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笔记 跨媒介视域下习作过程性训练新方略

2024-05-06 19:00陈燕芬
天津教育·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笔记技巧习作

陈燕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禹小学

在习作的过程性训练中,读写结合发挥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读写融通路径模糊、载体运用低效、技巧存储系统匮乏,学生存在语言积累不足、习作思维钝化、语言运用弱化的趋向。本文旨在从跨媒介运用这一角度,探讨以云笔记运用为载体,积累成果助表达,交互梳理扩思维,智能整合助创造,进而优化习作过程性训练方法。

一、叩问:小学高段读写困境之根源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一再提及读写结合在习作过程性训练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语言运用与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几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读与写依然隔着星辰大海,习作过程性训练依然收效甚微。

(一)感习作之艰难,困收效之甚微

1.一场双向奔赴的时间战。

每次写话作业,孩子不是咬笔头,就是抓头皮,写了半天,还是一段套路化语言。而写话教学对教师来说更是一场痛苦的身心战,大到段式,小到每一句语言,都要修改,加班批改写话作业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常态,写话成了师生双方的一大劫。

2.一段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中的读写实践不断增多,但是读写两极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优秀的同学越写越好,不会写的同学越写越糟,写话是一部分同学的荣耀,也成了一部分同学的噩梦。无奈的家长只能教孩子东拼西凑写作文。

3.一段行走的遗失之旅。

语文课上沉淀的语言技巧学生边学边丢,当堂课上写得不错,但等到单元习作时已经将方法技巧遗忘,学得快、忘得快,导致单元习作出现写作困难症高发现象。

(二)循读写之暗区,探样态之根源

1.读写训练低效化——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见的读写样态是学生写、教师评,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来评价他们的作品,而不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此外,庞大的批改量致使教师无法深入阅读每个学生的作品,也就无法对每个学生的作品提供及时、有质量的反馈。

2.思维过程隐秘化——时空局限。

学生并没有从阅读课上获得足够的技巧与方法,习作的过程性训练不足,导致单元习作困难。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只是圈画好词好句,学生并没有从同伴身上学到思维发散的方法,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拘囿了学生的思维。

3.读写结合散态化——存储系统匮乏。

教材上的语言文质精美,但美妙的语式没有单独呈现,而经过阅读提炼的语美范式,如果不进行细化梳理串联存储,学生也会遗忘。所以,需要有一种可视化的载体以及可操作的路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储、强化、运用语美范式。

二、导引:采借他山之石,海纳百家之长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借助跨媒介学习的方式来整合信息,更好地辅助习作教学。由此,笔者开展了以云笔记为载体,以读写活动为依托,构建基于跨媒介视域下的习作过程性训练的实践研究,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云笔记:跨媒介视域下习作过程性训练实践之操作框架

三、躬行:创云笔记之新,建读写生态圈

习作过程性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意象感与表现力。跨媒介视域下的云笔记包括四类:支架类笔记、意象类笔记、仿创类笔记,以及这三类笔记上传云台后,经过梳理整合形成的云优化笔记。

(一)积累成果:三端共促助表达

1.支架类笔记:模板共享,构建多层级支架。

(1)梳理视角,心中有“法”。

在统整教学视域下,以制作支架类笔记为载体,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单元课文,前后比较,感受作者描写角度的独到之处,这是细化支架的方法。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我们的朋友”中,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整组教材描绘动物的视角:写动物时可以赋予人性化描写,也可以从性格、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去写,这样多角度地从生活化的细节去写,是细化习作支架的前提。

(2)模板共享,构建层级支架。

学生在构建单元习作支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路不清晰,导致习作不会展开描写。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支架,教师可以选用云笔记平台的模板,让学生共享,形成三个层级或多个层级的支架图,以达到细化支架,更好地为单元习作服务的目的。

2.意象型笔记:标签化管理技巧。

意象类笔记的使用能使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语言技巧,感知其表达效果,而分类分级管理又能使学生方便查找,时时回顾。

(1)三段式赏析,提炼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三段式问题链的设计了解意思,体会表達效果,提炼写作技巧,链接生活情境,服务于仿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课中,“浸”这个字是一种动词的特殊化用法,它出现在文章的两处,对这两处进行赏析时,可以用链式问题制作意象类笔记,驱动学生思辨,如图2所示。

