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2024-04-27 20:20卜颖颖林宏宇
对外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创新实践

卜颖颖 林宏宇

【内容提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城市形象刊物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窗口。新形势下借城市形象刊物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既要会叙事又要懂技术。本文以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北京》杂志为例,剖析其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创新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形象刊物“走出去”提供有效路径,助力提升我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城市形象刊物 国际传播 创新实践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外国人了解中国,一般从了解北京开始。北京正在向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进,其城市形象刊物为实现这一目标也承担着相应的使命。

《北京》杂志作为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以中文、英文、法文等多语种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需求,是国际友人、海外游客、在京留学生及其他外籍人士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为更好负担塑造北京城市形象职责,持续发挥国际传播效能,《北京》杂志积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聚焦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生动实践,深耕叙事模式,扩大发行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于2023年全新改版亮相,为提高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

城市形象刊物是促进外宣功能提升、助推新时代国际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和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发生变化,媒体融合加速演进,媒体格局、技术应用、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形象刊物的国际传播也因此面临多重挑战。

(一)舆论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近年来不断提升,但国际话语权依然由西方发达国家把控。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美国等西方政府基于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等政治需要对中国进行的舆论抹黑和攻击将长期存在”,①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受历史、现实双重因素影响,国际舆论格局目前“西强我弱”的现象依然存在,西方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上仍居于主导地位,中国国际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叙事挑战

参考消息报社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2)》指出,中国城市的国际传播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内宣语言做外宣现象仍很普遍,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亟待建立;重量不重质,国际传播能效仍需提升;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同质化严重,尚需拓展和创新”。②目前,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落差,亟须创新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来塑造国际形象,以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

在中国故事的叙事表达上,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很大程度上囿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导致讲中国故事更多的是“我想说什么”,而不是“你想听什么”,忽略了海外受众对中国印象以及兴趣点的调查研究。准确地瞄准受众,往往是中国故事引起共鸣、深入人心的关键。

此外,城市形象刊物里中国故事很大一方面是历史文化故事的讲述,容易导致内容陈旧、角度片面、缺乏时代感等问题,甚至掩盖了中国当下社会发展新活力。通过城市形象刊物讲好城市故事,就不能仅仅讲述历史文化故事,还要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示新时代城市发展。面对叙事宏大、引起海外受众共鸣故事较少等问题,真情实感讲述客观故事、讲述中外文化交织的故事,是增强中国故事细腻性、真实性、魅力性、共鸣性的关键抓手。

(三)传播挑战

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主流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更加复杂多元的应用创新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传播方式。读者更多地转向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型媒体去获取知识和信息。传统纸质城市形象刊物因印量和发行范围所限,传播能力有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大信息传播力度和覆盖面,加快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是摆在传统纸质刊物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城市形象刊物国际传播的北京实践

《北京》杂志是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和新京报社共同主办的多语种月刊杂志,是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秉承着“看北京从《北京》杂志看起”的理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诸多现实挑战,《北京》杂志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对北京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和推介,助力国际友人对北京这座既蕴藏深厚传统文化、又充满现代国际化活力的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明确办刊方向,打造国际性文化品牌

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蕴含丰富的文化精髓。如何赋予新时代首都城市形象刊物国际性,让北京的历史与现代走向国际舞台,必须要坚持办刊方向不动摇。

1.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动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把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办刊始终,强化首都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凝聚作用,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设置议题,在和而不同、谋求大同中增进国际共识。

2.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定位不動摇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一砖一瓦、每条胡同、每个地名都藏着故事。同时,北京是一座时尚现代的国际化都市,《北京》杂志作为展现北京现代风貌的窗口,决定了在图片编发和设计制作方面要追求时尚感和国际化,能够通过杂志展现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和个性。《北京》杂志始终坚持提炼融古贯今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深入研究塑造和推广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和手段,深耕杂志内容策划和精准生动的表达,讲好北京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3.坚定《北京》杂志官方定位不动摇

