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中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几个字

2024-04-25 11:05徐复岭王永超
现代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词典词典方言

徐复岭 王永超

摘  要:在山东等地方言中,“埠”“垓”“湖”“泊”等字,除了其本义或常用义之外,还可以表示不同的地理地貌特征,并用于地名通名。在鲁东、鲁南方言中,“埠”字主要表示高岗或土丘,并用于当地的村镇名。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垓”可以表示村寨堤围或寨墙,并广泛用于村寨名。在鲁南和鲁东南地区,“湖”可以用来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亦用于地名。在胶东地区方言中,“泊”同样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也用于当地的村镇名。在这类常见字中,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及用法,是大中型语文辞书编写工作中的一个盲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山东方言;地名通名用字;“埠”;“垓”;“湖”;“泊”

方言中有不少表示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貌特征以及用于地名通名的字(词),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大中型语文工具书收录。这尤其表现在收录某些罕见字和方言俗字方面。比如,山东方言中表示“两山之间的谷地;洼地(多用于地名)”的“夼”(kuǎnɡ)[1](P761),“用于地名”的“碃”(qìnɡ)[1](1070),均属于罕见字、生僻字,《现代汉语词典》等均已收录。不过,方言中还有一些比“夼”“碃”更为常见常用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字(词),并未被吸收到词典中去。下面,我们就山东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加以探讨,希望能引起辞书编纂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视。

一、【埠】

《现代汉语词典》对“埠”的释义是:“①码头,多指有码头的城镇。②商埠。”[1](P116)《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埠”条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大致相同。但是以下各例中“埠”字的意义却未包括其中:

(1)高埠处,公孙胜仗剑作法,就空寨中平地上刮剌剌起个霹雳。(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四回)

(2)他却站在高埠上正然观看,只听得草中有人言语,急使杖拨开深草看时,原来是呆子在里面说梦话哩。(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3)即使沙不至城垣,而三丈之外沙有高于城者,据沙埠以巨炮击城,城不能守,此一患也。(清代汪景祺《西征随笔·榆林兵备》)

(4)[沙]占魁等走永城,会师克滑县,馀贼走与合,焚会亭。[许]所望与战公基湖,列十火枪土埠上,令众伏地,曰:“贼至二百步,枪发,乘烟疾进击之。”(《清史稿·孝义传三·许所望》)

(5)他站在高埠上,一直望着李过一行人马转过山脚后才回去。(姚雪垠《李自成》)

各例中的“埠”应指高岗或土丘的意思。上举数部权威辞书都没有收录“埠”字的这一意义。《汉语大词典》收有“高埠”条,释义为“高土丘”[2](第12卷,P946),

稍稍弥补了“埠”字释义的不足。不过,“埠”与“高埠”毕竟分属两个条目,并且不在同一卷次,读者查找起来殊为不便。

有些地方志或方言志收录并记载了“埠”字的这一意义和用法。如1935年《莱阳县志》卷三:“丘陵曰塂,曰埠(本字为阜)。”[3]有些则是由这一意义的“埠”字组成的复音词。如1928年《胶澳志》卷三:“埠子,山岭之谓,亦曰高岗。”[4]潍坊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等编的《潍坊方言志》指出,土丘,寿光叫“埠子”,寒亭、昌邑、高密叫“土埠子”[5](P62)。于克仁《平度方言志》也称土丘为“土埠子”[6](P91)。其他还有

