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理论视域下师幼关怀关系的审视与重构

2024-04-25 07:09周晶晶
好家长 2024年4期
关键词:诺丁斯师幼关心

文 周晶晶

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个体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孕育在教育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其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关心人并且值得人爱的人。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对基本且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应以关怀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提出,“教师要关爱幼儿、尊重幼儿,要以师德为先”。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拥有快乐的心情与情绪,对幼儿园的环境充满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关怀理论,审视当下师幼关怀关系,以期提出相应的重构建议,推动良好的师幼关怀关系的构建。

一、关怀理论及主要观点

关怀理论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内尔·诺丁斯,她在批判吸收理性主义伦理学和自由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情感主义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相关理论的继承,以吉利根关怀伦理思想为基础,并进行了重构,最终形成了关怀理论。

(一)关怀的本质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倡导,“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关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深入具体的情境中,关注情境中的关系和情感,以促进关怀关系的建立,并提出将关怀理论应用于教育的新看法。传统的理论认为关心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的一种品质。而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不是传统的单一付出,即关怀者单向的行动,而是指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双方共同努力来建立和维持双向关系。诺丁斯指出,关心关系成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关心者关心被关心者,另一个是被关心者要承认关心者的关心,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关心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双方的共同努力,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关心概念的重要一点。

(二)关怀教育的方法

诺丁斯不仅提出了关怀理论,而且在长期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炼出关怀教育的四种方法,即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诺丁斯认为,榜样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关心理论的框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关系不是通过教师表达实现的,而是教师通过实际行动,与学生通过建立关心关系来说明关心是如何进行的。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并且引导学生领悟关心,与没有感受到关心的学生相比,亲身感受到关心的学生更能理解关心、接受关心,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关心关系。因此,榜样是关心关系建立的关键因素。

对话发生于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在对话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对话并不是简单的沟通与交谈,而是通过对话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欣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同时,要求两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实践是指在生活中运用关心的能力和技巧。一方面,实践可以丰富人们对关心的认识,积累更多的关心经验;另一方面,实践的过程也是将关心的技巧运用的过程,这也是关心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需要在生活中提供关心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关心、理解关心、接受关心,培养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双方的关心态度,提高双方的关心能力。

认可是一种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加相应行为的发生概率。在关怀理论中,不仅被关心者需要认可,关心者也需要认可。在关心的过程中,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认可,有利于提高被关心者的自我成就感以及自我价值感,是给予被关心者力量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被关心者的积极回应是对关心者的一种认可,有利于增加关心者的关心行为,这样形成了良性的关心循环关系,有利于双方维持关心关系。

二、基于关怀理论对当前师幼关怀关系的审视

(一)教师单向式关心

关怀的本质,是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关心不是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单向行为,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心者做出关心行为后,被关心者需要能够感受到并且及时作出反馈,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应该是教师在关爱幼儿的同时,幼儿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认同和回应教师的关爱,从而建立一种持续的、双向的关爱关系。在幼儿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为幼儿的付出,却忽视了幼儿的感受与回应,不管幼儿接不接受,教师都会觉得这样是为幼儿好。这样,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心就变得不平等,将本应是双向的关心关系变为教师控制下的单向式关心关系,幼儿在关系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单向式的关心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充分发展。

(二)忽视幼儿的真正需要

关怀理论的特点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型的教师不会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教育学生,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用自己的关心为学生补充能量,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里,教师关心的侧重点是要教什么,却忽视了班里幼儿真正关心、喜欢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区域活动环节,教师往往结合主题安排区域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满足幼儿的所谓需求,而不是基于谈话深入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活动。

(三)关怀的不平等性

关怀理论强调,关怀者的态度应该是开放性、平等性的,即主张给予因人而异的公平待遇,而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给予不同对象不同的关怀。教师应该将关怀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而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关怀的对象,对于自己喜欢的幼儿,就会给予更多的照顾。这样会使得部分幼儿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不利于良好的关怀关系的形成。

三、基于关怀理论的师幼关怀关系建构

(一)单向关心向双向关心的转变

首先,教师作为关心关系的发起者,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关心意识,提高关心能力。在师幼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关心每个幼儿,主动创造机会与幼儿进行互动,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幼儿的需求,让幼儿感受教师的关心。其次,在向幼儿示范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分享关心的经验,与幼儿交流关心别人与被关心的感受,及时了解幼儿关心的反馈,让幼儿理解关心,提高幼儿感知关心和理解关心的能力,从而建立关心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引导幼儿树立关心意识。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设和谐、充满关爱的环境,关心、爱护每个幼儿。例如,可以在班级开展“关心行为大比拼”活动,以此丰富幼儿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生活教育中创设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获得、运用关心的技巧,掌握关心的能力,养成关心的品质与态度。最后,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心态度与关心行为,教师要及时认可、鼓励与赏识,不断深化幼儿对关心行为的认识,增加幼儿关心行为的频率。

(二)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关心意识,尊重他们的天性与感受,了解幼儿的真实需要。关心幼儿首先应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行为、动作等,并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发现并满足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努力以儿童的视角,感受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工具,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全面了解幼儿,并在了解幼儿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关心。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对话来深入了解幼儿,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幼儿的语言、眼神、动作、表情等,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要,了解幼儿的不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三)平等对待每个幼儿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善于发现和识别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真正尊重、接纳幼儿,充分信任幼儿,幼儿才会信任和依赖教师。对于幼儿出现的不当的关怀需求时,教师要及时通过观察、对话等方式追溯原因,通过适当的方式关心幼儿。面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反应,教师要反思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猜你喜欢
诺丁斯师幼关心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开心与关心
谈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以关怀为核心的家庭教育
内尔?诺丁斯基于“关心”思想的道德哲学及其教育蕴意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