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跨学科融合:价值意蕴、实施策略及浸润路径*

2024-05-06 02:54周信达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美育教研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育学科

周信达|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美育教研中心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遴选征集跨学科、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教改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2]跨学科、跨学段、跨领域、跨门类和跨时空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特征。美育跨学科融合是指以艺术学科为本位,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入美育浸润行动中。它以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为基础,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修正分科教学带来的弊端,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联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跨学科融合可以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通过学科之间的交流互鉴,顺应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内在要求,使美育浸润的内涵更丰富、方式更灵活、成效更显著,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美育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

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需要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并将美育纳入学校课程,融入课堂教学,覆盖到全学科之中。美育跨学科融合在强化五育融合、提升教师全员美育意识、促进美育课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强化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联与交融,是对五育并举的升华与超越。以美育德、以美增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是美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美育德是指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建立在情感与行为的基础之上,而情感和行为则需要德育的感化;以美增智是指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美健体是指美育与体育互相促进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以美促劳是指美育实践往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表现,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对美育跨学科融合而言,学校通过美育与其他各育或者各学科进行融合,可以坚守美育立场,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五育融合的协同育人价值。

(二)提升教师全员美育意识

人人都是美育工作者,处处都有美育的育人场所,美育涵盖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与活动之中。《通知》指出:“强化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美和心灵美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美育素养不但包括对美的认识与感知,而且还包括美的创造、传播和实践能力。美育跨学科融合对教师提出多方面要求:树立美育意识,掌握美育浸润方法,提升美育课程的育人质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审美体验活动,形成美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用知识美、精神美、人格美、情感美、形象美等去感染学生;提升自身审美品位,注重仪表之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之美和板书之美。此外,教师扎实的学识是创造美的源泉,教师要通过创设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之美,从而达到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三)促进美育课程建设

美育不是一门课程,却属于所有课程,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知》指出:“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4]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为主体,促进各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增强美育课程的综合性。学校可以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跳集体舞,编演课本剧,制作微电影,到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常态化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美育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享受美育乐趣,从而陶冶思想情操,温润美好心灵,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与表现美的能力。

二、美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美育是跨学科、多类型、广领域的综合教育。从审美对象的性质划分,美育有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精神美、艺术美、形式美等五种形态。这些美育形态存在于艺术、道德与法治、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之中。美育跨学科融合在实施中可以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注重促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挖掘教材美育要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拓展美育浸润空间。

(一)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奏响美育跨学科融合之音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既是课程改革的诉求,也是美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目标。《通知》指出:“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5]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学校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审美为主线贯穿始终,从而促进美育的跨学科融合。教师必须转变技能技巧培养至上的不良倾向,从美育知识的搬运工转型为美育素养的培育者,关注学生对美育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对各学科美育知识的重构,从而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需求。

(二)促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回归美育跨学科融合之真

美育终将回归生活[6]。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在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时,已经加强纵向学段的有机衔接与横向学科的有效配合,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7]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美育跨学科融合是改造学生经验的最佳方式之一,也可以使美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关注美、探寻美、了解美、体会美,积累生活经验,是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通知》指出:“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8]在美育跨学科融合中,如果用拼盘的说教方式去灌输美,那么美育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打造艺术课程活力课堂也就无从谈起。美育的任务之一是促进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外在于审美活动的任何训练,而是主要依靠审美经验的积累,这个积累过程贯穿于审美情感体验过程本身[9]。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发现美,以避免出现学习目标功利化、美育浸润机械化、审美体验空虚化等情况,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挖掘教材美育要素,传递美育跨学科融合之力

美育是一种感美教育、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10]。在育人目标上,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是不分彼此的共生关系。全面加强美育工作,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要素,以审美化教学落实美育要求,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格美,从而使知识中的美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科育人真正得到落实[11]。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2《中国书画》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相关内容,其中体现的中国山水画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特点以及由此生发的诗意之美、空灵之美、人文之美,可以给鉴赏者带来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感。同样,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中的不少课文也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之美。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全诗共45句,涉及山水自然的有38句,占了全诗的绝大部分。全诗第2段书写梦游的经历,为全诗的主体部分,从美学角度看,这是极为精彩的一节[1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祖国锦绣山河如诗如画的美的同时,品鉴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味。因此,在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时,教师可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美育要素,引导学生从对美的感知走向美的创造,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凸显美育跨学科融合之新

美育跨学科融合不是表面融合,而是要立足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着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跨学科意识,学会对相关美育知识的迁移,发展多元的跨学科思维。《通知》指出:“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13]美育跨学科融合要注重增加美育吸引力,运用单元化、项目化、游戏化和活动化教学,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审美素养结构。此外,美育跨学科融合不能只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要通过美育浸润,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由于美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并有机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美育知识的纵向贯通和横向拓展,不断延伸美育的长度与宽度,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作融合,将零散、相对封闭、独立的学科形态转化为集中、相对开放、相互连接的美育跨学科融合形态,从而以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五)拓展美育浸润空间,呈现美育跨学科融合之深

