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民营资本为主导 推进需求驱动基础研究

2024-05-06 23:00殷志军俞翔徐强
浙江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基础实验室

文/殷志军 俞翔 徐强

借鉴美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经验,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探索民营资本主导推进基础研究的新模式

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以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浙江R&D经费投入额和投入强度分别居全国省市第4、第6位,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基础研究尤其是企业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借鉴美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经验,建议提升基础研究的民营企业参与度,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在全国率先探索民营资本主导推进基础研究的崭新模式,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科技竞争力,逐步实现以应用研究为主转向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的新发展格局,从而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浙江路径。

美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经验借鉴

企业资助约占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四分之一。长期以来,美国在基础研究投入上占比稳定在17%左右,约为我国的5倍。其中,企业资助基础研发经费约占1/4,远高于我国的2%左右,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总体活跃。根据《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全球企业研发投入额排名前30名企业中,美国企业有16家,前三名都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科技领军企业,其次是德国(4家)、中国(3家)。根据2022年自然指数报告对发表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质量分析发现,在高水平论文占比排名前20名企业中,有10家企业来自美国,包括默克美国、辉瑞、百时美施贵宝等7家生物制药领域龙头企业和IBM、Alphabet、赛默飞世尔等3家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龙头企业。

以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大企业研究机构曾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大企业正是由于在早期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才在众多产业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引领全球行业和科技发展。早在190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建立了美国第一个企业实验室。至1913年,美国50家大公司每年均拨出大量预算支持各自公司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进行基础研发,这使得企业研究实验室成为美国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80年,美国大企业成立超1100个企业内部实验室,大量科学家在大企业工作,将基础研究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知名的即为贝尔实验室,走出过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图灵奖获得者,累计获得3万多项发明专利。

高校与企业间形成常态化人才交流通道。美国开展基础研究的最大主体仍然是高校,但企业同样重视基础研究,为双方合作打下了基础,比如微软、IBM等大企业每年拿出几十亿元用于校企合作,教授、专家在高校和企业间的流动灵活和频繁,博士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力。据统计,1993-2017年,美国在工商界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从36.6%上升到40.1%,而目前国内应届博士毕业在工商界就业的比例约10%左右。此外,为促进校企交流,美国设立了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综合服务机构等较多专业联络机构,为大学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方便。

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扶持体系。美国政府出台促进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政府为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需要,大量采用合同方式将研发任务承包给企业,企业借此机会加大自身基础研究的投入。到80年代,政府相继出台《杜拜法案》《经济复兴法案》《国家合作研究法案》《税制改革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国家竞争力技术转让法》等一系列鼓励企业投资和研发的政策。其中,《税制改革法案》规定企业通过合同委托大学进行基础研究的研究费用可以按照20%的比例进行税收抵免。2009年以后,在《美国经济复苏再投资法案》《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纳税人减税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政策刺激下,美国企业的总体研究投入和基础研究投入再次大幅提升,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所占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

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有四个优势、四个不足

拥有全国500强民营企业的数量优势,但参与基础研究的企业数量不足。大企业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体力量,浙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明显。202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数量突破5万家,占比92.2%,共有108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连续25年蝉联全国第一,100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17家上榜“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上榜企业数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其中,阿里巴巴、物产中大、荣盛石化、恒逸石化、吉利汽车进入百强。虽有阿里巴巴等少数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但总体上民营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还不够,参加基础研究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多,部分行业领军民营企业虽有意愿投入基础研究,也面临着不知道投什么、怎么投、不敢投的困境。

拥有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优势,但民营企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对于解决需求驱动的研发问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从浙江来看,近年来,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根据《2022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1591.66亿元,较2016年增长86.5%,其中,企业基础研究支出0.55亿元,较2015年上涨了51.68倍。尽管增长较快,但规上工业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占总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不到0.04%,远低于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比例(5%-6%)整体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研究有别于民营企业熟悉的研发投入活动,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涉及环节多等特点,民营企业不敢贸然涉足,还需进一步营造氛围、深入探索。

拥有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的环境优势,但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保障不足。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创新活力强,体制机制活,营商环境优,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比如在全国率先与民营企业共同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探索“企业投入、企业出题、企业评价、企业应用”的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由社会力量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浙江省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面向世界数据科学与应用开展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虽然国家和浙江在民营企业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但是由于激励方式相对单一,考评要求周期短,难以达到鼓励民营大企业长期投入基础研究的目的。

拥有高校、实验室等建设优势,但民营企业在新型实验室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度不足。浙江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本科高校28所,优势学科多,获批建设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各省市中领先,获批在建浙大超重力和北航极弱磁两个大科学装置,10大省实验室以每个百亿级的投资力度推进。但全国重点实验室、10大省实验室基本由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科院材料所、温州医科大学、海洋二所等高校院所以及省能源集团、省海港集团等国有企业牵头建设。尽管阿里巴巴也是之江实验室“一体双核”中的一核,但在实际研发项目中参与度低,未见有标志性的合作研究成果。可见,大多数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实验室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利益联结机制仍待探索。

支持浙江民营企业主导推进需求驱动基础研究的举措建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从跟踪模仿阶段转到自主创新阶段,需要及时转变基础研究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借鉴美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经验,以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为契机,在部分民营企业先行尝试参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由民营企业需求驱动基础研究的创新模式,解决“卡脖子”问题背后的关键核心技术,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鉴于民营大企业主导参与需求驱动的基础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会碰到许多制度性障碍和瓶颈,建议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省发改,科技、经信、教育、人才办等部门参与,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在科研攻关项目产生机制、解决方式和途径、资金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展开探索。

创新基础研究重大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健全民营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机构“解题”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探索民营企业家“挂帅”方式申报和实施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探索建立因企施策的攻关模式,瞄准需求驱动的重大产业技术背后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发挥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组织方式灵活的优势,由领军或链主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协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和集成创新,快速迭代推广创新成果,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支持引导龙头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省级以上实验室。鼓励数字安防、信息通信、石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等优势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从需求端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牵头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校与民营企业供需协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参与建设省级以上实验室的民营企业给予相应优惠政策,降低民营企业负担。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为结合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聚焦基础研究和细分赛道,引导龙头民营企业为主体,协同国内高校院所,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对民营企业建设实验室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实验室建设。

试点支持龙头民营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试点支持龙头民营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基金,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筹集经费,并明确投向基础研究的捐赠、基金等可以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积极争取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探索设立省级基础研究公益基金,延长民营企业间接捐赠结转期,给予直接捐赠更大税收优惠。

健全民营企业与院校、实验室间的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快把浙江高校学科优势、实验室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完善大学、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制度,鼓励高校院所教授、科研人员进入民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民营企业技术专家到高校任兼聘导师、产业导师。加强对民营企业研发人才的荣誉激励,扩大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规模和序列,将评奖向民营企业倾斜。完善民营企业科研人才职称评定办法,加速人才规范有序流动,鼓励院士、行业科技顶尖人才到民营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作。支持龙头民营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合作实验室,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推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装备向民营企业无障碍开放。

加大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创新企业白名单库,将民营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科研能力、产业化前景,作为政府财政金融资源投入的重要考量。鼓励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提供专业服务。试点实施民营企业基础研究融资专项扶持计划,对“借脑引智”的委托费、劳务费等给予相应补助。针对民营企业实验室硬件设备,探索向国家层面争取进一步提高折旧比例、缩短折旧年限等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民营企业踏实开展基础研究“撑腰”“护航”。充分考虑基础研究的关键特性,对民营企业通过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应当在考核评价上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基础实验室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