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助力非遗保护

2024-04-27 10:38申菲
文化产业 2024年8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文化遗产

申菲

豫剧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其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档案建设。豫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展迅速,社团林立,百家争鸣;豫剧创作和演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豫剧的产业化方兴未艾。但是,豫剧档案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实物档案收集“碎片化”、文献档案编纂滞后、现代戏精品档案比重偏低等。在此背景下,豫剧档案管理应当在信息化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豫剧文化的普及推广、豫剧的产业化发展和教育传承提供更多优秀的资源支撑。

豫剧于2007年3月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戏剧”类别中位居首位。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责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等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支持,其中对申遗项目保护明确提出了档案建设的要求。河南豫剧档案建设是保护豫剧遗产的重要举措。豫剧档案建设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注重对实物档案、文献资料的搜集,又要着重加强对活态豫剧作品、豫剧传承人演出和创作活动资料的整理。因此,豫剧档案建设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管理活动直接决定着豫剧在现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豫剧教育和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对豫剧档案的管理实现对豫剧的保护,对河南省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河南豫剧概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河南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清朝中叶,当时被称位“河南讴”,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唱念做打为主、富有中原乡土气息、唱腔铿锵大气、行腔酣畅的地方剧种。河南讴是通过戏曲演员的口耳相传实现传承的,没有剧本;直到民国中期,才出现剧本创作团队,并改称为“河南梆子”。河南梆子最初以“外八角戏”(以男角为主的戏)为主,民国中后期随着大批女演员加入剧团学戏,一批文人加入剧本创编队伍,河南梆子的戏曲风格发生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梆子全面革新,开创了编演现代戏的先河,并定名为“豫剧”。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豫剧在声腔上形成了四大调,在派别上形成了陈、常、崔、马、阎等众多流派。

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必要性

豫剧、京剧与越剧被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的发展壮大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其以“跑野台”的形式向开封等中小城市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豫剧剧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然而,有300多年发展历史的豫剧仍然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豫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相关档案资料,就会像古代的一些剧种一样,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前,培养豫剧专业教师和编纂豫剧专业教材是发展豫剧的两个关键。

河南豫剧档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豫剧实物档案收集“碎片化”

豫剧实物档案是指为豫剧演出服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伴奏乐器、脸谱、头饰、化妆用具等以具体实物形态呈现的豫剧特有的配套设施和装备,也就是有固定式样和规格的各类行头。豫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角色,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行头。豫剧的乐器因文武场而有所区别:文场用大弦、二弦、三弦、二胡、琵琶、竹笛等,武场用板鼓、堂鼓、小锣、梆子等。目前,主要以豫剧博物馆为主体进行豫剧实物档案的收集,其按照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角色分类收录,内容比较零散,且缺乏背景性材料的支持,亦缺少视频形态的动态展示介绍。

豫剧文献档案的编纂与出版相对滞后

虽然豫剧出现时间的较早,但其早期的文献资料很少。从已经出版的豫剧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豫剧大师的艺术生涯为主题出版的人物事迹档案资料,如《豫剧大师常香玉》《樊粹庭文集》等;另一类是以包括豫剧在内的地方戏曲为对象汇编而成的地方戏曲文献资料,如《商丘地区戏曲志》《洛阳市戏曲志》《南阳地区戏曲志》等。而在21世纪初,还没有出现系统反映豫剧发展史的档案资料;直到近年来,展现豫剧发展概况的书籍才陆续出现。这表明对豫剧发展史作阶段性整理和总结的时机已经成熟。2018年,《中国豫剧》丛书编撰项目启动,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豫剧从实践到传播到理论研究三个方面的完整连接”。

豫剧现代戏精品档案比重偏低

根据剧目所反映时代的不同,豫剧可以分为传统戏和现代戏。传统戏的繁荣主要出现在民国中后期。民国中期的豫剧表演以武戏和红脸戏为主。民国后期,由于豫剧女演员大量涌入,在剧目创作上,以樊粹庭为代表的剧作家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知识分子参与豫剧创作,豫剧现代戏的先河由此开创。改革开放以来,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更加接近现实,反映生活,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与此同时,豫剧十大经典曲目日益发展成熟。与传统戏相比,现代戏虽然数量较多,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其艺术价值不高。为此,应当遴选出精品现代戏,按照其派别进行收录,既要能体现其在豫剧发展史中的序列,又要能彰显其艺术特色。