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场所,但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美育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浸润空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书,有着取之不尽的美育资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美。“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教师可组织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自然之美。博物馆也是进行美育浸润的重要场所。《通知》指出:“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运用云展览、数字文博、虚拟演出、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14]数字博物馆通过声音、光影、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传统的实体展品虚拟化,改变了馆藏作品原有的展示形式,重塑着博物馆的样态,让学生可以穿越时空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不仅可以在数字博物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赋能美育的强大力量。

三、美育跨学科融合的浸润路径

美育具有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等特点。《通知》指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15]各科都蕴含着美育元素,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礼乐美,数学和物理等数理学科彰显着严谨的科学美、秩序美,体育、心理等学科则迸发着健康美和心灵美。这为美育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多样的浸润路径选择。

(一)艺术课程——美育跨学科融合的出发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尽管从理论上讲,教育学界长久以来就警惕着以艺术教育化为代表的美育狭隘化倾向,然而在美育实践中,由于艺术教育行为的可操作性较强,艺术教育在教学设置安排中仍然无可避免地成了美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实施手段[16]。《通知》指出:“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健全课程教学实施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17]艺术课程致力于通过单一或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或作品鉴赏涵养学生的美育知识,增强学生的美育体验。美育跨学科融合要坚持基于艺术课程才能进行融合、立足艺术课程本位才能融合其他学科的出发点。

美育跨学科融合可按照“1+N”的方式进行。其中,“1”是艺术课程,它是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的“本位学科”。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而言,它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对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而言,它主要包括音乐和美术。“N”即除“本位学科”以外的其他相关学科,可以是1门学科,也可以是多门学科。需要注意的是,在美育跨学科融合中,“本位学科”是核心与根基,教师在教学中要坚守学科本位。

(二)主题教学——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结合点

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主题教学,倡导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主题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任务为驱动来设计,要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基于学科本位的跨学科学习,以追求真实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入理解[18]。现实世界是立体、多维与复杂的,任何一个生活情境都不可能只属于某个单一学科。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学科的思考角度、多样化的知识储备、多领域的知识背景。跨学科融合的实质是打通目前分科教学背景下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托主题情境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编排。它通过知识的跨界应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实践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进行美育跨学科融合时,将主题教学的“点”拓展到贯穿基础教育各学期、年级和学段的立体式、跨学科的“面”,有利于学生突破学科边界,解决复杂问题,使学生对美育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

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是主题式的,而非知识逻辑性或系统结构式的。美育跨学科融合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样态。学校可针对能够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具体问题提炼学习主题,生成学科主题教学单元,开展以主题教学任务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例如,2023年7月7日,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北京市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课堂教学”现场会,展示了美术、英语、道德与法治、地理、语文、体育、化学、物理、数学、心理等学科的20节课。这一活动从“大美育”视角指引美育浸润的方向,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融合,带动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

(三)团队协作——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突破点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美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美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既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也要依靠团队合作。《通知》指出:“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构建名师和骨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19]因此,由美育教师和美育专家共同组建的美育共同体要因势而为,在消除隔阂中分享各种美育研究信息与资源,在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发展,以打造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研修文化。

当前,以美育共同体的形式进行团队协作,成为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突破点。例如,2023年4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委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区域教研骨干教师专家团队的力量,为区域学校提供美育专业服务与引领。组建‘海淀艺术教研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美育交流与合作等活动”。2024年1月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美育教研中心,其重要的职能定位是锚定区域美育教师专业成长,整合学校美育教研、师训等资源,开展面向美育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并通过现场会、研究课、工作坊等形式,搭建区域美育教师展示交流平台,培育一批美育骨干名师,同时扩大区域美育教师的学术影响力与知名度。

(四)课程资源——美育跨学科融合的支撑点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中可被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课程资源是美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美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美育跨学科融合要针对美育特点及学生对美育的心理需求,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或地域特点的美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依据脑科学理论,对小学、初中、高中段的国家课程进行剖析重整,建构了以“启航—领航—自航”为特征的“三航”美育课程体系。这样的美育课程体系,对美育跨学科融合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美育智慧课程能够为美育跨学科融合赋能。《通知》要求:“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开发教育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持续更新上线美育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20]把数字美育与常态化美育相结合,可以极大地丰富美育课程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例如,笔者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度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基于美育共同体的数字美育课程开发研究”为载体,开发了“1+10+100”数字美育精品课程资源:“1”指的是全员育人,“10”指的是10位引领者(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或者特级名师),“100”指的是100门(个)精品美育课程或者项目。此外,笔者还利用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教育部影视教育实验区的契机,依托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6《现代媒体艺术》等载体,深入开展数字美育的实验研究,既顺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美育的新需求,又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为美育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美育跨学科融合旨在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而如何“跨”、怎样“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开展美育跨学科融合研究,既可以增强教师的美育跨学科融合意识,又可以丰富美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美育跨学科思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促进美育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还能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跨学科融合基于对当下分科教学的反思,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有机结合,不但能创新美育浸润的方式与内容,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在追寻协同育人的价值中实现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