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甘薯新品种齐宁19 号的高效栽培技术

2024-04-26 18:23井水华范建芝王洪芹冯维清王文婷杨淑娟段成鼎黄成星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食味甘薯覆膜

井水华 范建芝 王洪芹 冯维清 王文婷 杨淑娟 郑 鹏 段成鼎 黄成星

(1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00;2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济宁272000)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甘薯属一年或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1-2],具有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的特点,可作为主粮供应的重要补充,是食物多样化的重要种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天然健康食品之首,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3]。目前,甘薯已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型作物,甘薯新型加工品需求旺盛[1,4],高品质、多用途、专用化已成为我国甘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5-8]。在2000 年以后,专用型品种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国内各主要甘薯育种单位的育种重点开始由兼用型品种向专用型品种选育转变[9-10],但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专用型品种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专用型品种市场销售对象较为单一,实现甘薯新品种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产量协同提升的难度较大[8]。为适应甘薯产业新格局及市场多元化需求,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了优质淀粉、鲜食兼用型甘薯新品种齐宁19 号。

2010 年选用龙薯9 号、心香、宁紫1 号、徐1167、徐1160、徐1165、凌紫、北京553、徐薯27、商薯19、红香蕉、齐宁8 号、徐薯18、西农431 等14 个甘薯品种(系),采用放任授粉法从龙薯9 号植株上获得杂交种子,龙薯9 号为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2004 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 年实生种子播种后获得实生苗,扦插后进行实生系筛选,获得优良单株;2012-2019 年参加多级生产力鉴定试验、北方夏薯区甘薯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淀粉型甘薯品种(系)鉴定评价试验及示范推广试验;2022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甘薯(2022)370054,并定名为齐宁19 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齐宁19 号萌芽性好,短蔓,茎细,分枝数多,株型匍匐,生长势强;成年叶及顶叶心形,叶色、顶叶色、茎色均为绿色,叶脉浅紫色;薯块纺锤形,薯皮红色、光滑,薯肉淡黄色,结薯整齐集中,单株结薯数3.7 个左右,商品薯率90%以上,春薯平均干物率31.30%,夏薯平均干物率26.48%。

1.2 品质分析齐宁19号蒸煮后香味浓、黏糯、甜、纤维少,食味优。2020 年经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检测,薯块中(干基)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3.31%、4.05%、8.60%、7.23%,干物率29.90%。2018 年齐宁19 号被评为国家联合攻关首届食味十佳甘薯品种。2019 年在北方夏薯区甘薯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中,齐宁19 号食味总评分为78.2 分,居参试品种第1 位。

1.3 抗病性鉴定经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鉴定,齐宁19 号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感根腐病。

2 产量表现

2.1 多级生产力鉴定试验多级生产力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齐宁19 号综合性状稳定,产量性状表现突出。夏薯每667m2鲜薯平均产量为3078.56kg,比对照徐薯22 增产33.09%;薯干平均产量为815.20kg,比对照徐薯22 增产24.00%;薯块平均干物率为26.48%。

2.2 北方夏薯区甘薯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2019年齐宁19 号参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北方夏薯区甘薯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7 个试验点每667m2鲜薯平均产量为2216.1kg,比对照商薯19 减产7.74%;薯干平均产量为625.0kg,比对照商薯19减产8.58%;淀粉平均产量为402.8kg,比对照商薯19 减产8.86%;平均干物率为28.20%,比对照商薯19 低0.26 个百分点;平均淀粉率18.17%;食味总评分78.2 分。齐宁19 号在10 个参试品种中鲜薯、薯干及淀粉产量均居第3 位,食味总评分居第1 位。

2.3 淀粉型甘薯品种(系)鉴定评价试验2019 年齐宁19 号参加了济南、石家庄、运城3 个试验点的淀粉型甘薯品种(系)鉴定评价试验,每667m2鲜薯平均产量为3310.8kg,平均干物率为29.71%,薯干平均产量为983.1kg,食味总评分为85.5 分,平均商品薯率为95.53%,无田间病害发生,预测市场接受度高。

2.4 示范推广试验齐宁19 号连续4 年在鲁南甘薯产区邹城市、曲阜市、泗水县、山亭区、平邑县等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试验,春薯每667m2鲜薯平均产量为3127.6kg,比对照徐薯22 增产23.12%;薯干平均产量为978.9kg,比对照徐薯22 增产13.34%;薯块平均干物率为31.30%。

3 配套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3.1 整地施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封冻前对地块进行耕翻,耕翻深度20~30cm。丘陵山区地块采用基施有机肥+复合肥方式,整地时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kg 或商品有机肥100~150kg 或中氮、低磷、高钾复合肥30~40kg。平原地区以控氮肥、稳磷肥、增施钾肥为原则,钾肥选用硫酸钾,每667m2施10~15kg。施肥方法:整地时先施70%的有机肥,其余的30%和全部化肥在起垄时集中施于垄底。