豫剧传承人档案建设有待规范

豫剧传承人是各个历史时期豫剧的主要传承者,包括豫剧表演者、剧作家、导演、作曲家等。对于豫剧开创者和实践者的艺术创作、表演、实践成果和经验,都应当加以记录、整理。豫剧传承离不开优秀豫劇表演大家的“薪火相传”。豫剧表演大家除了以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桑振君、唐喜成、高兴旺、牛得草等流派创始人物外,各家各派的豫剧名角也层出不穷。优秀的剧作家在豫剧传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时期的重要剧作家首推樊粹庭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著名的豫剧编创人员有王景中、杨兰春等;改革开放以后的豫剧剧作家有姚金成、李学庭等。豫剧导演在豫剧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时代的豫剧著名导演有袁文娜、罗云等人,应当将他们的生平、成就和思想记录下来,并作为档案资料加以保存。

河南豫剧传承的档案管理策略

录播超清剧目,打造豫剧精品档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戏曲欣赏方式也由传统的戏台观赏转变为网络观赏。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豫剧演出也由露天公演转变为剧场专演,并将在剧场录制的完整节目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呈现在民众面前。随着5G通信网络投入商业化运营,戏剧现场演出的转播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转播,画面将更加清晰,现场感也将更强。随着VR相关设备的家庭化,观众在家就能与演出现场的工作人员互动,线上线下被连为一体,故豫剧视频档案也将成为广大观众的共同记忆。

完善豫剧档案的在线查询系统

豫剧档案是豫剧文化资源的规范化存储形式,是研究豫剧文化史、考察豫剧发展情况最权威的资料库和资源库。目前,豫剧档案管理部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在线档案查询系统,河南豫剧剧团各自保存各自的档案。以河南豫剧院为例,其设有艺术发展部,而艺术发展部的工作之一就是负责豫剧档案的归档,但其只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尚未实现对全省豫剧社团档案的管理。就未来发展而言,应当为河南各豫剧剧团的豫剧档案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这一部门应当以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或河南豫剧院的档案中心为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比较可行且可以完善豫剧档案的方案是以各豫剧剧团为单位,让其建立自己的豫剧档案,并借助网络平台向民众开放,为民众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和优质的豫剧资源。

河南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产业化建议

构建豫剧文化传播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豫剧作为一种活态的综合舞台艺术,对其进行保护必须建立在豫剧演出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豫剧表演社团的扶持力度,为豫剧社团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推广豫剧,不断激发民众对豫剧的兴趣和热情。为民众欣赏豫剧表演配置一定数量的剧院,搭建豫剧文化传播网络信息平台,也是将豫剧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豫剧的广泛传播和民众戏曲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媒体网络建设和剧团演出为核心,以及在区域内建立一个惠及全民、强有力的豫剧文化服务和传播体系。这个豫剧文化服务和传播体系应当覆盖城乡,以健全优化网络传播体系为重点,同时利用节假日以豫剧现场演出的形式提高豫剧的影响力。而豫剧文化的日常传播则应通過进一步完善城乡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城乡社区大舞台、大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实现,同时,要定期组织豫剧社团到城乡社区巡回演出,以此为河南豫剧文化实现广泛、长久的传播提供保障。

构建豫剧多元化产业链条

豫剧产业化是保护豫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性措施,是其在新时代获得合法生存地位的必然要求。从1985年开始举办的河南省戏剧大赛与河南卫视于1994年推出的《梨园春》电视节目是河南豫剧文化推广的两大平台,二者为豫剧产业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如今,豫剧演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豫剧产业化的核心仍然是剧团。一方面,培养出有实力的豫剧剧团是豫剧产业化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豫剧观众。

深化高校戏曲专业的标准化建设

2006年和2017年《梨园春》的两次海外之行均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在海外掀起了“豫剧热”。然而,豫剧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修炼“内功”。其中,除国内豫剧团体实现市场化发展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豫剧高等教育体系。目前,豫剧文化在高校的推广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主要表现为“戏曲进校园”。当前,戏曲专业多设在高校的音乐学院内,豫剧更是没有独立出来自主发展。河南省内开设有戏曲表演方向专业的学校仅有河南大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杂技艺术学校、漯河市艺术学校、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7所。这些学校是河南豫剧发展的主要教育基地,也是河南省豫剧人才培养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的主要力量。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中,建立档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豫剧的迅猛发展为豫剧档案建设提供了许多新资料,也对豫剧档案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今后豫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在豫剧剧团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更多地向豫剧高等教育发展倾斜,使豫剧教育研究和豫剧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豫剧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力。

(作者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文化遗产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与文化遗产相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