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4-05-03 03:53唐建书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龙陵县农机化县域

唐建书,肖 夏

(1.龙陵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云南龙陵 678300;2.腾冲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云南腾冲 679100)

0 引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必由之路,是解放农村劳动力和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多年以来,龙陵县农机技术推广经过不懈的努力,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平原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摆在龙陵县面前的新课题。调查发现,龙陵县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农业机械化发展。

1 龙陵县概况

龙陵县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高黎贡山南麓的怒江、龙川江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国土面积2 794 km2,国境线长19.71 km,山区面积占98%。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隆阳相接壤。全县辖5镇5乡、5个城市社区、116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2万人,华人华侨12万余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境内抗战文化、黄龙玉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侨乡文化交相辉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是中国黄龙玉原产地,是中国紫皮石斛之乡,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省文明城市”“云南省园林县城”“云南省双拥模范县”“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年平均气温14.9℃。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7.4℃。极端最高气温22.9℃,极端最低气温3.8℃。由于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6种气候区,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征,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西面迎风坡多雨,夏无酷热,东部背风雨量适中,无寒暑剧变。森林覆盖率达73.62%,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 699.2 mm,有“滇西雨屏”之称。

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9亿元,增长8.2%,增速全市第一;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1.51亿元,增长4.7%;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8.58亿元,增长13.6%,增速全市第一;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3.9%,增速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94亿元,增长20.2%,增速全市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13.9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2亿元,增长7.6%;实现财政总支出34.1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9亿元,增长1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7亿元,增长4.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1.78亿元、103.24亿元,分别增长5.4%、12.5%;实现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50元、14 834元,分别增长2.5%、6.6%。绿色硅为代表的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其中绿色硅产值164.7亿元,占全市的45%。

龙陵县是一个山区县,也是贫困县之一,属滇西横断山脉南延的高黎贡山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境内,被怒江和龙川江所环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98%是山地。县域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县域东西最大距离64 km,南北最大跨度78 km,总面积2 884 km2。最高海拔3 001.6 m,最低海拔535 m,垂直高差2 466.6 m。承包地面积7.51万hm2,农户64 273户,其中水田面积约0.87万hm2,旱地约6.64万hm2。主要农作物水稻种植8 006.67 hm2、玉米1.152万hm2、马铃薯3 266.67 hm2、油菜466.67 hm2,茶叶17 306.67 hm2。

2 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1 农机化现状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4.5%。全年机耕作业面积2.78万hm2、机播面积782 hm2、机收面积0.48万hm2。如水稻生产,仍延续传统的人工种植模式,以微耕机或黄牛进行耕整地,人工育秧、拔秧、插秧,人工背着手摇喷雾器或电动喷雾器进行病虫草害防治,使用脚踩打谷机或机动打谷机进行水稻脱粒。水稻插秧机、稻麦联合收割机只在几个乡镇使用,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8.85%,较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高4.3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56%的水平。

截至2022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约为15万kW,农机具保有量约40 970台套。其中非补贴机具约33 980台套,补贴机具6 990台套。耕整地机械约10 475台,除大中型拖拉机25台套外均为耕整机和微型耕耘机。田间管理机械约912台,除4台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外均为动力喷雾机、电动修剪机。收获机械2 819台,除14台谷物联合收割机外均为稻谷脱粒机;粮油初加工机械13 394台主要为小型碾米机和粉碎机,其中只有5台套粮食精加工组合碾米机和2台粮食烘干设备;果蔬茶初加工机械1 970台,主要为茶叶烘干机和揉捻机;冷藏保鲜设备18台套。

2.2 制约因素

2.2.1 农机化队伍建设滞后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2020年10月前编制8人,2020年10月机构改革,县农机学校并入农机推广站,编制人员15人,现有人员50岁以上60岁以下8人占53%,40岁以上50岁以下7人占47%;其中农业机械化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校中专毕业5人占33%、大学毕业1人占6%、中专或大专毕业函授学习本专业3人占21%,其他专业毕业11人占79%;抽调在外工作2人。人员队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学校毕业后进修学习机会少,多数同志参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观摩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少;加之农业机械化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的不愿到小县城工作,或招考不来。新生力量得不到补充,继续教育培训跟不上,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受制约、农机化技术指导培训跟不上。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工作,老同志的视力多数为老花眼,电脑上的字小看不清楚,加之键盘输入、网络办公“动作慢”,跟上时代网络化办公滞后等等。如此,农机化推广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县域农机化事业发展。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撤销,原乡镇农机站财产被处置,原农机管理人员归并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站其他人员部分通过考试进入乡镇其他部门、部分“买断”工龄自谋职业、部分多交社保提前“退休”回家等,导致乡镇农机维护保养或故障排除没有专业人员,农机具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许多农户购置的农机具还没有回收成本就报废了。同时,也制约着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从历年全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可见。

