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本草——苍耳子

2024-05-03 16:12翟天纲谢伟楠赵锡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苍耳子国医临床

翟天纲,谢伟楠,赵锡艳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sibiricum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又名枱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苍子、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1]。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山东、江西、湖北、江苏等地。本文基于临床应用实践经验,结合古籍文献与现代研究成果,汇总并探究态靶辨治理论指导下苍耳子的应用要点,凝炼总结苍耳子的症靶,以期为更好地提升临床疗效提供指导与参考。

1 传统本草论述

苍耳子性温,味辛、苦,辛者“能散能行”,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神农本草经》谓苍耳子“主风头寒痛”等症,因其辛温宣散,通关启闭,故既能外散风寒,又有通窍止痛之功。其上通巅顶,祛风散邪,对于风邪上扰所引发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鼻渊齿痛等病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同时,苍耳子味苦亦能燥湿,辛散苦燥,温以祛寒,故善祛风除湿通络,治疗风寒湿邪外侵,关节疼痛之痹证。《本草汇言》有言:“葈耳实,通巅顶,去风湿之药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湿,温能通畅,故上中下一身风湿众病不可缺也”[2]。苍耳子归属肺经,因其辛温,故能走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之[3]。肺主风邪,故苍耳子还可以治疗风邪侵表,皮肤瘙痒等病症,外用亦有杀虫止痒之功,治疗风疹疥癣。此外,尽管苍耳子为果实,但其功效主要是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4]。

2 重构现代本草

2.1 症靶

2.1.1 鼻塞流涕 适用于多种鼻病所致的鼻塞流涕,本品温和疏达,以辛散温通为用,善能通利鼻窍,并祛肌表郁滞之邪气,故沈金鳌《要药分剂》有苍耳子“治鼻渊鼻息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之说[5]。在现代鼻科领域,更加广泛地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鼻窦炎、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经典名方苍耳子散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将苍耳子与辛夷、白芷、薄荷叶同用,治疗风邪上攻,临床以鼻渊鼻塞,不辨香臭,涕下黏浊腥臭为特点。国医大师干祖望认为苍耳子是治疗鼻渊的专药,能宣通鼻窍并引药归经。干祖望临床实践中,将苍耳子与辛夷、白芷、薄荷、芦根、鱼腥草等药物搭配,制成鼻渊合剂,作为一般鼻窦炎治疗药物,适用于各类证型,疗效显著。在治疗小儿多涕症时,干祖望常采用苍耳子散与泻白散联合应用,以清泄肺热[6]。国医大师晁恩祥善用苍耳子散化裁,与鱼腥草配伍,用于治疗肺热所致鼻渊。临证时晁老还有一外用局部涂抹方,疗效颇佳,具体方药如下:苍耳子10 g,辛夷10 g,鱼腥草30 g,千里光10 g,黄芩15 g,黄柏10 g。将这些药材与适量的麻油混合,炸制成炭状,再用纱布过滤。最后,加入少量薄荷冰,用棉签调涂于局部[7]。国医大师王琦创“脱敏止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发作期,其中辨体用脱敏调体方(乌梅、蝉蜕、灵芝、防风),辨病用苍耳子散加减宣通鼻窍,缓解鼻炎症状,以黄芩、百合清肺养阴,清透肺中伏热[8]。仝小林教授创“仝氏通窍鼻炎汤”,精选辛夷、鹅不食草、苍耳子合成通鼻窍的三味小方,临证时,应当判断有无过敏,鼻涕当分清涕还是浊涕。若伴有清涕加麻黄、细辛、附子等;若伴有浊涕加芒硝、栀子、连翘等;若过敏加防风、五味子、甘草等[9]。

苍耳子内服可治疗多种鼻病,外用同样有效。现将苍耳子外用疗法归纳如下:1)滴鼻疗法:将5 g苍耳子研磨成粉,加入100 g小磨香油中,加热搅拌均匀,冷却后储存。每晚睡前用棉签蘸取适量苍耳子油,滴入鼻孔3~5滴,可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10]。2)熏鼻疗法:将苍耳子散放入砂锅中,加水煎至1 000 mL。令患者吸入蒸汽,反复多次。药液温度适中时,用纱布蘸取药液热敷印堂、阳白等穴位,适用于各型鼻窒。3)吹药法:将苍耳子与其他散结通窍类药物研磨成细粉末,用喷粉器或塑料管吹至鼻内息肉处,每日2~3次。此法与内治法合用可降低术后鼻息肉复发率。4)艾灸:将苍耳子散裹入艾卷,艾灸迎香,每日1次或隔日1次,适用于鼻塞明显的患者[11]。

