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2024-04-29 04:10苟红霞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山意境美的

苟红霞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汉语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学品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中那些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无不渗透着含蓄的语言美,折射出独具风格的内容美,创设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富含感人肺腑的抒情美。当学生内心情感被唤醒,领悟了语言的生动、传神之后,才能在不断的品味中集领悟、情感、模仿于一身。學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心灵也会不断受到美的浸润,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一、审美教育之感知语言美

美的语言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作为一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学科,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形成高素养的语言能力。它要求使用精简凝练而又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语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之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在结合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分析好词好句,以此来感知语言之美。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巴金在描述榕树的生命力时,写了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似乎”“翠绿”“照耀”“颤动”等词语,准确地描绘了绿叶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者不使用“似乎”这个词语,或者用“跳动”“抖动”来替代“颤动”,是否可行?经过认真品味后,学生会发现,如果去掉“似乎”,句子变成了肯定句,而加上“似乎”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容易引发联想,使描述更加隐晦;至于“颤动”一词,能更准确地传达新生命涌动的感觉,而非“跳动”“抖动”所能表达的。因此,结论是不能进行替换。语言之美在于经过细细品味后的准确、生动,这也是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二、审美教育之体验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很多都选自名家之作,它们的意境深远,在有效引导下,学生可以感受其中的意境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真实地理解文本的意境,从而陶冶情操。营造意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活动,或者给学生播放视频、音乐等,让他们身临其境,体验意境美。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作者使用惟妙惟肖的简单词语,将优美的童话情境展现出来。首先,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荷塘月色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已经身处荷塘边。然后,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与荷叶互动的品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学生通过感知美、鉴赏美,逐步获得美的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会逐渐丰富。

又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使用课件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同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逐渐进入情境。在巨大流水声响的刺激下,学生沉醉其中,从多角度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不禁感慨:“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通过播放动感视频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课文内容,活灵活现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综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学生听课体验会更加良好。

三、审美教育之欣赏画面美

小学生正处于懵懂且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通过欣赏美,可以净化其心灵。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灵需求,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尽可能创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画面之美的机会,构建美育课堂。由于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可利用这一点,结合所要讲解的课文内容,通过画面欣赏,让学生与教师不断进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学要求是通过对黄山风景区姿态各异的奇石的了解,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对黄山奇石的景象形成一幅画面,进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对祖国更加热爱。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黄山以其独特的风景闻名中外。这篇课文主要是讲黄山风景区奇特的石头,作者通过写它们各种各样的形状,并加之有趣的名字点缀,不断引发读者联想。诸如文中写到的仙桃石,就是因为这块石头落在石盘上,像个大桃子而得名。猴子观海,作者形象地使用“抱”“蹲”“望”等词,动态地描述了险峻而又高耸的山峰,在大片积得很厚的云层蔓延下,风的吹动与不断上升的空气的交汇,黄山的云就如海浪一样翻滚,黄山云海奇观显现。金鸡叫天都,描述了形状酷似金鸡的几块巨石,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宛如美丽的“金鸡”。有了前面的铺垫,作者之后并未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展开详细描述。然而,通过前面几段对奇山异石的重点描述,伴随学生丰富的想象,其栩栩如生的画面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大自然的神韵色彩浓厚,想象的神奇感油然而生。

四、审美教育之创造感情美

创造美的能力,需要创造意识作为动力。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还需要注意提升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这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学生只有基于自身的审美观念,才能在接触美文时获得潜移默化的体验,并不断创作出美的作品。针对阅读教学而言,教材中很多文章皆富有情感,或渗透了激昂澎湃之情,或表达了悲壮之感。教师通过科学性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重点。学生若要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情感描述事物,最佳的方法就是仿写,如根据文章中句子的修辞方法,让学生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语言描述,不断参与审美创作。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属于诗歌,文中反复出现的“你在哪里”,倾注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以及找寻雷锋叔叔的迫切心情。对这篇课文的鉴赏,可以让学生学习形容词的使用方法,如“蒙蒙的细雨”“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词语搭配如“乘着温暖的春风”“洋溢着快乐的微笑”,等等。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的格式,结合自己的真实情感,仿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将自己想要描述的事物或者思念的人,通过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学习文章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并在实际表达中予以运用,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蕴含智慧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鉴别善恶美丑,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塑造其美的灵魂。此外,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文章内容,还要引导其发现文章字词中渗透出的美的信息,进而让学生感知语言美、体验意境美、欣赏画面美、创造感情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塑造奠定牢固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

猜你喜欢
黄山意境美的
黄山日落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登江阴黄山要塞》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黄山冬之恋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