称“埠岭”的[7](P84),称“土埠岭子”的[8](P11),称“土埠盖儿”的[9](P61),等等。

“埠”字表示高岗或土丘,在山东方言特别是鲁东方言中,更常见的使用场合则是用于村镇名。根据《平度方言志》,该市以“埠”命名的村镇有十多个,如白埠、灰埠、南埠、王埠、涩埠、大曲家埠、郭家埠、八王埠、流丹埠、柘埠(儿)等[6]。根据《即墨方言志》,該市以“埠”命名的村镇有牛齐埠、埠后、高埠洼等[9]。其他如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原是因该地有多个小山头错落其间而得名;城阳区中华埠,乃是“种花埠”的讹音,因该村附近有个适宜种植棉花的土埠子而得名。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并称中国木版画的三大产地。沂南县砖埠镇砖埠村,原称安逸庄,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村民迁居南北两处高地重建新村,南村称为“游埠子”,北村称为“转埠子”,“转埠子”后演变为“砖埠”。三国时名相诸葛亮、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故里均在此附近。山东淄川籍著名作家蒲松龄在《日用俗字·树木章》中写道:“街巷胡同榆夹户,庄疃埠套柳遮河。”[10](P283)说明至迟在清代初年的鲁中一带,“埠”字就已成为跟“庄”“疃”“套”同等常见的用于村镇的通名用字了。

需要指出的是,“埠”字表示码头或商埠的意义,也可以用于地名,如安徽蚌埠、江西九江徐埠等。因此,既不要认为所有带“埠”字的地名一定与高岗或土丘有关,也不要认为所有带“埠”字的地名一定都是码头或商埠。大致说来,淮河流域以南地名“×埠”中的“埠”,大多与码头或商埠有关;山东地区特别是胶东半岛地名“×埠”中的“埠”,大多表示高岗或土丘。

表示高岗或土丘义的“埠”,古代文献中偶有写作“部”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十云:“部者,阜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名之为部也。”[11]丁惟汾《俚语证古·地》释“土部子”云:“地高处谓之土部子。部为阜(古音读比由切)之双声音转。”[12](P9)

丁氏之所谓“土部子”,即人们通常所说所写的“土埠子”。

“埠”的本字或古字当为“阜”。《说文解字》释“阜”曰:“大陆,山无石者。象形。”[13](P304)刘熙《释名·释山》云:“土山曰阜。”[14]“阜”与“埠”的意思相通。此义仍保留在“曲阜”这个地名之中。曲阜之名始见于《礼记·明堂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至于“曲阜”得名的由来,《风俗通义》卷十解释说:“阜者……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11]意思是说:阜指平地隆起的小丘,跟大山高陵不尽一样。在应劭生活的汉代,曲阜在鲁城中,弯弯曲曲有七八里长。可见,“曲阜”的本义就是指弯弯曲曲的小土丘。“阜”字在中古以前声母为双唇音,大略读如“部”(bu)。大约在唐宋之际,唇齿音声母f从双唇音中演化出来,“阜”始有fù音。曲阜中的“阜”,语音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古义却保留下来①。之后,为使“阜”字的土丘义更为显豁,便增加土旁而成为“埠”。因此,在“土丘”这个意义上,“埠”是“阜”的后起分化字,而“阜”是“埠”的本字。

二、【垓】

“垓”,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内的语文辞书,只收ɡāi一个读音,主要义项有:荒远之地、界限、古数名(指一万万)、古地名(只限于“垓下”)等。在鲁西南和鲁西方言中,“垓”不仅可以表示村寨堤围或寨墙,而且广泛用于村寨名。表示这一意义和用法的“垓”,口语中普遍念hǎi,与“海”同音。

比如,鲁西南地区取名马垓的村寨有很多。单就菏泽市来说,牡丹区都司镇、胡集镇以及郓城县丁里长镇,都有叫马垓的村子。其中,牡丹区都司镇马垓又名“西马垓”,是个较大的回民聚居村落,晚清重臣马新贻即葬于此处。据《马氏家谱》记述,马氏先祖于明洪武十年居于此地,村子原名马家海,简称“马海”。后按习惯写法,把“海”字写作“垓”字。

济宁市嘉祥县有个黄垓镇,镇政府驻地黄垓村。关于村名的的来历,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始祖黄耀德从诸城迁居此地,围村挖沟筑寨,俗称“垓子”,故以姓氏命名为黄垓。该镇辖区内以“垓”为名的村子,还有司垓、张垓、东丁垓、西丁垓等。