图2

意象类笔记以情境化的问题链式出现,学生由此明白了“浸”字的特殊化用法。

(2)云端管理,存储技巧。

多级管理。学生在意象型笔记中提炼了很多技巧,教师需要对这些笔记进行管理。云笔记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在笔记的共享文件中新建多个多级文件夹,将学生制作的意向类笔记上传,并建立多级化管理。各级标题将作为目录自动提示。

标签化搜寻。为了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查找海量笔记,可以给笔记打多个标签。以五年级下《刷子李》的意象类笔记为例,笔记标签可以是文体,如“写人类文章”,这样遇到写人类作文的时候,可以快速利用标签搜索。也可以以文章最出彩的词句命名,如用“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命名。还可以以最有表现力的方法来给笔记做标签,如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来命名,这些都有利于查找笔记。

3.仿创类笔记,协作式评改语言。

(1)多元仿创,生成长图。

云笔记有一键生成长图的功能,利用这个功能,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仿创作品生成长图,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兴趣。

基础性仿创:串词成句,移花接木。写话技巧蕴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对铺锦列绣的字词,仿写时学生可以自由选取,一线串珠,在一个语境中用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字词,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对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法,利用课文中有表现力的句子或语段,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构,建构一个新的语言情境,这也有助于降低仿写难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云笔记的一键成图功能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

内生性仿创:借壳发挥,融通技巧。借壳发挥式仿创是指在仿写句子时套用原句词语、段式或结构,但是在不同语域、不同情境下,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和文化基础,套用学到的语美范式,来综合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对于部分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可以进行融通技巧式仿创,迁移几种技巧,进行重构写话,它反映了学生积累、链接、表达等多层级的写话能力 。

(2)人机协作,评改语言。

四类仿创形式由易到难,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层次来灵活调整落实。为了提高评改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这些仿创作品上传到笔记平台,形成云笔记。

首先,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水平合理分组,通过编辑权限设置,邀请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式评改,以共享编辑的形式进行线上评改,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协助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评价方法,既要关注词句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又要关注基础表达,如词语使用的情境是否正确、前后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否一致、语句间的过渡衔接是否自然,还要关注技巧的融会贯通。

云笔记也有“AI写作”功能,通过“修复语法”“切换风格”“丰富内容”“分句点评”“综合点评”等功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语言技巧。

(二)交互梳理:云优化笔记扩思维

云优化笔记通过PWMC分析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写话云论坛生成的云优化笔记外化灵感来源,使学生可以学习同伴的优秀写话思维,两类云优化笔记有助于破译思维密码,实现思维进阶的作用。

1.PWMC分析,破译思维密码。

云优化笔记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笔记模板的形式,采用PWMC式分析,聚焦写话问题,以笔记的形式向学生开放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活动场面”为例开展问题驱动式学习,以下四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流程:

问题发现→共性归因→讨论方法→修改完善。

(1)问题(problem):通过评议,聚焦写话共同问题,用概念性的短语代替描述性的语言。

(2)归因(why):追溯问题,归类细化,明确成因,对于群像描写与个体描摹,学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切入。

(3)方法(method):首先,面的描写三运用:运用整体性的动作、神态;运用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排比等方法。其次,点的描写“多角度”:可以从动作、神态等角度写,也可以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方法描写。最后,“三注意”:写动作、神态、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点要抓住独特的地方写(如“后背一拱一拱的”);可以引入生活化的细节(如“落在后面的同学还边跑边掉鞋子”);点与点之间的描写角度要有变化。

(4)修改(correct):采用合适的方法与策略,学生就能完善小练笔写作。

PWMC的分析通过共享笔记呈现了问题驱动式学习样态,也以云优化笔记的形式被存储在共享文件中。

2.写话云论坛,聚焦灵感追踪。

学生制作的仿创笔记上传后,教师可以利用云笔记平台与学生进行写话云论坛活动,并最终梳理后整合成云优化笔记,在云笔记平台与学生共享。论坛分为四个部分:少年写作院、灵感大碰撞、畅所欲言坊和灵感仓库。

“少年写作院”用于展示学生上传的优秀仿创作品;“灵感大碰撞”区块以师生跟帖互动式的问答让学生分享他们写作灵感的来源;“畅所欲言坊”提供反馈和讨论区域,学生可以跟帖,评价对分享者思维的看法;“灵感仓库”用于归纳学生获得灵感的方法和思维路径。

