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

2024-04-30 12:34□朱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本土化

□朱 颜

作为欧洲古老演唱艺术形式的美声唱法,其独特的歌唱技法和艺术风格,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该唱法于鸦片战争后正式传入我国,且在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了“继承、发展、创新”式的中国“本土化”的美声唱法。“美声”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声乐艺术的代表,在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发扬。鉴于中国语言、传统歌唱美学观念和传统民族民间声乐的艺术特征,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唱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的现象。所以,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解读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有助于人们了解两者融合的途径及方式,发现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初创探索期的继承与碰撞(20世纪20至40年代)

(一)美声唱法进入中国的萌芽期

鉴于时代、民族、文化及审美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自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涌入我国,西方优秀的音乐艺术也被引入学堂中。其中,经典美声声乐演唱与古典器乐演奏被正式带入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喜爱。这一时期,一批海外归来的优秀声乐歌唱家,在舞台上运用纯正的美声唱法,演绎了大量外国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及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将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听众面前,在拓展中国声乐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为当时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27 年,在蔡元培、萧友梅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学府——“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可以说,在整个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声乐艺术家,并成为我国美声唱法传播与发展的开端。

(二)中国美声唱法启蒙阶段的代表性人物

在初创探索期的三四十年中,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方向,即传统民族民间的演唱与美声演唱。其中,以周淑安、苏石林、应尚能等为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声教育启蒙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淑安作为我国第一位真正将美声唱法带入中国的音乐家,在美国留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声乐演唱,归国后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歌唱家。她在声乐领域的深耕,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声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俄罗斯学派声乐艺术权威苏石林引入了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学法和声乐教材,极大地促进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推动了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可以说,他是中国声乐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近代声乐事业发展的开拓者。应尚能作为我国最早的声乐专业教师之一,是我国最早登台进行独唱的歌唱家。他兼蓄美声歌唱精髓与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唱法,以及对歌曲创作、教学理论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对中国特色声乐学派的创建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一阶段是美声唱法进入我国的萌芽期,是对西方美声唱法的继承,是美声唱法中强调“声”与中国传统唱腔艺术追求“韵”的碰撞。

二、发展进步期的文化融合(20世纪50至60年代)

20 世纪50 至60 年代是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取得进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革新,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以黄友葵、郎毓秀、周小燕、张权、沈湘为代表的海归派歌唱家,不仅注重自身的舞台演唱实践,还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对新人的培养。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纯正的美声演唱技巧,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声乐歌唱家。其中,被誉为我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黄友葵,将美声唱法的技巧巧妙地运用到民族歌曲的演唱中,同时非常注重歌曲民族色彩的呈现;郎毓秀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美声唱法结合,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与此同时,专业音乐院校声乐系的成立与完善,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更加专业化,也使得更多人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20 世纪50 年代末期,全国声乐教学会议首次明确指出了“美声唱法”的培养方向:既要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又要将欧洲美声唱法进行民族化。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导下,国内众多艺术团体纷纷组建,并开始走出国门进行艺术交流。他们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使更多外国音乐团体了解中国音乐,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除了艺术间的交流,一些声乐家、歌唱家还前往国外深造,学习国际先进的声乐技巧。他们从西方声乐大师那里学习发声、共鸣、咬字等方面的技巧,然后将这些技巧融入中国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中。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中国的美声唱法开始逐步成熟,一些声乐歌唱家开始在国际比赛和音乐会上展示他们的才华,并赢得了国际赞誉。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阶段,美声唱法几乎销声匿迹,正处于发展进步期的中国声乐艺术跌入谷底。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洋”音乐的碰撞一直延续,在声乐演唱技法方面,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之间的争论长久存在。我国的美声唱法不是对西方经典唱法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传统声乐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注重咏史叙事和情感的抒发,而美声唱法的高亢音域和颇具技巧性的演唱方式,使得它更加适合具有叙事性、戏剧性与矛盾冲突的演唱,实现情感与叙事的双重表达。因此,美声唱法与传统音乐的结合,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更强的表现力。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不仅仅是声乐技巧的演进,更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体现。

三、新时代的繁荣与创新(20世纪末到21世纪)

(一)20 世纪末期的“小高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逐年增加,在20 世纪末期达到一个“小高峰”。这一时期,民族化音乐创作技法的完善,声乐演唱理论技术的成熟,使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进入“繁荣与创新”的新时代,声乐歌剧艺术也开始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作之路。

纵观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论1942 年张权先生主演歌剧《秋子》,还是1945 年创作完成的新歌剧《白毛女》,抑或是20 世纪90 年代的《党的女儿》和《大汉苏武》等,均收获了大众的高度好评。其中,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伤逝》和第一部被搬上国外舞台的中国歌剧《原野》,也成了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而其他优秀的、兼具浓郁中国文化元素的歌剧也已走出国门,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受到了一致的认可。

(二)专业赛事为声乐发展提供平台

在众多老一辈声乐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声乐教育理论与演唱技巧逐渐成熟,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即包含三种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声乐体系。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众多优秀的声乐歌唱家结合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如郭兰英、戴玉强、廖昌永、郭淑珍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专业化声乐赛事“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我国声乐体系的完善,也为美声学习者提供了展现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从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全面迅猛发展,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歌剧的主题也随之丰富,个体的情感需求也日益增长。2001 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创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成功举办并延续至今。这种专业化的音乐赛事,不但为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挖掘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才,而且也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美声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同时,专业赛事这一平台,以其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的特点,在参赛者精湛的美声演唱技巧和对不同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声乐作品的演唱下,充分地展现出中国声乐艺术独特的魅力,以及当前审美趋势下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是美声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结果,独特语言风格的声乐艺术形式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了中国文化,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音乐百年的发展史。

四、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的文化意义

“音乐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任何表述形式的音乐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决定的。其中,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极大地影响音乐的形式和它的内容。也就是说,不同的音乐形式和内容以及行为方式,体现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对“音乐”一词表述为:“音乐不仅仅是对自身(本体)的研究,还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其他因素。”因此,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的音乐,也成为最能够代表国家和民族本土文化特质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地域视野下的音乐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现今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民族间文化、艺术的差异也愈发显著,所以不同民族与国家在文化上的碰撞势必会出现文化“本土化”这一现象。

美声唱法作为源于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种声乐技巧和表演风格,强调的是音准、音色、音程和声音的流畅性。美声唱法“中国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更是不同文化语境的探索与表达。首先,将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中国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为古老的唱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更符合当代审美和表达需求。其次,美声唱法的“中国化”既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融合,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声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借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为不同文化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审美体验平台。再次,美声唱法的“中国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声乐风格的界限,创造了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多样化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也为演唱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演唱过程中更自由地表达个性。最后,通过将美声唱法融入中国音乐环境,演唱者不仅能在音乐表达中展现自己的演唱技巧,还能够体现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发展,是外来艺术、思想与演唱技法融入中国文化语境的主要形式,且已然演变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

自20 世纪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历经百年的发展,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相碰撞、融合,并在众多声乐家、教育家、作曲家们长期艰苦探索和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声乐理论体系和歌唱技法。美声唱法的“中国化”作为欧洲声乐艺术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吸收中国民族声乐精髓、中国民族风情和语言以及文化特色的结晶。回顾和总结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兼收并蓄的中国声乐艺术,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可以说,在这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界人士秉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运用中国智慧、中国理念进行传承和创新,最终逐步实现了美声唱法的“本土化”与“民族化”。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本土化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