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道义铁岭口

2024-04-29 08:12刘媛
文史月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史家

刘媛

铁岭口是明长城真保镇所辖的一个关口,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史家寨乡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下关乡交界处。在这一带,并不止有铁岭口这一个长城关口。大山深处遍布着多条晋冀间的古道,每条古道的路口都设有敌楼或关城。如今,铁岭口附近新修了宽阔平坦的公路,原来的崎岖小路变成了宽阔大道。那些没有被修成柏油公路的砂石长城古道,有的成了偏远乡村的水泥道,有的因无人养护,草木丛生、逐渐湮没,成了只能供羊倌放羊走的小路。

铁岭口长城修筑于明朝中期。清代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第十四卷“阜平县”条目下有记载:“落路口,县东北百十五里,东北至倒马关九十里。正统四年,筑城置戍……落路口以下凡九口皆倒马关南路,为防御要地。自口而西二十余里为夹折腰口,又西十里为铁岭口、铜碌崖口。其相近者,又有漆林沟、柴皮岭、六岭儿等口,俱正统、弘治及嘉靖中,筑城置戍处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铁岭口属落路口所辖九个长城关口之一,而这组关口又被真保镇的倒马关南路所辖,修筑年代在明代正统、弘治及嘉靖中期(1436—1566)。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廷加強了整个北部边防以及京城周边的长城防御体系建设。铁岭口不在明蒙的边境线上,属于京畿内围,相当于是京城的“院墙”,所以也受到了重视。朝廷陆续在这一带崇山峻岭之间的关键路口修建敌楼、烽火台等设施,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有的地方还修筑了长墙和城堡,派驻了不同数量的军队。从点到线到面,形成了拱卫京畿安全的整体防御体系。

落路口所在的位置,如今叫老路口。其他关口的名字在现当代也有变化,柴皮岭改称柴劈岭,蒸饼石改称征兵石,夹折腰改称夹石窑,铜录崖改称铜碌崖,漆林沟改称七里沟,六岭儿改称六岭子,等等。有的口附着在长城墙体上,例如落路口、铁岭口。有的则以山险为依凭,路旁高处筑有敌台,例如漆林沟口。如今这些地方多有同名村庄。

如今人们到达铁岭口颇为容易,京津冀晋蒙陕各省区市甚至更远的地方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出了阜平后向北到达山脚,然后从海拔400多米一口气升到海拔近1100米。从山脚到山顶仅仅5公里的路,却要不停地翻山越岭,形成了近百个弯道,因此这段路被称为“72拐天路”。阜平一方的山脚下,已经有几处农家搞起了旅游接待,加起来可以同时容纳几百人就餐。当地政府也在着力建设“72拐摩旅小镇”,决心做大做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

从山西省一侧穿过山顶的铁岭口长城,就进入了河北省境内。沿着公路继续往南走有七里沟村,即明长城文献中的漆林沟口。这里有一座敌台,为茨字六号台。附近山沟里有铁岭洼村,顾名思义,村庄位于山顶铁岭口之下。顺着路继续走到段庄村,会遇到一个三岔路口,分别通往老路口、柴劈岭、狼牙口方向。这一带是河北省的阜平、涞源两县与山西省灵丘县的交界处,大体也就是明长城狼牙十二口的防御范围。

从段庄向南往阜平县城方向继续走,会路过一个较大型的村落——史家寨,是阜平县史家寨乡乡治所在。如今这里人口聚集,有几个大型社区,邮局、医院、学校、商店等配套设施齐全,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村南公路边,正在修建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史家寨历史陈列馆。因为在史家寨乡辖范围内,有多处与晋察冀边区相关的革命遗迹。在村北公路边有一座元帅门,进去后是登山步道,山顶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还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这里是晋察冀边区的心脏所在。从1943年到1948年,这里发出过许多重要的指令。

从史家寨沿着公路继续往南偏西方向走30公里,就到了阜平县的城南庄村。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领导机关从陕北杨家沟出发,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向晋察冀边区转移。4月13日晚,他们到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在城南庄村,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座谈会,研究部署了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还和晋察冀、华东军区负责同志研究了军事形势和作战部署,提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史称“城南庄会议”。这次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史称“城南庄决策”,对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推动革命进程、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如今这里建有一座大型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展览区、室外雕塑区、后山旧址区和生态休闲区。第一展厅主题为“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第二展厅主题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基地与指挥中心”。室外雕塑区位于展览馆的广场,展区共有六组雕塑,包括聂荣臻和美穗子,邓拓、沙飞与新闻战士,李勇和爆破组,戎冠秀与受伤战士,国际友人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这些雕塑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的特点,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此处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也带动了整个城南庄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1948年5月16日,毛泽东从城南庄村移居花山村,在花山村待了10天,后来又到了西柏坡。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名为《毛主席在花山》的课文。该文记叙了毛主席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通过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花山村内的毛泽东故居保存完好,课文里提到的院落门口的石碾等也都原样保留。

花山村往西2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马兰的村庄,这里是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所在地。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印刷出版了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来自马兰村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两度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颂》,用歌声精彩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给全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马兰行政村共有22个自然村,其余21个都已整体搬迁。马兰自然村因晋察冀日报社旧址被整体保留了下来。村口立着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这12个字也是马兰村的三张亮丽名片。在过去,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马兰村里几乎不见外人。如今村子发展起了旅游业,到马兰村旅游的外地人多了起来。村里的老百姓搞起了农家乐、民宿,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有烽火台,信号既能传递给北面的狼牙口一带,又能传递给西面的龙泉关一带。从马兰村出发,往西北方向走50公里后即是龙泉关。这一带的长城既有敌楼,也有墙体,更有关城,是北京经过河北到山西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清朝几位皇帝多次经龙泉关上五台山拜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经过山西来到城南庄、花山、西柏坡,最后到北京,走的也是龙泉关。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阜平县龙泉关镇的骆驼湾村,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因此,这里被称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动员令发出的地方。

据《河北省县名考原》记载,“阜”为“兴旺昌盛”之意,县名寓“昌盛平安”之意。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既有壮美的长城文化遗址,又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更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兴盛平安之地。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史家
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 打造多元解纷新格局——阜平县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身边雷锋
袜子也疯狂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袜子娃娃社团活动
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成效及经验浅析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阜平县栗园庄金(银)矿化带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全能”爸爸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