3.2 培育壮苗选用脱毒原种或原种一、二代种薯(种薯纯度要求不低于98%),单块薯重250~500g的中型薯块进行育苗。三膜覆盖育苗技术或双膜冷床育苗方法的育苗时间以2 月下旬至3 月上中旬为宜。采用平排法排种,排种密度10.0~15.0kg/m2,同时浇足底水。以高剪苗方式采苗。

3.3 起垄、覆膜、铺滴灌带小型地块采用小型作业机械进行整地起垄,采用便捷式覆膜铺带一体机进行铺滴灌带和覆膜作业;平原地区采用起垄-覆膜-铺带一体机一次性完成铺滴灌带和覆膜作业。地膜选用厚度不小于0.01mm 的黑色地膜、白色透明地膜或黑白相间地膜。地膜宽度以覆盖至沟底中间为宜。滴灌带宜选用侧翼迷宫式滴灌带或内镶贴片式滴灌带,滴灌带直径12~20mm,滴孔间距15~20cm,每个滴孔出水量1.5~2.0L/h。滴灌带平铺于膜下垄面中间,每垄铺设1 条滴灌带。采用单垄单行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丘陵山地宜采用单垄单行种植;平原地区采用单垄单行或大垄双行种植。单垄单行垄宽70~85cm,大垄双行垄宽110~130cm,垄高20~30cm。

3.4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3.4.1 水肥管理薯苗栽植后及时通过滴灌系统滴灌定苗水,每667m2用水量4~6m3,3~5d 后以相同水量再滴灌1 次;生育期间根据植株长势、天气情况、土壤墒情等及时利用滴灌系统补充水分,一般每次用水量3~5m3。

3.4.2 滴灌追肥生长中后期根据甘薯长势和土壤墒情,及时通过滴灌系统追施水溶性肥料。滴灌追肥宜在薯苗栽植后的70~100d 进行,每667m2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低氮高钾型)5~10kg,追肥1~2 次。先滴水20min 再滴肥,待肥料全部滴入后,再滴水20min。

3.4.3 滴灌施药栽插时每667m2随水滴入1.8%阿维菌素乳油200~3000mL 或30%噻唑磷悬浮剂100~200mL 防治茎线虫病;7 月上中旬随水滴入40%辛硫磷乳油400~500mL 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施药方式为先滴水再滴药。

3.5 薯苗栽插春薯栽插时间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旬,夏薯栽插时间应在6 月中旬前完成。春薯栽插密度以3500~4000 株/667m2为宜;夏薯栽插密度以4000~4500 株/667m2为宜。单垄单行栽插株距为17~23cm;大垄双行栽插株距为25~30cm,行距15~25cm,2 行薯苗交错栽插。采用斜栽法或水平栽法将薯苗紧靠滴灌带栽插,一般入土节数为3~4 节,入土深度3~8cm。

3.6 杂草防治薯苗移栽后尽快喷施除草剂,每667m2用50%异丙草胺乳油200~250mL 或72%异丙甲草胺乳油150~200mL 兑水50kg 定向喷雾。若覆盖黑色地膜可不喷施除草剂。生育期内甘薯田间少量杂草可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清除。

3.7 控制旺长对于有旺长趋势的甘薯田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或烯效唑兑水在甘薯团棵期至封垄前进行叶面喷施,每667m2烯效唑(纯品)用量1.0~1.5g,多效唑(纯品)用量15~20g。每隔7d 左右喷洒1 次,视徒长程度决定喷洒次数,一般喷施2~3 次即可。

3.8 病虫害防治排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40%辛硫磷乳油400 倍液浸种消毒以减少苗床病害的发生。采用高剪苗进行大田种植,栽插时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 倍液蘸根底部6~10cm,浸泡2~3min 处理薯苗以防治黑斑病。

3.9 收获与贮藏收获 可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式于10 月上旬开始收获,并在初霜之前完成。机械收获时应于收获前进行人工破膜,并将滴灌带清除。收获时轻装、轻卸,防止破伤,最好采用塑料周转箱装运。贮藏 贮藏前将窖清扫干净后,可喷洒多菌灵或点燃硫磺粉熏蒸进行消毒,杀灭病菌。窖内要留出一定空间,以贮藏量约占窖空间的2/3 为宜,窑温控制在10~15℃之间,湿度以85%~90%为宜。

猜你喜欢
食味甘薯覆膜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におけるうるち米良食味育種(日文)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食味·食美·食空间——餐饮空间设计专辑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