断。学界按照从政治找学术、用学术讲政治的思路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了研究。尤其是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4](P.483)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5](P.64)命题的相继提出,更是催生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成为学界聚焦的一个主题。

(三)集成创新研究阶段:2022年至今

相比前一阶段,学界这一阶段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呈现出主题更聚焦、内容更深入、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在研究视角上,既有宏观方面的整体把握,也有细微处的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阐释与知识创造更为鲜活。2022年,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等若干重大命题,并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方位的战略部署,这又掀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新高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层次进一步深化。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先后考察广东、江苏、四川、上海等地就不同省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发表重要讲话,这进一步引发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高度关注,研究热度不断攀升,仅在2023年一年之内的发文量就高达6400篇。从其研究特点来看,研究成果集中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多是从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发展历程、经验启示、世界意义等角度出发展开阐释,也有从理论建构、话语体系、文明叙事等维度进行探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议题

学界主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有何内涵、怎样推进、意义如何”的研究思路,从生成条件、科学内涵、实践路径、重大意义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了多层面、多领域研究,学者们关注和研讨的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条件与出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其生成条件和出场逻辑何在,这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学界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第一,从理论逻辑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理论基石。[6]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本思想[7]、“世界大同”共赢理念[8]、“天人合一”生态智慧[9]等理论精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思想基础。第二,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性创造。学界主要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10]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创造[11]这两个角度来阐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第三,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断发展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诸多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丰富内涵,也具有鲜明特征。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开展了多维研究。第一,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有研究从本质规定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有研究从整体把握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综合发展的现代化。[14]有研究从比较研究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它是一条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之路。[15]第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6]。这一研究进路注重的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发掘历史传统、国情因素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后发国家走依附性现代化道路的特点[17]。这一研究进路注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道路尤其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苏联模式的国家发展道路比较而彰显出来的显著特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发展和创造有清晰的历史脉络,而这一发展脉络呈现出各具特点各有区分的发展阶段,但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起点的定位不一样。总体上,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历史起点[18]、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历史起点[19]、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历史起点[20]、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历史起点[21]等四种代表性观点,其中,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历经的历史阶段与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总体上相吻合的,也是学界的主流性观点,差异在于各有不同的表述和具体历史阶段划分,如对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表述各有千秋、对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划分有所差异。同时,历史演进的过程就是历史经验的彰显,学界注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总结蕴藏其中的经验。从中国共产党主体本身来看,党始终注重和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推进执政党的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2]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站位看,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23]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观点来看,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24]从中国共产党的方法运用看,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及实践原则,坚持矛盾分析法,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发展命题。[25]这对深层次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之“道”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况与推进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更好、更成功地走向未来,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现实处境密切关联,因此,学界也注重从内部和外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况进行解析,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实践方略与具体举措。有研究着重从经济维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内部挑战[26],也有研究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生产力竞争、直接竞争对手、对外交往合作等外部风险[27]。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体现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方略。学界也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案,有研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其本质要求,不断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28]有研究认为必须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9]有研究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致力于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0]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与文明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推进和拓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使东方大国绽放出蓬勃生命力和无穷活力,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高度和人类文明意义,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演进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态。因此,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与文明价值展开了深入研究。第一,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学界多是侧重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关联,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人民不可逆转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3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显示出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势[32],强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的紧密联系。第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学界主要从批判超越、示范参考等层面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判超越,祛魅了所谓西方现代化道路“唯一”神话;[33]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超越,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34]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方案借鉴,为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选择作出了新贡献。[35]第三,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创造的重大意义。学界主要从创造意义和引领意义方面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就创造意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等多重关系维度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36]就引领意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塑造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新的时代精神。[37]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评价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推进具有重要价值,为后续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持久展开奠定了必要基础,同时在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进路、强化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更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取得的成绩

第一,比较深入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学界从不同维度探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由来、发展进程、本质内涵、主要遵循与实践路径,从整体性研究视角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从总体上体现出“一览众山小”的研究效果,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怎样发展、如何实现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既有助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逻辑及其本质规定,也有助于从现实层面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汇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实践提供有益启发。

第二,基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基于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和现实实践而展开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其他国家一般现代化的共性,更具有基于自身国情的独特个性,是现代化一般规律在中国场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的结果,正是其“特殊性”彰显了其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性”,使其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自“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以来,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相关论题进行概念阐释、理论内涵分析、政策解读,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表达揭示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历史辩证法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规律和发展样态,显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品格,这为进一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P.16),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学界从多层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人类文明创造的重大意义、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不仅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强大实践能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愈加清晰、战略路径愈加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书写了人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崭新篇章,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提供了中国范式和中国经验。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研究对象多为宏大主题,且有单一同质化倾向。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宏观整体性偏多,微观具体性偏少,多数选题关键词为“内涵”“逻辑”“特征”等。此外,对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研究还很不够。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本身就是丰富鲜活的,涉及到具体内容方方面面。例如,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和鲜明特色,人是这一事业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38],但在具体的实践场域中,人在职业类别、区域范围、年龄分布等方面各有不同,会有各自的主体意识和行为逻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和彰显人口规模巨大从而齐心协力、共同作为的独特优势,这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后者恰恰是学界更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的研究对象所在。

