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探析

2024-04-27 08:22徐少芬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摘 要]从共同体的视域出发,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共同体,阐释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分析了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指出构建共同体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论述了建立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体等共同体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共同体;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大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研修等方式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培养生力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这也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专业发展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满足其专业发展需求,是高等教育也是高校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生力军,要抓住高校教师队伍改革与发展,积极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一、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共同体的内涵

什么是共同体?有学者认为,共同体是指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而自发组建的专业性组织。也有学者认为,共同体是指在同一领域的人在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参与交流、互助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成长与共同发展而聚集在一起的组织或团体。本文的共同体主要是指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旨意,以“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为发展理念而构建的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以及以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体。通过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流动,助力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水平。

(二)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本文中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在40岁以下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在职业发展生涯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过程。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秉承安全、信任、开放、尊重、合作、建立关联等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条件[2]。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了学历教育、基础培训和实践,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实践。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实践所占的时间较长,对于教师的自我提升也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含教师个人对于教育相关知识的积累、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包括教师个人教学态度的转化。还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理论、专业技能持续提升的过程。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独特性与专业性,其发展过于规范的活动形式可以转变为激发教师潜力的活动形式,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契合,辩证地看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深度的科学研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知识。

二、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体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当前,随着共同体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运用,给予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共同体理论认为,在共同体中的所有教师基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而自发组成一个专业性组织,组织里的所有成员都要积极主动就教学素养、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共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还需要融入学习型的组织当中,这也意味着共同体是学习型性质的共同体,需要依托学习型的共同体,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共享资源、专题研讨,不断深化学习方式,激发教师潜能。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于共同目标而建立的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已广泛存在,其本质属性都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不断增强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最有效的模式。

(二)推进高校均衡发展,助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而导致各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推进高校实现均衡发展,最理想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构建共同体,通过师资共享、教育教学与科研经验共享、管理理念共享等方式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质的飞跃,如专业发展水平、教育教学的效果及课题研究。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及高校间的发展竞争高标准要求,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必然会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就大大促使青年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自我提升意识,积极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繁重、高校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必然会促使青年教师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能力,如通过强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深度钻研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或者在教育教学中检验理论、总结经验。只有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才会助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成长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与实用人才的关键,高校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等因素必然会促使高校青年教师要更加积极主动注重自我成长,催促其要不断强化、巩固专业学科知识、实践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钻研本学科知识,更是要着眼于本学科前沿,积极学习学科最新理论成果并运用于课堂教育教学中。而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的高校来讲,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更专业、更熟练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等能力。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大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专业指导等原因,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更是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但是,通过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體则有利于解决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在互助共同体中,通过从师资雄厚的高校中选派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业辅导,组建专门辅导组或指导组,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四)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求加大对中小学的资源投入,同时,也应加大对处于欠发达城市或县域的高校的资源投入。在推进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资源、教师资源等均受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定位、学生数量等因素影响,致使高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落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而解决这些落差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的最有效、最直接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在共同体中,通过增强各高校的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的分享、交流、合作,增强名师帮传带青年教师意识,让发展实力较强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调动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教育资源匮乏的高校,以优质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推动共同进步为原则,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共同助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提供发展保障与支持,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积极主动为地方高校搭建发展平台,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大力支持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帮助地方高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引导并鼓励高校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教育资金是影响高校及其教师队伍发展的直接因素,政府可通过直接拨款专项教育经费等方式来加大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并完善帮扶政策,帮助高校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与资金,积极为高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优质企业与高校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与优质企业搭建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或教育培训基地,支持高校高技能教师与企业人才队伍互助交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资金、项目合作、实习基地等方面对高校进行帮扶,使高校与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共同进步与发展。同时,政府可通过制定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来助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在调研充分掌握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增强青年教师获得感,以激励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我。最后,地方政府还要加强对优秀高校青年教师和工作典型的宣传,保障教师利益,创造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全社会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3]。

(二)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就高校层面而言,首先,应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建立信息化培训平台。高校应积极为青年教师开展职前与职后的工作培训,充分利用合作共同体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信息化培训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在培训方式上,可开展多元化分层式的青年教师培训,在合作共同体中由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对青年教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对于处于适应阶段的青年教师可由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可采取学术、教学共享会议、研讨会等方式,对于优秀青年教师可提供国内外研修等方式,拓展青年教师解决教学、科研困惑的思维与方式。

其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发展制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加强完善高校待遇机制制度的改革,完善单位内部薪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如购买住房、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等方面的压力,如果经济基础较低,则会直接影响青年教师高质量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高质量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要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为此,高校应依据自身发展情况完善薪酬制度,提高青年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青年教师的内驱动力。此外,高校还应健全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定性和定量方式对青年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着眼于青年教师的发展建立并完善发展性评价制度,鼓勵青年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中,认真钻研教学问题与科研问题,不断追求进步[4]。

(三)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体

在以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体中,首先应建立健全教师互助机制。高校应依据青年教师较为凸显的问题,如课题教学效果不佳、科研能力薄弱,市厅级课题获得立项较少等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互助计划和互助内容。同时,为了避免互助形式化,应在基于教师共同愿景与自愿的基础上,策划多元化的互助形式,鼓励调动青年教师参与互助活动的主动性。其次,要增强青年教师的互助意识。重点高校的教师要深入了解被互助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积极分享自己所掌握的国内外最新教育理念、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教学思维、教学方法等,而被互助的青年教师在得到了真传后,要积极融入教学实践及其课题研究中,被互助的高校也应积极邀请重点高校的资深教师到校任教,或者开展不定期送教到校等互助交流活动。最后,建立教师互助保障机制,调动教师参与互助的主动性,在互助共同体中,可设立互助专项经费,设立互助岗位津贴,建立互助奖励制度,不仅要给予教师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层面上的奖励[5]。

结束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绝不能忽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其课题研究具有直接影响。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以高校为核心的合作共同体、以教师为核心的互助共同体,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内驱动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我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18(Z1):6.

[2]周小华.学习共同体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8(6):60-65.

[3]曹中秋,张晨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文教资料,2019(25):102-103.

[4]谷木荣.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65-68.

[5]孙国平.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22.

作者简介:徐少芬(1995— ),女,瑶族,广西贺州人,北海职业学院,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23年度院级科研类课题一般课题“共同体视域下广西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KY20)。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及指导策略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