《北京》杂志是北京市唯一城市形象官方刊物,这是杂志始终坚守的身份和定位。因此,在杂志的语言方面,选取世界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进行中英文和中法文对照,助力外国人更好地了解北京;持续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字斟句酌,品质高雅。在杂志内容方面,《北京》杂志代表北京官方声音,反映北京文化、时尚等多样化和深度化信息,在读者心中具有权威性。

(二)创新叙事体系,展示首都立体形象

叙事体系是传播思想观念、表达价值立场、塑造国家形象、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北京》杂志积极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传播自身声音,创新首都叙事技巧,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叙事体系。

1.着力挖掘北京故事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

深入广泛发掘北京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做到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用当下关怀来关注北京故事,深入挖掘北京故事在世界舞台中的共通性与共情性,从而抓好创造性转化的重点,以全球视野、全球思维打造《北京》杂志具有国际认同感的叙事体系。在杂志内容中,把握好民族和世界的关系,既要有中国视觉,也要有世界视野,让外国朋友看得懂、易接受,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深耕主题,增强北京故事的阅读性和实用性

《北京》杂志通过对主题的深耕,从吃、住、行、游、购、赏等多角度入手,使杂志既具阅读性,又具实用性,从而提升读者的黏连度。以历史为经,以现代为纬,跟进北京发展的新、快、美、好,在呈现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的过程中,注重选题的纵深性,引领读者在看到今日北京的同时,加深对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认识。虽然杂志不强调新闻性,但在内容策划与语言使用上仍努力使读者保持一定的新闻感觉,整本杂志坚持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同步。美国学者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的形象不只通过静止元素形成,市民活动本身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有机部分。③北京作为一座文艺土壤丰厚的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去大剧院赏戏、去特色书店阅读、去博物馆探寻历史,还能在运河沿线挖掘隐藏的美食文化。这些极具生活感的内容打造了更为立体的北京生活空间,而《北京》杂志抓住这些城市生活空间场景,以贴合生活实际的方式塑造北京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形象,拓展了京味文化对外传播的深度和影响力。

(三)聚焦重点场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通过多种发行、推广渠道将杂志品牌进行推广,让更多国际友人通过《北京》杂志了解北京,强化优势印象、补充丰富印象、纠偏刻板印象,从而借杂志的影响力塑造北京国际形象,扩大北京故事国际传播力。

1.把握涉外重点场所

《北京》杂志以免费寄赠形式主要发行至国际友人、海外游客、在京留学生及其他外籍人士在京聚集地,包括:驻华使馆,如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西班牙驻华大使馆等;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国际竹藤组织等;重点高校及国际学校、外交人员公寓、各区重点涉外场合和涉外企业、高档涉外公寓、四星和五星级酒店、京津冀地区高铁列车和车站等,为外国人提供了解北京的窗口。

2.把握重要国际活动

积极拓展線下传播渠道,在重要活动现场进行展示赠阅,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在2024年外交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2023年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国家级国际性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等重要活动期间,《北京》杂志积极向参会国际政要、外国记者推介。这一做法也成为《北京》杂志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有益尝试。

(四)紧跟时代发展,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

《北京》杂志秉持“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传播”模式,在现有纸媒传播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传播矩阵平台,实现《北京》杂志国际传播同频共振“大合唱”。

1.充分发挥北京官方外文网站的作用

北京官方外文网站是外国人认识北京、了解北京的重要渠道,不仅是北京形象的塑造者,更是北京形象的海外传播者。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国际版)上开设专栏,刊登《北京》杂志内容,借助外文网站平台,擦亮《北京》杂志品牌。

2.创新海外新媒体平台传播模式

作为构建国际话语权的主要舆论工具和全球传播体系的主要力量,新媒体成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有力抓手。目前,《北京》杂志采用多手段制作、多形式表达、多渠道传播模式,每期内容切片化发布在海外社交媒体矩阵中,打通了海外新媒体传播渠道,以适合境外传播的方式有逻辑、有节奏地分批发布,力求实现中外读者在同一语境下看见北京之美,阅读北京故事,既达到推广北京城市形象的目的,又使《北京》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得以扩大。例如,基于《北京》杂志2023年第1期“外国人在北京过年必做的48件事”相关内容策划推文,邀请外国人深度参与中国传统节庆活动,获“好吃”“好美”等高度评价。新媒体技术为杂志提供了与国际读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实现了与国际读者的互动与双向传播。