泰安市西部亦有叫“×垓”(×多为姓氏)的村寨。东平县戴庙镇就有孟垓村(镇政府驻地,位于东平湖西侧)、张垓村等。

聊城市也有叫“×垓”的村寨。如阳谷县李台镇何垓、十五里园镇贾垓,以及东阿县刘集镇魏垓等。

也有叫“垓子”的。如临清市刘垓子镇、巨野县太平镇小垓子村等。

鲁西南、鲁西地名中的“垓”(hǎi),其义其音到底怎么来的?说法并不一致,值得探究。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垓”源于“海”字。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面积较大的水池或水坑叫作“海子”[15](P14)、[16](P72),村寨围墙之外的沟壕叫作“寨墙海子”或“海壕”。鲁西南、鲁西地区叫“×垓”的村寨,大多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低洼,往往会因为内涝而积水。为了防止村舍被水冲淹,当地人便围村挖沟筑寨,这便造成墙外一片汪洋,壕沟内积水甚至可达数米之深,终年不涸。村寨名“×海”以及寨墙外的“海壕”等,便由此而来。后来,“海”的水池、水坑义不再为大家所熟知,或者为了强调村寨的寨墙、堤围义,有好事者便取“亥”作声旁、“土”作形旁,将“海”转写成“垓”。这样一来,“垓”字实际上增加了一个“海”的读音,并被大家广泛接受,流传至今。上述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马垓的来源,应属于这种情况。笔者之一就是菏泽市牡丹区人,故乡有个张垓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一直写作“张海”,而写作“张垓”好像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现在则是“张海”和“张垓”两种写法并行。

另有一种说法则源于《康熙字典》“垓”字下的一段释文。《康熙字典》云:“[垓]又地名。《史记·项羽纪》:‘汉王围项羽于垓下。《注》:‘垓,堤名,在沛县。一曰聚邑名。《正义》:‘垓是高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故曰垓。”[17]这就是说,“垓”本有堤围、高岗的意思。鲁西南、鲁西名叫“×垓”的村寨,多是因围村挖沟筑寨而得名,所筑的寨墙一般都又高又陡,兼具防水、防匪两种功能,本地方言称作“垓墙”或“垓子墙”。筑墙用土即从墙外四周土地中所出,土挖得多了,便形成深深的壕沟,方言称作“垓壕”或“垓子壕”。垓墙围村而筑,留有出入村寨的大门,方言称作“垓子门”。在上个世纪中期的鲁西南、鲁西乡村中,这种建筑格局仍能见到。保留在山东方言中的“垓”正是取其堤围、高岗的古义。“垓”的古义虽然保留下来,但是读音ɡāi却发生了变化而读作hǎi,这可能是由于“秀才認字认半边”的“误读”而造成的。最初有人据“垓”字的声旁“亥”误读成“hǎi”,随后人们便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hǎi这个读音而流传下来①。

上述两种说法何者为是,一时难以做出定论,也不排除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的可能性,但在鲁西南、鲁西方言中表示地名的“垓”音hǎi,却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而且这一事实实际上也被“官方”所承认。笔者非常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东省梁山县韩垓乡出了个全国闻名的模范军嫂韩素云,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播报她的先进事迹时,便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将韩垓读作Hánhǎi。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既然可以收录“夼”“碃”这类表示地理地貌和地名的特殊用字,与之情况相似、读音且很特殊的“垓”字,便没有理由让它在词典中缺席。

三、【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湖”条分立四个义项:“①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②指浙江湖州。③指湖南、湖北。④姓。”[1](P551)《汉语大字典》也分四个义项:义项①同《现代汉语词典》,其他义项则是古州县名、古水名之类[18]。《汉语大词典》立为三个义项:①积水的大泊。②指湖南省、湖北省。③指浙江省湖州

市[2](第5卷,P1445)。显而易见,三部辞书中的义项①“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或“积水的大泊”,亦

即“湖泊”义,是“湖”字的本义,其他义项都是与“湖

泊”义有一定关联的“专名”义。那么,“湖”字除

了“湖泊”的本义及其相关专名义外,是否还表示别的意思呢?