第二,以宏观叙事为主,中观和微观研究不足。以理论思辨推演、历史叙事论证为主要内容的宏观叙事阐释成为主流的研究进路,而从中观、微观层面分析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内容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难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供给及决策咨询。随着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全面,必然会从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文化思想、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维度进行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而构建起涵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战略框架、实践路径、测量指标等若干要素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要理论资源,多学科综合发力还不够。纵观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尽管这一学科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提供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等相关性较强的理论资源,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项事业关于政治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生态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具体内容分析并不深入,单一学科发力色彩比较明显,耦合集成比较欠缺,这就需要充分关注和借鉴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方法,促使研究视角与思路更为开阔、研究议题与内容更为丰富。

第四,以定性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还不足。目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有着“政策制定在前、理论阐释在后”的鲜明特征,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偏重运用定性规范研究去分析应然这样、解释何以如此的若干命题。但对当下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场面,不能仅从理论思辨和历史回顾层面寻找思路方案,更亟需在多层面上运用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试点实验法等实证经验研究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剖析,探析运作机理、诊断问题脉络、提出对策建议、总结经验教训,从实践操作层面回答和解决怎么办、如何做的问题。

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39]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必将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始终。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基于前10多年研究的总体状况,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丰富研究对象类别、拓展研究视野及思路、推动跨学科交叉综合、注重运用实证经验研究方法、深化大众传播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以期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产出更多高水平理论成果。

(一)多维度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理论单元,增强研究对象类别的丰富性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整体,同样需要重视部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宏伟意义,需要实现这一事业不同领域的具体内容、基本要素有序化合理性。这就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深入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理论单元,拓展更为丰富、更为细化的研究对象。比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既关涉民族因素又存在地域因素,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方面不尽相同,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也是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根据本地的具体实际来制定实施方案,因而在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就各具特点。再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既遵循着共同性的现代化一般规律,也体现着各自内部的经济运行、政治发展、文化演进等特殊规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对象类别丰富多样,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网格化”研究。

(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视野,促进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相得益彰

现有研究成果出现同质化倾向的重要缘由就在于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内容不够丰富,研究图景不够立体,未来研究可从两个方面着力进行。一是延伸微观视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不同领域具体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需要以“以小见大”的微观研究来展开,特别是应该强化微观思维,真正关切并致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问题和诉求。比如,新发展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旨向,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关切“人民诉求”,采取“实际行动”,注重“日常生活”。[40]二是延展比较视角。比较分析的目的在于探求规律。纵向比较可以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不同阶段的对比,从观察历史细节中去发现历史主流,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感;横向比较可以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异同,“各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和经验的比较研究”[41](P.3)是一个极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在异中求同或在同中求异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的科学认识。深化“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的认识,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走得踏实,走得坚毅,走得有底气,才能更加自信地行稳致远。

(三)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强化中国式现代化跨学科研究的协同效应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涵括考量处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中国与世界等多种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命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非一人能完成、亦非一学科能研透,涉及到知识领域、学科专业多种多样,它是一项全方位宽视域跨层次的综合性创新性研究。因此,要使这项研究走向深入具体,就必须综合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和方法,通过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实现协同创新。比如,经济体系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理论资源供给和学理支持,以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片面深刻”,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内在张力、关系范畴、推进路径等若干基本问题,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定。

(四)注重实证经验研究方法的运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现实针对性

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对实施方案和决策咨询的有效针对性,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命题的理论思辨和逻辑推演,更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中获取和解析丰富鲜活的素材原料,其具体形态丰富多样、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在运用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方法方面下功夫。比如,通过田野观察、实地调研、跟踪研究某一村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情况或者某一社区的基层治理现代化状况,以窥斑见豹的方式探索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增强对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再如,通过试点试验来探索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根据各地具体实际情况推广应用这些经验。江苏通过六个不同类型区域试点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对于其他发达省份有着较强的推广价值;内蒙古四个牧区现代化试点旗的成功实践,对于其他牧区现代化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总之,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针对性。

(五)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研究,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认同,扩大国际影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乎中国命运、影响世界未来的重大战略工程,大众认同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底气、接地气、聚人气的现实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42],但还要让人们全方位、多途径认识和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传播研究,为展现可信可敬的中国式现代化形象提供可靠保障和有效支撑。对内而言,需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认同,把亿万中国人民凝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来。对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重大成就,无疑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样本和启示借鉴,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43]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让国际社会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感知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猜你喜欢
学界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学界亮点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