另外,全县各乡镇现有农机管理人员22人中有2人是农业机械化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全县10个乡镇专业人员很少,难以进行农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制约着区域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再者,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人员常常为乡镇人民政府抽调使用,农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业务刚熟悉的同志不到几天又换了,严重影响着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延续性。

2.2.2 “宜机化”改造滞后

龙陵县县域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全境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最高海拔3 001.6 m,最低海拔535 m,垂直高差2 466.6 m。耕地面积2.67万hm2,其中水田0.87万hm2、旱地1.8万多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11 hm2,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山沟两旁,山多地少,坡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劳动力转移受制约,田地农民自主耕种,流转少,非机耕地多,宜机耕地少。

截至2022年底,全县争取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共计38 144.32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2.73万hm2,占承包地面积的37.07%,远远满足不了农机下田作业。已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仍然存在农机下田难作业问题。以1 500元/667 m2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在山区县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机耕道路和排水沟渠远远不够,何以进行“小田”变“大田”呢?对于丘陵山区县,应因地制宜进行“宜机化”改造,结合区域田地实际面积、地形地貌特点、海拔高低、群众意愿等情况合理勘察设计,合理测算改造资金量,通过招投标进行成本控制,有序推进全县农田“宜机化”改造,切实解决农机下田难作业的实际问题,从而推进县域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县域地形地貌特点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及其配套机具作业,适宜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

2.2.3 县级财政困难

龙陵县为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财政增收困难,难以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一是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往往严重滞后兑付到农民群众“一卡通”,制约着广大农民群众添购新机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每年争取到的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被“整合”,没有钱引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三是公车时常没有油钱,难以开展下乡技术推导。四是农机人员下乡或出差垫付的油钱几年未能得到财务报销,制约着农机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的积极性。五是农技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时常开私家车,长期这样,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

2.2.4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滞后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劳动力转移困难,群众增收困难,农民群众自主耕种土地,流转少。一方面,制约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合作社“有机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制约着县域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另外,家家户户购买农机,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全县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主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7台、旋耕机47台、铧式犁13台、中型联合收割机3台、甘蔗种植机47台等,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水平低,难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不明显,广大农民群众不知晓,制约着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3 加快县域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提升县域农机装备水平

编写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宣传资料,在全县10个乡镇116个村(社区)广泛宣传,将电子版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宣传资料》通过村民小组长微信群、各村民小组微信群转发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下载使用云南农机购置补贴APP使用率,让广大农民群众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发展农业产业增收致富。

3.2 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2.1 加快农机化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靠科技,农业科技实施靠农机。建议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加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逐年招录部分专业人才充实县乡(镇)基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切实保障农机化事业有人干并且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3.2.2 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

积极争取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议资金和省级农业专项发展资金,逐年开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逐步实现农机能下田能作业。争取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虫口夺粮”战略。

3.2.3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龙陵黄山羊,加大饲料(草)收获加工、畜禽养殖机械宣传推广,不断扩大龙陵黄山羊饲养规模,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和延长产业链,实现“藏富于民”。产学研融合攻关和部门联动发展,加快紫皮石斛育苗移栽、植保、收获、加工全程机械化发展。依托区域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2.4 指导农机合作社壮大发展

指导农机合作社结合区域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需求,适时购置农机新机具,拓宽服务领域,以农机服务产业化衔接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农机手加入或成立农机合作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避免家家户户购置农机具造成资源浪费。

农忙前,深入合作社指导农机具维护保养。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合作社结合区域气候条件融合良种、良法、良技因地制宜开展农技(农机)示范推广、机播质量提升和机收减损,引领区域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农闲时节,联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植保站等部门深入合作社开展农技(农机)培训,引导(指导)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农机、农艺、农田、农人(户)融合,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即“四分”)合理选择适合区域的先进、适用、可靠的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

猜你喜欢
龙陵县农机化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云南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蚀变特征及找矿潜力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龙陵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现状及对策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