在山东南部、东南部和邻近山东的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的有些地方,“湖”可以用来表示平原、田野或田地。这在有关方言词典或方言志中均有明确记录。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湖”条:“<名>田地;庄稼地。(一)中原官话。山东郯城。江苏徐州:下~干活去了丨漫山野~都是人。江苏赣榆:东~(东边的地)丨西~(西边儿的地)。(二)江淮官话。江苏连云港:下~干活。”[19](P6280)

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湖”条:“①农村居民点周围的庄稼地。(临沂)②泛指田野。(枣庄)”[15](P12)

邵燕梅、刘长锋、邵明武《沂南方言志》“湖”条:“洼地;平原地。”[20](P79)

马静、吴永焕《临沂方言志》指出,莒南、沂南、苍山称平地为“湖”,兰山区、河东区、苍山、郯城、临沭称野外或野地为“湖”[8](P100-102)。

邱光华在《“下湖”考》一文中指出,皖东北宿州市称田野、田地为“湖”,下地为“下湖”,当地有农谚云:“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湖里吃。”[21](P81-82)

文学作品中也有“湖”表示平原、田野义的用例:

(6)又遇着饥馑荒年,淮城内外俱被水淹了,湖里水田浸烂,每斗米卖到一两二钱纹银。(明末清初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五十回)

(7)有田湖里躺,生草不生粮;粮靠人工长,不种就成荒。(王希坚《翻身民歌·田和力》)

例(6)中,“湖里水田”如果理解为“湖泊里的水田”,则于理不通:大片积水的湖泊里面怎么可能还有田地呢?显然,这里的“湖”用的不是它的“湖泊”的本义,而是用的它的“平原、田野”的引申义、方言义,“湖里水田”即平原里的水田或田野里的水田。丁耀亢是山东诸城人,《续金瓶梅》主要叙写山东、苏北一带的人物和故事,小说中有很多山东方言词语,因此,把这里的“湖”视作表示“平原、田野”义的方言用法,有理有据,顺理成章。例(7)中,“有田湖里躺”是说有田地而躺在地上不劳动,“湖”也是表示田野、田地的意思。

鲁南、鲁东南地区大多为丘陵地带,在两个或多个小山丘之间,往往会自然形成一片海拔相对较低、有利于农耕的平旷之地,当地人将这种地貌称之为“湖”。山东安丘人周干庭在《山东土语研究·鲁南部土语》中给出这样一个例句:“往湖里去。”(按:,“逛”的异写)。作者还特地注明:“临沂所谓湖,即鲁东部所谓坡。何以谓坡为湖?因该地多污下,夏日多水,故以湖名坡也。”[22]周干庭这里用了“坡”字,实际也可写作“泊”。今天一些叫作“湖”或“泊(坡)”的地方,原本多为低洼平地,夏秋多雨时往往形成内涝,俨然一片湖沼。山东方言中的“湖”或“泊(坡)”的平地、田野义,当是由其“湖泊”的本义经过多年积淀逐渐衍化而来的。

“湖”的平原、田野义,在鲁南、鲁东南方言中还常用于地名的通名。日照市东港区有南湖镇、西湖镇,还有上湖村、下湖村,这些带有“湖”字的村镇都没有湖泊,而只有大片的平地原野。五莲县中至镇有个村子叫万牛湖,据传早年间因村子居于草木茂盛、宜于放牧群牛的低洼野地而得名,现在已是一片平原良田。沂南县政府驻地界湖镇,因界于地势较低的两片平地之间的小丘上而得名。

四、【泊】

“泊”是个多音字,我们讨论的是读作pō音的

“泊”。《现代汉语词典》“泊”(pō)条释为“湖(多用于湖名)”[1](P1011),《汉语大字典》释为“湖泽”[18],《汉语大词典》释为“湖泽;沼泽”[2](第5卷,P1086)。三部辞书均认为“泊”就是指“湖”或“湖泽”。

