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在探究活动中真实发生
——以“奇怪的树”探秘活动为例

2024-04-25 07:09支晓娟
好家长 2024年4期
关键词:经验建构深度

文 支晓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儿童是通过主动学习去建构新的经验”。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在“奇怪的树”探秘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接纳与陪伴中,主动迁移已有经验,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促进了师幼共同成长。

一、聚焦问题,激活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点

在一次散步活动时,幼儿在花田小镇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树”,便聚集在树周围讨论了起来。辰辰说:“这棵树的树叶是红色的,与其他树的树叶不一样,它是不是死了?”灰灰说:“有的树叶就是红色的,你看枫树的树叶就是红色的。”辰辰说:“这棵树的树叶都已经干枯了,而且地上有这么多的落叶,它肯定是死了。”小硕说:“这是正常的落叶现象,它应该还活着。”……争论声吸引了更多的幼儿,大家纷纷加入讨论中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这棵“奇怪的树”无疑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他们充满了好奇,不断讨论、尝试,并产生了很多疑问。面对幼儿疑惑的表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把问题抛给幼儿,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观察、发现去寻找答案,激发幼儿深度探究的兴趣点。

二、搭建载体,探寻幼儿深度学习的着力点

(一)建立链接,实现有意义的互动

幼儿探究活动的氛围以及教师的情感支持,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效地进行深度学习。在幼儿思辨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并支持幼儿大胆猜测,并梳理分析了幼儿的观点:18 名幼儿认为树还活着,10 名幼儿认为树已经死了。在争论过程中,教师始终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探究树是否活着的过程中,幼儿始终对树的生死问题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寻求新的探究方式。当幼儿用不同方式探究大树的生死时,教师也非常感兴趣,与幼儿对话,和幼儿一起探究,呈现了更为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

(二)问题驱动,建构有思辨的探究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激发幼儿参与探究活动兴趣,并挑起认知冲突,引发幼儿的思考,以问题为驱动,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对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目标,在每一次问题出现时,教师及时厘清幼儿的兴趣及操作目标,明晰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可能获得的新经验,以问题为导向,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例如,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幼儿经验进行唤醒和重组,让幼儿在操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树时,幼儿通过看、摸、闻等多种方式,了解“奇怪的树”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他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为幼儿明辨探索的目的和方向,推动探究活动持续开展。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聚焦幼儿的操作过程,梳理操作方法,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探究中的感受、收获与问题。这种基于幼儿真实体验的反思与对话。

多样化、多方位的问题情境能够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支架,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带着目的进行探索,在问题中掌握科学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动态调整,提供有需求的材料

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根据幼儿探究的需要,提供适宜多元的材料,并进行动态调整,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迁移经验,促进学习和发展。

在“奇怪的树”探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查阅资料、问询等方式,确定需要的实验材料,如湿度计、放大镜等。最后,幼儿分别用三种实验,验证了“这棵树已经死了”这一结论,并呈现了相关特征:树枝干枯、易断,树叶没有水分等。

在验证过程中,幼儿虽然遇到了瓶颈,但他们依然积极思考,保持着对学习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从幼儿的实验方法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迁移以往的生活经验,主动为探究活动提供方法,不断调整适宜的探究材料,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

三、融合共进,点亮师幼深度学习的生长点

教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在“奇怪的树”探秘活动中,幼儿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发现、观察、分析等方式,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一)听见,儿童的生长

在探寻“奇怪的树”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意识、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1.参与意识提高了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不再“等老师安排”。他们进入“花田小镇”现场,观察并确定研究的内容——“奇怪的树”,一起讨论探究点与解决办法,并收集探究工具,如放大镜、听诊器等。逐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充满了挑战,让幼儿在预测、操作、期待、验证中自主探究,主导属于自己的活动。

2.交往能力发展了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与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实验成果,在分享、交流中生发新的问题,让幼儿在分享中建构新的经验。

3.学习品质提升了

在不断地问题循环中,幼儿经历了“观察—记录—交流—实验—反思”的探究过程,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新的飞跃。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探究活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看见,教师的成长

在班本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从创设环境、问题驱动等方面,积极回应幼儿的需要,不断思考幼儿活动的兴趣、线索和走向,提供空间、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

1.学会观察,深入解读

对于幼儿发起的探究活动,教师一直密切观察、积极思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分析、解读,促进幼儿探究活动不断深化。在幼儿发现树的变化时,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的兴趣,捕捉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散步活动中的发现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探究活动,明晰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接下来可能获得的经验。

2.尊重差异,有效支持

在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立足于儿童视角,尊重不同幼儿的想法和发展的差异性,创设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验证。同时,通过幼儿的对话,及时发现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例如,他们在经过几次探究后,仍然没有得到树是生是死的答案。教师适时介入,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尝试更多的解决方法。

3.转变理念,反思总结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多角度观察、分析、反思,转变课程理念,不断反思过程、反思状态、反思策略,为幼儿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以幼儿的需求实施课程,让班本课程真正成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推手和有效成长的载体,在一次次的反思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幼儿的学习时刻都在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以问题驱动等方式,支持回应幼儿的需求,助力幼儿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方向迈进,让幼儿的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猜你喜欢
经验建构深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经验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深度观察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