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程生发起点的策略初探

2024-04-25 07:09李书琴
好家长 2024年4期
关键词:如厕橘子台阶

文 李书琴

面对一堂课,我们首先会问它的出发点是什么?这般思考,正是出于对课程生发点的探寻。只有确立课程的起点,引发幼儿自主探索,才能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聚焦兴趣和需求,挖掘课程价值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课程生发的源泉。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会看到一些教师因为拘泥于教学计划,对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置之不理,或是因为“时间”关系,尽管想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却只能“点到为止”,使课程生发流于形式。其实,只要教师站在幼儿视角,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选取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作为教学内容,就能生发有价值的课程。

(一)视听结合发现兴趣,由点集结催生课程内容

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存在于一日生活中,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粒果子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和幼儿一起探寻、生发课程。

每到秋季,幼儿园操场旁的四棵橘子树便会硕果累累,来到树下的幼儿总被吸引。于是,教师以橘子为主题进行活动架构,例如认识橘子树、为橘子树画画、采摘橘子等。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橘子树下,他们兴奋地议论起来:“哇,这棵橘子树有刺!”“对啊,这棵橘子树就没有!”……

“为什么它和别的橘子树不一样呢?”明明说:“这里以前肯定埋着一只刺猬,刺猬身上的刺发芽变成了这样。”兰兰说:“大概是因为橘子还小吧,不想被人吃掉。”毛毛说:“我想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小偷和小动物靠近吧。”那棵长刺的橘子树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看到幼儿的兴趣所在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开始和他们协商、设计调查表,围绕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进行调查。

面对相同的事物,幼儿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角,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表达和发现,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法去观察、发现,帮助幼儿扩大对自然的认识。当发现幼儿真正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事物时,教师要善于打破原来计划,调整教育内容,因势利导。

(二)剖析现象寻定需求,由点聚面确立课程内容

很多时候,幼儿的行为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不仅指向幼儿的兴趣所在,还体现其发展的需要。作为具有专业甄别能力的教师,可以从直观的现象入手,结合相应的理论支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找寻课程资源。这样生发的课程带着一种特别的温度,它照顾到幼儿心底的声音。

如厕是小班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内容。细心的教师发现,幼儿尿裤子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憋尿不肯上厕所就拉到裤子上;有的因姿势不正确尿湿裤子。细心的教师还发现,幼儿在如厕时会有很多微表情和动作:有的幼儿如厕时神情紧张;有的幼儿双手紧紧抓着老师;还有幼儿的两只脚总是分得很开。于是教师和幼儿进行了一次讨论,如厕时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有的幼儿说那里有个洞,怕掉下去;有的幼儿说怕鞋子会碰到大小便……原来小小的厕所给他们带来那么多的负担啊!通过对话,教师发现了幼儿如厕困难背后的缘由,于是“暖厕”课程应运而生!

二、联结生活资源,借力不同场域生发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陈鹤琴先生倡导:“在大自然中、大社会中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在这些理念引导下,我们应让幼儿回归真实的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抓住关键点、兴趣点生发课程。

(一)凸显园所环境,在互动中生发

在一次与幼儿的对话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幼儿园户外的各个地方,你们觉得哪里最好玩?”幼儿一致认为幼儿园的大台阶很好玩,这样的结果出乎教师所料。既然幼儿对台阶这么感兴趣,那就一起来探究吧!于是课程就在“关于台阶,你想怎么玩”这样一个话题中展开了。幼儿认为:“台阶可以当滑滑梯。”“台阶可以当舞台。”“我想打扮一下我们的台阶。”……根据幼儿给出的各种回答,教师梳理、形成了关于台阶的课程提纲,跟着孩子们的需求一步步展开活动。

(二)结合社区资源,在行动中生发

园所、社区、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蕴含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可以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运用。生发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与成人眼光不同,在幼儿眼中,任何好玩的、新奇的、有趣的、有意思的,甚至有些不那么美丽的事物都可能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教育资源。

三、捕捉偶发事件,立足问题驱动酝酿课程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教学活动越来越呈现出生活化、游戏化、实践化、真实化等特征。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偶发事件,机智处理、因势利导,将其转变为教育契机,更好地为幼儿服务,已成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日生活皆课程。”这句话不仅道出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还精炼地阐述了幼儿的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呈现出一种自然无痕的教育状态。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波澜”,并将其作为课程中的新生发点进行酝酿,逐步延伸为或长或短的项目活动。

(二)带动儿童进入问题情境

当我们捕捉到有价值的事件之后,怎么由这个点生发出课程,首当其冲考虑的是课程的主体——幼儿。幼儿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不要简单地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而要有意识地将问题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引导,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提示,帮助幼儿向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前进,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并付诸行动,从而让课程生发出多种可能。

课程生发点的来源是源源不断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接触的东西互动时,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站在幼儿视角,把“儿童看作儿童”,使他们在参与、探索、尝试、感悟中切实感受课程的魅力,从而学得更生动、更有效。

猜你喜欢
如厕橘子台阶
下期预告:如何帮助幼儿愉快、轻松地进行如厕训练?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橘子沉浮记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漂浮的橘子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台阶
77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