将这四部分成果进行梳理,将优秀的仿创作品和灵感来源整合在一个笔记上,形成云优化笔记。通过云优化笔记的共享,学生能够了解优秀仿创作品灵感的来源,以及问题作品的原因之所在,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习作发散思维。

(三)智能整合:结构化体系促创造

学生每个学期都存储了海量的笔记,利用云平台自动化分类归档的特点,将这些笔记进行分类梳理与整合,形成結构化体系,有助于促进读与写的融合。

1.纵横勾连,序列体系。

教师可以在云平台建立一个明确的体系结构,利用云笔记平台自动排序,生成目录的特点,按照文章类型(如写景、记事、写人等)或技巧类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来组织教学中产生的笔记。 而在每个技巧下,又可以建立多个与此笔记的关联,形成一份超级笔记,实现技巧的整合与双向链接。

例如,写“内心感受”这一习作要素,在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等教材中均有出现。而在对应的单元中,训练聚点又有所不同,利用云笔记的标签搜索功能,进行搜索排序会发现,感受可以从很多聚点来描写:用身体反应写感受、用对比手法表达感受、用脑海中的画面表达感受……而在每一个节点下,又可以链接每一种技巧之下的自己写的仿创笔记,进行笔记间的双向关联,建立一份超级笔记(如表1所示)。

2.知识星图,“支技”融合。

将习作支架与学过的语言技巧与范式进行关联,是习作教学的难点。笔记平台有智能生成笔记的结构化图谱功能,知识星图可以将习作支架和习作技巧做嵌入式关联,利用知识星图中的插入链接再现仿创笔记,并备注式嵌入支架,可以实现习作支架与习作技巧的深度关联,从而制作完整的习作模板,形成针对单元习作的支架技巧融合的云优化笔记。笔记嵌入、“支技”融合五步式操作如图3所示。

图3

3.建构路径,深度创造。

学生在各类笔记的完成过程中形成了结构化的写话技巧,梳理了習作思路,通过笔记平台双向链接和深度搜索功能,实现了写话技巧与写话思路的深度融合,构成了读写结合的助学系统,形成了一条链接阅读与习作过程性训练的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链接阅读与习作的过程性训练路径图

四、启思:活动意义与展望

(一)活动意义:笔记之效,轻松读写

1.开放空间——指向核心素养。

云平台极大延展了学习空间,将学习过程、思考方法对学生开放,使学生的思维扩展性增强,积累、梳理、整合优秀的语言范式,成为学生看得见的语言经验库,云笔记助推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整体进阶。

2.建构路径——指向单元习作。

支架类笔记助力习作支架的形成,意象类笔记提高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仿创类笔记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云优化笔记强化技巧和思路的深度关联,各类笔记多管齐下,适切单元习作,构建了指向习作的读写结合路径。

3.高效管理——内化外用。

云平台以多样化的笔记工具实现方法沉淀、便捷输出的功能,成为学生读写训练的线上课堂,促进了学生个体语言的结构化发展。

(二)智慧延展:课外读写,笔记伴随

1.深度阅读,拓展边界。

未来还可以将云笔记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利用云笔记深度搜索与笔记链接功能,在笔记中添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或者使用云平台音频和视频添加功能,将难懂词语与现实场景相结合、科学术语与3D技术相结合,来突破盲点,延展内容,实现深度阅读。同时,利用知识星图功能,将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联系起来,拓展学生思维边界。

2.知识沙盒,情景式写话。

云笔记可以实现课外阅读与情景式写话的有效关联。未来,可以在共享空间中建立多个笔记,以形成“知识沙盒”。沙盒中可以建立一个超级笔记,记录课外书中的重要角色、场景和情节;可以建立剪藏笔记,直接剪藏感兴趣的片段,剪藏书中内容和图片;可以建立书摘笔记,记录书中的名言警句,新鲜感的词句和创意表达,仿创运用;可以建立书评笔记,记录对内容的评价和感受,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将这些笔记风格化,利用云笔记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学生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添加各类音像元素,增加作品的视觉效果。

五、结语

诚如玛利亚·米格尔所说:在数字时代,教学笔记已经不再只是纸笔的天下,而是要融入更多的媒介元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跨媒介学习的协作共享作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习作的过程性训练,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阶。

猜你喜欢
笔记技巧习作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习作展示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