“泊”表示“湖泊”或“湖泽”,这是它的本义或常用义,除此之外,它是否也跟“湖”一样,还能表示其他意义呢?我们发现,在山东方言特别是在烟台、威海、青岛等市所在的胶东地区方言中,“泊”除了其常用义之外,同样可以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先看有关方言词典或地方志中的记载。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泊”条:“<名>平原。胶辽官话。山东牟平。1936年《牟平县志》:‘平原曰~。山东莱阳。1935年《莱阳县志》:‘平原曰~。”[19](P3649)又“泊地”条:“<名>平地;平原。胶辽官话。山东长岛、牟平。”[19](P3650)

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泊”条:“①平原:一马平~。②平原地:家西全是~丨△打一枪,惊一~;杀一个,惊一百。”[23](P129)又“泊地”条:“地势平坦的地:~怕涝不怕干。”[23](P129)

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泊地”条:“山间平地。(威海)”[15](P11)

“泊”表示平原、田地,不仅记录在方言词典或地方志中,在明代以来山东作家的作品中也时有所见。例如:

(8)这坨儿山水园林生意广,要饱呵泊下田,要暖呵陌上桑。(明代冯惟敏《点绛唇·量移鲁士师东归述喜》套曲)

(9)有一天,老大和老二在泊里锄地,休息的时候台起话来。(王统照选编《山东民间故事·弟兄三个》,上海儿童书局1948年)

(10)这就是灵山的年青一代的民兵,他们刚从东面海滨参加军事演习回来,现在又到泊里收割谷子去了。(峻青《秋色賦·夜宿灵山》)

冯惟敏、王统照、峻青分别是山东临朐人、诸城人、海阳人,三例中的“泊”应该都属于山东方言词,表示平原、田地的意思。例(8)中的“泊下田”,即平原里的田地:例(9)中的“在泊里锄地”,即在田里锄地;例(10)中的“到泊里收割谷子”,即到地里收割谷子。需要指出的是,例(10)转引自《汉语大词典》,该词典是把它当作“泊”表示“湖泽、沼泽”义的书证加以引用的。这显然误解了作品的原意。峻青这篇散文是写故乡山东海阳的人和事,文中提到的“谷子”应该不是稻谷(水稻),而是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可以碾成小米的谷子(粟)。谷子是耐旱怕涝的作物,不可能种在常年积水的湖泊里,人们更不可能到湖泊里去收割成熟的谷子。因此,这里的“泊”不可能是指“湖泽、沼泽”,而只能是胶东方言中的平原、田野、田地的意思。这跟上文例(6)中“湖”字不表湖泊的本义而表田地的方言义,情形几乎完全相同。

“泊”的平原、田地义也可用于地名(多为村镇名)。《牟平方言词典》“泊”字头下将“地名用字”单列一个义项,并解释说:“多作平原地带的村庄名。据县政府地名办公室统计,全县以‘泊字命名的村庄共十三个:马家~。”[23](P129)胶东地区带有“泊”字的比较有名的村镇还有: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曾为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驻地;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威海国际机场即位于此;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辖区内有青岛西海岸董家口港;等等。

与“湖”一样,“泊”的平原、田地义当源自本义“湖泊、湖沼”。现在胶东地区大凡含有“泊”字的地方或村镇,很久以前应该都是一片涝洼湿地或海拔相对较低的平地,故被称为“泊”。但年长日久,泥土淤积,积水退去,洼地变成了平地良田。地理面貌虽然改变了,原来的地名用字却被沿用传承下来,于是“泊”增添了一个表示平原、田地的新的义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新义主要在胶辽官话的范围内使用。