2.1.2 皮肤瘙痒 适用于风邪侵表所致的皮肤瘙痒。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写道其“治肢节挛痛,瘰疬疥疠,风瘙瘾疹”[12]。《太平圣惠方》所载苍耳丸,将其与苦参、白蒺藜、蝉蜕等配伍,治疗妇人风瘙,皮肤生瘾疹,痒痛,或有细疮[13]。国医大师张志远在《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中明确指出苍耳子作为“专题药物”,可以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疹,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专题药物”,更易提高疗效[14]。国医大师晁恩祥将苍耳子(6~12 g)与苦参(6~15 g)作为药对治疗风疹,该病症状表现为反复性皮肤瘙痒,散在丘疹,颜色或红或淡,皮肤划痕征检查结果可为阳性。晁老认为风疹的临床表现与风的特性善行而数变相似,肺主皮毛,因此皮肤瘙痒当责之于肺,故选用苍耳子以散风、疏风。本病反复发作,局部瘙痒抓挠后有水液渗出,表现出湿邪特性,因此配合苦参以除湿[7]。全国名中医沈绍功认为皮肤瘙痒症常责之于湿热内蕴,外不能通达,内不得疏泄,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发有丘疹,奇痒难忍,渗出黄水,时有痛感。常用三子汤治疗皮肤瘙痒,即蛇床子6~10 g,地肤子6~10 g,苍耳子6~10 g。若湿热之象显著,可以用葶苈子代替苍耳子[15]。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带状疱疹、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等皮肤病,常用一外洗经验方,药物组成为苍耳子30 g,徐长卿30 g,白鲜皮30 g,蛇床子30 g。水煎成后,俟温时薰洗之,止痒效果较为明显[16]。

2.1.3 头痛 适用于风寒型头痛,临床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等为特点,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本草蒙筌》认为其“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17]。《本草正义》言:“独能上达巅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头风病之要药。”《本草汇言》引杨氏方:“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用苍耳仁三两,天麻、白菊花各三钱”。国医大师朱良春常用苍耳子与一枝黄花配伍,苍耳子辛温透窍,一枝黄花凉而能散,二味相伍,随症佐药,以驱风解毒,透窍发汗,患者服后,往往头痛、咽痒、鼻塞、咳嗽缓解,身热顿挫[18]。

2.2 现代药理研究

苍耳子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炒制后作用增强,主要活性成分集中在正丁醇部位[19]。苍耳子可阻断NF-κB活化,抑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上调巨噬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从而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20]。同时苍耳子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21]。此外,苍耳子还具有抗菌[22]、抗肿瘤[23]、降血糖[24]、调节免疫、抗氧化等作用[25]。

2.3 临床常用剂量

《药典》中规定的苍耳子内服剂量为3~10 g。苍耳子有毒,且毒性反应与服用剂量呈正相关性,因此临床使用时大多数医家单剂量为5~10 g[26]。国医大师晁恩祥常用6~12 g。全国名中医沈绍功常用6~10 g。仝小林教授临证时常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循证医学证据调整药物用量,苍耳子常用剂量为6~15 g。临床运用时需严格控制苍耳子“量程”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先从小剂量开始,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用量至取得满意效果,还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长期续服[9,27]。

2.4 临床安全应用注意事项

苍耳子有毒,其毒性成分包括倍半萜内酯类、水溶性苷类和毒蛋白等,这些化合物可导致血糖降低,产生阵发性惊厥,以及引起肝脏坏死和脑水肿等严重病状[28]。最常见的中毒症状涉及肝肾功能损害,其毒性机制包括胆汁淤积、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等[29]。苍耳子的毒性反应与用药量直接相关,用药量越大,涉及系统越多,病情就越严重,预后也相应恶化。苍耳子的毒性可以通过调整药物使用方式、赋予正确的用药量以及采用合适的药物炮制法以达到降低毒性的效果。例如,通过高温炒制苍耳子可以使其中的毒蛋白变性,达到减毒的目标[30]。若已经中毒,可以使用牛奶、活性炭末等以帮助导泻,或者依照患者的中毒程度,使用枸椽酸和甲硫氨基酸来保护肝脏[31]。同时苍耳子辛温宣散,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3 小结

本文在态靶辨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苍耳子的经典古籍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由40位专家(包括29名高级职称、8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就症靶及标靶的遴选参与问卷调查,8名中医药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围绕该药临床应用要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意见,由此归纳出苍耳子的症靶为鼻塞流涕、皮肤瘙痒、头痛。苍耳子有毒,在成人中以肝肾功能受损多见。超量使用、炮制不当、超疗程使用、误食是苍耳子中毒的主要原因。经过高温炮制后,可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在临床应用经验与使用注意事项中,苍耳子的煎服剂量多为3~15 g,需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满意效果。同时,中病即止,不宜长期续服,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苍耳子辛温宣散,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猜你喜欢
苍耳子国医临床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高建忠用苍耳子散治疗鼻渊的临床体会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带刺的苍耳子
苍耳子中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衍生化GC-MS同时测定苍耳子中14种脂肪酸的含量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