3.打造数字化电子刊物

《北京》杂志围绕“云杂志”理念,推出《北京》杂志的电子书阅读版,包含《北京》杂志各语种(中文、英文、法文),在平面期刊发行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更好推广北京城市国际形象。

三、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国际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对外传播面临新格局,城市形象刊物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依托丰富的内容文本,打造国际化城市形象刊物,融通中外语体思维,形成中国话语体系,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同并进,利用新技术开拓新渠道和新阵地,是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的有益尝试。

(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

1.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的传承息息相关。要构建一个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框架,必须深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提炼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并以此为依托,向世界传达中国现代化故事的智慧与深度。城市形象刊物在深耕内容之时,要注重挖掘与展示城市的历史文脉,提炼文化闪亮的金名片,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对历史名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行叙事,推动城市形象更好走向世界舞台。

2.以人为本,发动多元主体讲好城市故事

城市形象传播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塑造和表达,也取决于“他者”视域下构建的关于文化、人物、风俗等形象或精神。而此种视角往往会直接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或深远的影响,容易形成知识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价值层面的共识。④城市形象的“他塑”是通过外部人士的观察和体验来形成的,这包括外国游客、媒体、学者、外国使节等对城市的感受和印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外眼”视角看城市内容,策划“驻华大使访谈”“外国人看城市”等栏目,进一步增强刊物内容深度与广度,发挥“借嘴说话”优势,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3.采用柔性叙事,以易于接受的内容塑造立体城市形象

面对当前国际舆论背景,柔性叙事是注入情感、激发心理层面共情的叙事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它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障碍,以情感认同深化传播力度和效果。城市形象刊物在讲述城市故事时,可以以一种更加细腻、亲和的方式叙述,挖掘城市中充满情感色彩的故事,如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市井小巷的温馨故事、城市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等,强调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如家国情怀、亲情友情、梦想奋斗等,以此来吸引和打动国际受众。

(二)借力新技术推动传统刊物在“Z世代”纵深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展,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愈加凸显。新媒体拓展了产品形式和传播空间,在信息传播上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Z世代”在2019年达到2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2%,成为数量最多的人口群体。⑤他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等非常熟悉。要针对这一代人群盘活传统刊物,需要采取符合他们习惯和偏好的策略。

1.着力推进数字化与移动优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漸改变。电子书的便携性和可访问性使其成为现代生活节奏中的优选。传统纸质版城市形象刊物受印刷和运输所限,不能有效地触及广泛的海外受众。而开发适用于智能手机的电子书,实现随时随地阅读,极大提高了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刊物需要提供互动数字版本,增加视频、动画和可点击链接来吸引“Z世代”读者,引领国际传播的潮流力量。

2.强化刊物的社交属性

新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强大的社交网络,为刊物提供与国际读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实现与国际读者的互动与双向传播。将刊物内容切片化发布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鼓励读者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意见,比如可以通过发起话题挑战或参加讨论小组来促进参与。

在全球传播体系不断更新的时代,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和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应协作分工,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渠道,综合利用各类传播方式,优势互补,生动、立体地展示城市形象,持续提高城市形象刊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卜颖颖系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副主任;林宏宇系北京市对外传播交流中心干部

「注释」

①李宇:《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创新:柔性叙事与软性传播》,《对外传播》2023年第7期,第44-47页。

②张陆煜:《这个报告,第三次发布!他们的影响力,到了这个程度——》,参考消息,https://mp.weixin.qq.com/s/Glo1ato2xtBXGTJdkxgGWQ,2022年12月29日。

③[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④沈正赋:《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与媒体策略》,《国际传播》2018年第3期,第26-31页。

⑤孙美娟:《凝聚国际传播“Z世代”力量》,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 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6550.shtml,2022年2月18日。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创新实践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