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临界思维的“度”

2024-04-25 09:33李建生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4年43期
关键词:祸患立论临界点

李建生

考场一类文八大关键点(三)

【前言】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道理就在于此。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把握事物“质”和“量”的变化规律,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于事物“度”的临界区,运用临界思维即“从事物量的变化界限、幅度和范围所允许的限度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审题时,把握“量”和“质”的多种话题呈现;在立论时,注意临界立论的三种情况;在构思上,让临界思维彰显文章辩证的力量。

【画重点】

1.话题呈现时,如何把握“量”和“质”的多元关系?

2.议论文写作运用临界立论的三种不同情况分别是什么?

3.如何通过局部构思彰显辩证的力量?

名师指津

话题呈现:把握“量”和“质”的多元关系

在写作中,“量变与质变”的哲学观点有多种话题呈现,诸如“广博和精深”“伟大与平凡”“祸患与忽微”等,在审题时,我们要善于辨别题目或材料所呈现的“量”和“质”的关系。

关于“伟大与平凡”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以下材料:

在自然数中,“1”是最小的数,但是最大的数中都包含着“1”;离开了“1”,便不能计算成千上万。

材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质”的变化离不开“量”的积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去谈生活中“1”的价值了,比如可以谈“学问来自积累”,也可以谈“美德来自修养”,也可以以“微也足道”为题写一篇对“大与小”“平凡与伟大”的辨析文。

西谚“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丢了一个国王,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说的正是“祸患与忽微”的关系。这类作文应该从量变引起质变的反面效果或结果的角度来谈,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体现文章的深度。

当然,对于“忽微”我们还可以作深入辨析,比如有篇文章在论述“祸患常积于忽微”的观点后,又补充如下论述:

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能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因此,“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此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因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临界立论:把握三种不同的情况

议论文写作运用临界立论,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问题所涉及事物的量变因素达到或超过了它的临界点,引起该事物向新的阶段的飞跃,促进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如讨论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们便可以以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论点,这句诗实际上就是从临界角度概括了读书对写作的影响:

写作,需要有见解、有材料、有章法,而书中便蕴藏着见解、材料、章法。读书明理,增长人们的知识;积学储宝,丰富人们的材料;临篇悟道,提高人们对写作规律的认识。但是,这并非一篇两篇文章便能奏效的。“长”“积”“悟”,都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个量的准备。当这量的准备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写作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一过程的精辟概括。

其二,问题所涉及事物的量的变化由于达到或超越了它应有的临界点,而引起该事物向消极方面发生转化。“近墨者黑”这一论题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争论中,我特别强调“近墨者黑”,就是怕某些人在“未必黑”的舆论中,放松警惕而走向“黑”的泥淖。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往往是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堕落的。许多人都在“未必黑”的信条下,对那些“黑”的人和事听之任之,觉得亲点、近点没啥。由小而大,由浅而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也慢慢地走上蜕化变质的道路。“好人”到“毛病比较多的人”到“坏人”,这就是许多“近墨者”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而发生质变的共同公式。

“一个人往往是受不良因素的影响逐渐堕落的”,这一观点的形成完全是根据量变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发生质变而提炼出来的。一个人的品格、思想受到坏习气、坏作风的影响而不觉察,从“好人”变成“毛病多的人”,再变成“坏人”,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体现。英国哲学家休谟说:“某种程度的热给人以快乐;如果你减少那种热,快乐也就降低;不过并不能由此推断说,如果你把热加大到超出了某种限度,快乐也同样会增加;因为这时我们发现,快乐就变为痛苦了。”很显然,我们从休谟这番论述里,可以清楚地了解临界立论中量的积累超过应有的“度”而使事物发生消极性转化。休谟的话语方式就是一种临界思维。

其三,所评论的客观事物的量变不足以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因而不能促成事物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发生质的转化。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或者从大到小,直到消亡,都是量的变化过程。荀子《劝学》中说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临界思维的名言。“揠苗助长”的寓言更是告诉人们,一个人企图跨越这一过程,不做艰苦的努力,而妄想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构思运用:局部构思彰显辩证的力量

临界思维还可用于作文的局部构思中。

一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作文中的局部运用。这类作文的思路其实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问式。在“怎么办”这部分中,运用临界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可以谈改变个体的行为、关注细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而达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之效,引起社会整体氛围的变化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是运用“万事皆有度”的思维对文章的观点作辩证分析,一般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起承转合式”文章“承”的部分,或“承”的核心段落)。有时候,“万事皆有度”也可以放在“起承转合”结构式文章“转”的部分,作为对全文论述的补充(但不要详写,避免削弱文章主体部分论述的力度),以体现文章全面看问题的思辨性。

猜你喜欢
祸患立论临界点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
吕不韦之死
螳螂捕蝉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设计
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