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青山白了头

2024-05-07 15:18梁水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4年5期
关键词:纳雍县茶苗荒山

梁水源

“身边人都不看好,专家也说不可能!”他却义无反顾,15年里花出去2亿多元,几乎掏空全部家底,一股脑地“砸”进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坪箐村的苍茫大山中。2008年,谭正义还是一位煤老板,他所掌管的纳雍县鬃岭镇大河路口庆荣煤矿就坐落在骔岭镇的小屯村,设计年产量9万吨。那时的纳雍县煤炭储量丰富,骔岭镇是纳雍县有名的传统产煤大镇,谭正义把煤炭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从开采地下的黑色煤炭,转移到开发地上的绿色茶叶。

“煤场关了你怎么挣钱?” “这么秃的山,还能生金不成?”在行情大好的时候,谭正义突然要转行,自然引来家人朋友一致反对,大家劝他别犯傻,放着好日子不過,回老家承包光秃秃的荒山。“因为海拔高、温差大等原因,骔岭镇各种农作物长势差、产量低。我读书时就是因为家里的口粮不够才没有继续学业。”谭正义坦言,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结,因此他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生态农业中。对他而言,别人的质疑是小事,能将承包的荒山变绿山,让村里的人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这才是他最关注的。“我就是想为改变家乡做点努力。”谭正义说。

2009年,谭正义将大部分煤矿产权转让,怀着一腔建设家乡的热情,先后到北京、山东、广东等地考察农业项目,最后锁定在家乡6900亩荒山上发展生态茶叶种植。然而,“山高一丈,水冷三分”,高海拔的荒山,冬天有长达3个月的凝冻,想在荒山上种茶,当地群众不信,专家也觉得不可能,但谭正义就是“不信邪”。从2010年开始,他连续三年按照传统方法每年种植了数百万株茶苗,结果冻死了80%以上,亏损了700多万。第四年,他总结经验,改变思路,在1800米海拔的山下,用营养坨育苗,两年后再移栽到山上。这一回,茶苗存活率超过80%,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就这样又连续干了四年后,近7000亩荒山全部种上茶树,满目苍翠。

“我的头发起码有一半都是这五年白的。搞农业难,做高山农业更难,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但我就是认准这条路,我就想努力一下,彻底改变我们这里的发展模式。”谭正义说。但如何才能彻底改变骔岭镇的发展模式,持续保持生态、有机的高品质,零化肥、零农药、零添加茶树的养分从哪里来?茶叶“土专家”谭正义又开始琢磨起来。之后,他投入5000多万元在茶山下的盆地上建起生态养殖场。山上种茶,锄下的杂草送下山,为猪提供食物;山下养猪,猪粪转化为沼液,抽提到山顶,为茶供肥,形成“猪—沼—茶”的生态循环模式。

就这样,家乡的生态经济循环了,村民干活就业的经济也循环了。公司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400多人就业,农民务工收入600多万元,完成荒山土地流转8000亩,生态茶场计划年产名优茶20吨、大宗茶100吨。如今的坪箐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树。人们穿梭忙碌在茶园里,为茶园除草、剪枝,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我们努力了15年,现在终于有了成效。”谭正义笑着说。

不过,谭正义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规划建设雾岭红生态茶园、茶山观光道、高山冷水面条鱼钓养场、精品民宿、团建营地等配套设施,着力打造集产、研、游于一体的茶文化体验中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资源索取”到“资源再生”,谭正义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土专家”。15年里,家乡的山绿了,谭正义的头白了,但他觉得值了。

(编辑 兔咪/图 槿喑)

猜你喜欢
纳雍县茶苗荒山
茶苗移栽需掌握好时间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江苏民革助力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脱贫出列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纳雍县委离退局组织离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
纳雍县委离退局开展“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宣讲活动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无怨无悔二十秋——记纳雍县关工委办公室主任董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