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与生产技术研究

2024-04-25 04:36冯世勇战金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优质基地

冯世勇,孟 浩,张 凯,刘 娟,战金辉

(1.山东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山东济南 250100;2.高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潍坊 2615001)

绿色优质农产品原本是绿色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合成化简称。 中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提出了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全社会对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要求从“数量够不够、多不多”的单一目标进一步向“产地生态美不美、产品质量优不优”的多目标转变,绿色优质农产品在政策、法律等的层面被重新定义,成为兼顾“生态与生产平衡、质量与效益共优”的新时代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生态环保、助农增效的高品质的农产品。

1 绿色优质农产品提出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3 年1 月1 号起实施的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 这是首次在法律层面确认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提法。 唐仁健部长在2023 年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上讲话中提出 “集成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从未来发展看,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低碳发展模式将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减碳的重要驱动力。 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地绿色优质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展现,是农业领域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特别是近六年多来,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22 年达到29.8%, 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 我国社会已进入由数量消费向质量消费、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过渡阶段,城乡居民更加注重并倾向于绿色健康优质农产品消费。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内容。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工作正不断受到各方重视,成为当前农业促提升、促发展、促消费的重要内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比已经列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考核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指标。 还被列入美丽中国建设指标,成为农业农村部门承担的美丽中国建设两大指标之一。近期农业农村部下发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又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占食用农产品比重”列为其中“绿色产业发展”项的重要考核指标。 印发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监测工作规范》是专门用于规范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统计的重要文件。

未来,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作为增加供给保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典型代表和强化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关注。

2 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定义、内涵与范围

绿色优质农产品作为被政策和法律重新界定的农产品,需要给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认知、推动与发展。

2.1 重新定义绿色优质农产品

绿色优质农产品在生产品类上涵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在发展性质上要实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仅要保证农产品生产耕地数量还要保障农产品生产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要求。 2023 年新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2 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选用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实施分等分级, 提高农产品品质, 打造农产品品牌。 ”从这个条款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绿色优质农产品涉及到的关键要素是 “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绿色生产技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分等分级以及品质和品牌”。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关键词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质量和绿色”。2023 年1 月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农业领域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要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供给更多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产品。 两个“三品一标”就是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质量达标合格证”为代表的产品“三品一标”和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生产“三品一标”。

从综上所述中我们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有:耕地质量和生态保护、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产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绿色生产技术、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生产、分等分级以及品质和品牌。由此综合提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定义是指: 出自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用优质特色品种,按照特定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通过应用绿色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模式生产出来的,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控制的安全、营养、等级优良的特色优质品牌农产品。

2.2 认知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内涵

通过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定义,可以认知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三绿色:绿色生态基地、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绿色循环模式;二是三规范: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全程质量可追溯控制规范,分等分级规范;三是三优质:品种优质、营养优质、产品优质。 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内涵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发展阶段特点,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社会消费已由 “吃得饱不饱”向“吃得好不好”和“吃得营养健康”趋势的转变。 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的综合发展方向,符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农产品生产“追高线、提品质”的发展目标要求。也符合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3 探讨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范围

关于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范围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讨论,一是符合绿色优质农产品定义和内涵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了我们熟知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通过有关部门和机构评审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这四类农产品,各有其自身的标准,但是标准并不太一致。绿色食品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共计143 项,其中准则类标准14 项,产品标准129 项。有机食品则有《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一个综合性标准《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19630-2019),但没有具体产品标准。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实施,产品依靠产品的外在感官特征和内在品质指标判断而不涉及质量安全指标。名特优新农产品类似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但只进行产品品质指标检测而不涉及质量安全和感官指标。这就带来一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优质如何体现,是否应该有一个统一标准。 在具体工作实际中,为保障产品质量的统一性,我们可以要求绿色优质农产品实行等同于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的标准。二是符合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的基地产出的农产品。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监测工作规范》文件中规定了八种类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证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基地、有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有关生产基地、列入名特优农产品名录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及按照农业农村部审核确认的标准建设、通过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验收的相关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其中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证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基地、有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规模统计最为简便,所占比重也最大。当然,也应鼓励省级以上生态农场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地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高水平建设的代表,也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优秀农产品的代表。上述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可以被认定为绿色优质农产品。 同样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基地有着不尽相同的建设标准,基地产出的农产品其产品质量水平也缺乏一致性标准要求,比较好的办法也是统一实行等同于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的标准要求。

3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探讨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核心是推广新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作物品质与营养;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减少农业废弃物和农业碳排放,把农业减排固碳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确保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前提下,实现高能效、 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国家双碳战略作出农业应有的贡献。 张福锁院士团队研究表明,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代表的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化学氮肥施用量减少39%,化学农药施用强度降低60%。 2009—2018年10 年间,累计减少氮肥使用670 万吨、化学农药使用54.2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3 万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累积创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2 万亿元。

绿色优质农产品从生产技术角度看,应包含两大体系,一个体系是从生产基地产地环境(养殖环境)到植物生产(动物、水产养殖)、病虫草害防控、肥料使用(动物饲料、畜禽疫病防治)等投入品再到收获、初加工(分等分级)、包装、储存和运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管理。另一体系是绿色生态技术应用与管理, 就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把绿色生态低碳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整个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去,诸如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将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两大体系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全方位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最终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质量安全和品质优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进一步细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总体可以细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要求, 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为防止外来污染,生产基地位置宜远离交通主干道,且周边无三废污染源。 二是基地土壤、水、空气的关键性指标能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标准要求。三是基地生态环境水平优良,有助于保持基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是种植(养殖)生产技术要求,涵盖绿色优质农产品大田类作物包括小麦、 玉米、花生等,露地及设施蔬菜、茶叶、果品、畜禽及水产品。 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应适应规模化发展要求, 生产过程要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与模式,支持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水肥高效利用、良种高效繁育、绿色耕作和生态养殖技术、饲料高效利用等种植(养殖)技术。要推广应用沼气工程等种养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构建农业废弃物就地减量、就地处理、就地消纳的综合利用模式体系, 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第三部分是绿色优质农产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畜禽、水产品疫病绿色防治技术)。 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更多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绿色用药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第四部分是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有机肥生产施用技术。坚持科学合理施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化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 推进农牧结合,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探索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技术, 推广应用智能化施肥系统。 第五部分是优质作物(畜禽、水产品)品种研发和应用技术。通过适宜品种研发,培育高产、高效、优质等农业新品种,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抗耐性,配合耕作制度改良和农机化等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扩大优良品种应用比率,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提档升级。第六部分是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及模式应用。 通过种养结构调整优化,集成推广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实现土壤保水固碳培肥。 通过种养结合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互相贯通的生态廊道等, 增加农田景观异质性。利用生物多样性, 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高效管理,提升土壤质量及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第七部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自然发酵、直接还田,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广普及标准地膜,推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 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建立健全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和回收站(点)等组成的回收体系,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

4 着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

着力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是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农产品和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具体举措,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未来,要大力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性建设, 把绿色、生态、低碳、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追溯与控制这些核心要求和特点通过各种规范、标准、管理要求等扎实落实到各类基地中去,并不断扩大基地数量和规模。要不断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与模式研究。深入研究绿色优质农产品相关生产技术,特别是开展优质特色新品种推广、绿色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有机肥生产与使用、农业资源化利用、农业低碳生产技术、农业清洁生产等相关新技术,总结集成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要持续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与模式推广。以八大类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持续总结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实践经验,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把成熟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集成技术通过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团体技术标准并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方法,推广到各地各类农业生产中去。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优质基地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我的基地我的连
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