山东方言中的“埠”“垓”“湖”“泊”四字,除了其本义或常见义外,还都有各自不同的引申义与特殊用法,它们都可以表示相应的地理地貌特征,并且均用于地名通名。这些字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或用法,现有的权威性大中型语文辞书多未涉及,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有的甚至将表示某一地貌特征的特殊义误释为常见义或本义。因此,我们建议,有关辞书应将“埠”“垓”“湖”

“泊”等字的特殊意义和用法适时补收进去,并修正相关释义错误。

相较于“夼”“碃”这类明显的表示地貌特征和地名通名的稀见字、生僻字,“埠”“垓”“湖”“泊”这类常见字的表示地貌特征、用于地名通名的意义或用法,就显得隐蔽得多,发现和揭示这类普通字、常用字的“隐性”意义和用法,也更加困难。这或许是大中型语文辞书编纂工作中的一个盲点,希望能引起辞书编纂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3]王丕煦主纂.莱阳县志[M].1935年铅印本.

[4]赵琪修,袁荣叟纂.胶澳志[M].1928年铅印本.

[5]潍坊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钱曾怡,罗福腾.潍坊方言志[M].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

[6]于克仁.平度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7]张树铮.寿光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马静,吴永焕.临沂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3.

[9]赵日新,沈明,扈长举,等.即墨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0][清]蒲松龄.日用俗字[A].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丁惟汾.俚语证古[M].济南:齐鲁书社,1983.

[1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22.

[15]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6]张鹤泉.聊城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9]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漢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20]邵燕梅,刘长锋,邵明武.沂南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21]邱光华.“下湖”考[J].汉字文化,2016,(1).

[22]周干庭.山东土语研究·鲁南部土语[J].齐大季刊,1935,(8).

[23]罗福腾.牟平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Several Word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Geographical Names in Shandong Dialect

Xu Fuling,Wang Yongch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In Shandong and other dialects, “Bu(埠)” “hai(垓)” “hu(湖)” “po(泊)” and other words, in addition to their original or common meanings, can also represent differe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be used as common names of places. In the dialects of eastern and southern Shandong, the word “bu(埠)” mainly denotes a hill or mound and is used as the name of a local village. In the dialects of southwestern and western Shandong, the word “hai(垓)” can denote the embankment or wall of a village and is widely used as the name of a village. In the dialects of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Shandong, the word “hu(湖)” can be used to reflect a plain, field or land and is also used as a place name. In the dialects of eastern Shandong, the word “po(泊)” also denotes a plain or field and is also used as the name of a local village. In such common words, the meanings and usage of denot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being used as common names of places are a blind spot in the compil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hinese dictionaries, which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Key words:Shandong diale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geographical names;“bu(埠)”;“hai(垓)”;“hu(湖)”;“po(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元明清山东方言词典”(22FYYB027)

作者简介:1.徐复岭,男,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2.王永超,男,文学博士,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①在历史上,曲阜不仅读作Qūbù,亦有写作“曲埠”的。元代孔克齐《至正直记》卷四《字谶》云:“溧阳南门开解库,始议名‘胤定二字,计十七画,疑其验数止十七年;更作‘曲阜,亦是十七画。岂偶然矣?自壬子岁开张,颇觉称意,至戊辰以后,渐渐不资长,虽不亏废,随得随消,终不及前矣。”该书“校记”云:“按‘曲阜二字为十四画,‘阜疑作‘埠,正合十七画。”参见庄敏、顾新点校《至正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1页。

①《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祝日念讲述帮人写企图日后赖账的文契:“[某人]平白写了垓子点头那一年才还他,我便说,垓子点头,倘忽遇着一年地动怎了?教我改了两句。”这里的“垓子点头”比喻不能做到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垓子”到底是指何物?有说“堠子”的,有说“一方土地”的,有说是“山”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垓子”是指村寨的围墙或堤坝之类,也许更符合原著本意。至于“垓子”在兰陵笑笑生生活的时代是否读hǎizi,因无实证,不敢妄言。

猜你喜欢
大词典词典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米沃什词典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