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硅谷,再造硅谷

2024-05-01 05:35沈知涵
党员文摘 2024年9期
关键词:硅谷亚马逊纽约

沈知涵

《纽约时报》曾发表一篇《硅谷表示,硅谷已死》的文章,其中写道:不仅仅是投资人,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高管在考虑搬离硅谷。一些人无法承担过高的生活成本,一些人受够了外界对科技行业和左翼文化的批评,还有一些人正琢磨着,也许在其他地方,会有更好的创新氛围。

“受够了旧金山”

过去50年间,硅谷一直站在世界数字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外界带着“为什么是硅谷”的疑问试图解读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廉·肖克利将当时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组织在一起,之后罗伯特·诺伊斯等人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并且直接促成硅谷的诞生。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直接为旧金山湾区带来空前的繁荣,在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关键时间点,创业者又将硅谷从半导体产业推向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敢于创新和打破规则是其中的必然性。

但是产业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推动城市成本飙升是一个不可打破的客观规律,曾经辉煌的城市被后来者赶超,这在底特律、匹兹堡等身上都得以验证。于是硅谷忠实的拥趸们纷纷开始“叛逃”。

网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算是早期“逃离”的一批,他曾公开表示:“我认为加州的管理极度不好,仅仅是为了生活在优渥的天气和高科技环境中,人们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搬到佛罗里达州,我节省了本应交给加州政府的1.5亿美元所得税。大公司创造了如此多税收,然而整个州的状况如此糟糕,这无疑是犯罪。”

另一边,对于普通员工来说,生活的成本在增加,舒适度却在降低,科技行业的极速发展直接带来房价高涨和交通拥堵问题,这让他们不堪重负。旧金山湾区对于科技行业抱有越来越多的敌意,有咨询公司调查发现,只有62%的加州人表示他们相信科技企业,37%的人信任社交媒体公司。

硅谷面临的问题不只如此。1998年,彼得·蒂尔等人在帕洛阿尔托大学大道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一拍即合,成立了PayPal(美国在线支付服务商),这位投资人因为想要寻求一个更加智慧、多元化的城市,2018年他就表示要搬到洛杉磯,并把自己的个人投资基金转移到那里。

HighRidgeVenture Partners的创始人帕特里克·麦克纳表示:“我有些受够了旧金山。那里太贵,太拥挤,坦率地说,即便不在那,你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机会。”

“复制”硅谷

以Facebook(脸书)、Apple(苹果)、Amazon(亚马逊)和Google(谷歌)为首的科技巨头也在从西海岸向外扩张。

Facebook在纽约雇用了2900名员工,也在哈德逊城市广场签下了约14万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准备容纳6000名员工。苹果高管已经考察了熨斗区附近和哈德逊城市广场的办公地点,Google也将把曼哈顿西区圣约翰航站楼的一个12万平方米办公综合体作为新办公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纽约的主要经济驱动力之一,虽然无法短期内超越硅谷,纽约也没有停止对于技术人才的争夺。“科技公司在纽约的人才组合越来越接近西海岸。”《纽约时报》如此评论道。

有就业网站分析发现,自2016年以来,纽约技术职位空缺数量上涨38%,2019年11月,纽约的技术职位空缺数量在美国城市中排名第三,为26843个,仅次于旧金山和西雅图。亚马逊在纽约有800个职位空缺,其中一半以上是为开发者、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准备的。

硅谷覆辙

不过就在人们纷纷逃离硅谷时,纽约却正向科技公司敞开怀抱,相似的后果也在这座城市上演——科技行业的辐射是否正在加剧收入不平等,让纽约成为更多人负担不起的居住城市?

亚马逊曾经选择纽约皇后区建设第二总部,为纽约带来25000多个工作岗位,条件是这家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将获得3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很快,这项计划遭到立法者和工会领导人的谴责,亚马逊随即宣布放弃。这对纽约市长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将纽约打造成科技产业的落脚点,从而改善城市经济多样性。

类似对亚马逊第二总部的批评背后并非单纯对于生活成本上升和环境改变的担忧。相反,人们探讨的是更难平衡的取舍。政府利用优厚的政策补贴来吸引公司,科技公司又为城市带来了什么?科技巨头在创造千万富翁的同时,也大大拉开了贫富差距。城市的品质是否一定会提高?大量同质化的科技公司进入会不会让这座城市的独特性遭到破坏?这些都成为更加令人深思的问题。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猜你喜欢
硅谷亚马逊纽约
成为纽约人
我把纽约搬走了
亚马逊雨林在燃烧
亚马逊卖的最好的100款玩具
纽约往事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亚马逊推荐:TOP 25热销玩具清单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