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

2024-05-07 10:56巩书祎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精神

[摘要] 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和历史观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历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对于塑造和传承历史记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历史文化创作中,由于历史观的差异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和历史观的关系,对于提高历史文化作品的质量意义深远。

[关  键  词] 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历史观

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和历史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历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呈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而历史观则是作者对历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态度和理念。文化以审美精神文化形态言说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观。一方面,文化要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挖掘,向读者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文化也要有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历史,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在言说历史的同时,真实且生动地展现出历史的深刻内涵和人性的复杂性。

一、当代历史文化生产体制

确保文化研究的视角属性,首要就是要关注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研究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文化的历史背景,以了解时代性和社会背景对其思想、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二是追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以揭示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进。为了确保文化研究的视角属性,研究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要注重研究文化和历史背景[1]。文化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因此研究者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风气、思想潮流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才能对意义和价值做出准确的解读。其次,要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渊源。研究者需要追溯其源流、影响和演变。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地位。最后,要注重文化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提升。研究者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综合运用各种视角和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研究结果。鉴于以上几点,确保文化研究的视角属性,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并不断创新和提升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确保文化研究的视角属性,才能够深入挖掘文化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为文化研究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在构建历史化的核心价值时,历史化的第一个核心价值在于将文化放置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文化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它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风气、思想潮流的关系。只有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文化的产生,才能更准确地解读对应时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化的第二个核心价值在于将文化放置在其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研究。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渊源。研究者应该追溯作品的源流、影响和演变[2]。通过研究作品的传承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然而,历史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历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将历史经验与现实对话。历史经验是一种可以借鉴和思考的资源,我们需要辨析和研究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以进一步理解当今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历史化的价值判断需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

二、 历史观问题探讨

(一)对文、史关系的体察

历史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是人类经历和创造的一切,是过去的事实和现实的反映;而文化则是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历史的双重性存在原理使它和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历史作为一种本体性存在,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创造。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行动的记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历史记录了人类成长、失败、战争、和平等各个方面的经历和事件,它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然而,历史的存在是以文本的形式来呈现和传承的。历史需要通过文字、图像等载体来进行记录和传播。文化正是承载了历史的记载和再现的一种形式,文化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通过虚构和现实的结合,传递了历史的故事和情感。文学作品中,人物、事件、情节等元素都是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通过文化的形式进行再塑造和再创作,使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身份和意义的关系[3]。

历史和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密切相关,可以说,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历史是根,而文化是树叶,历史塑造文化,文化则记录并传承历史。从载体和呈现方式来看,历史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历史是透过各种文化载体呈现出来的,比如文字、艺术、建筑、音乐等,它们都是历史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呈现方式。而这些载体和呈现方式又因历史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比如,中国的甲骨文,就是历史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载体和呈现方式的一个例子。从身份和意义的关系来看,历史和文化相互作用更展现出了一种深刻的联系。历史塑造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而个人身份又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历史塑造的中国人的身份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文化也赋予了历史意义,使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而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寄托。文化赋予历史以意义,才能使历史成为真正的历史,而非孤立的事件。对于个体而言,身份和意义的关系也在历史和文化中得到体现,自我身份的认知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之上的,人们主观的生活世界和历史文化是相互勾连的。同时,这种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赋予人们生活的意义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重要桥梁。

文化与历史是人类的文化构成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文化和历史都是“人学”的内涵。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解讀。无论是历史上的长河,还是文化上的情节人物,都反映了人类的情感、理想、欲望、冲突等多元的情感和社会性的一面。因此,文化和历史都是描述和审视人、理解和揭示人性的有效途径。它们是人的学问,也是人的内涵。文化和历史都是精神现象,表现出“意识存在性”。文化和历史不只是一个实体,而是通过人的主观意识,生动呈现出来的精神现象[4]。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其能够把握、展现和深化人内在世界的能力;历史同样也不只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线,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反映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这两者都是人的精神现象,都是人的意识存在。然而,文化和历史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诸多理论观点中,“文化历史化”和“历史文化化”是两个主要的论调。前者主张文化是包含在历史大观中的一个部分,而后者则认为历史是文化的重要描述对象。“文化历史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注重通过对文化的历史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历史文化化”则是指通过文化语言和叙事技巧来再现和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历史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两种论调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透视了文化和历史的相互关系。可以说,历史提供了文化创作的素材,而文化又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故事。历史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是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和功能的不同,文化主要是创造性的,而历史则是记忆和解释性的。

(二)对文化“历史感”的理解

以文化是有着自觉“历史意识”的艺术为出发点,我们可以从发展观、目的观和总体结构观三个方面来探索文化的历史感觉。

首先,从发展观来看,文化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形式都是那个时代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们思想观念的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其形式的变化、发展与历史息息相关。在文化艺术中,“形式”不仅仅是表面的结构与外在的表现,也包含了内容中有美学意味的成分,比如情感、思想,还包含了文化的语言、技巧等美学手法。每一次文化形式的变化和革新都是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应对。

其次,从目的观出发,我们关注文化与历史的现实关怀。文化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思想感情的抒发,更是他们对历史现实的关注与反思。文化创作的目的往往呼应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无论是为了揭示社会的弊端,还是为了表达对未来的设想,这些都是文化家对历史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最后,从总体结构观看,文化的历史感觉体现在其内在结构和深层意蕴中。文、史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表现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上,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文化的结构与主题中[5]。文化往往呈现出历史变迁的脉络,而主题则反映出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这种在表面之下的深层联系使得文化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觉。

(三)对文化“历史精神”的理解

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精神,尤其在实践精神的体现上更显突出。无论是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创作,还是对于社会生活、现实习俗的反映,几乎所有文化都与历史实践精神联系在一起。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历史连续性,富含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的企体化精神产品。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材质文化还是非材质文化,其精髓都与历史实践精神密切相关。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创作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决定自身定位、表达自我实现的方式。历史事件、人物的创作往往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一个群体集体记忆和自觉性,以此反映出在相应历史时期的实践精神。以中国文化为例,无论是“孟母三迁”的孝道精神,还是“破釜沉舟”的义无反顾,都在塑造和传递出行动力、决断力与坚定信念的实践精神。对社会生活、现实习俗的制作是文化与历史实践精神关系的另一侧面。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些既是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也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达。如中国的春节文化,既有红红火火的颜色代表吉祥如意,又有剪纸、对联等富含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作,无不体现出我国人民在历史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务实精神。

文化的历史精神同样体现在人文关怀上。文化是从鲜活的个体生命去领悟、打量历史,从而关怀人类的生存境遇并达到形而上的体验。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电影,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都在以个体的命运去揭示和体验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复杂微妙。这些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冒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的生存状态,也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命运。审美精神在文化创作中催生出丰富多彩、曲折生动、世态炎凉的艺术形象,也揭示了历史的真实、独特和复杂性。审美精神在崇尚真实、创新和自由中,映照出一个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且极具历史和文化深度的文化世界[6]。

三、结束语

当代历史文化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形式,其生产体制和历史观的关系对于作品的质量和意义至关重要。有效的历史观对作品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而误导性的历史观则可能导致作品的失真和偏颇。鉴于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历史观的研究和思考,完善历史文化生产体制,提高作家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以确保当代历史文化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也需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鉴赏和辨析能力,以促进历史文化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康秀云,梁志勇.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生成前提、思想观点与时代价值 [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35 (11):40-44,54.

[2]杜曉燕,彭勇刚. 论大历史观视阈下民族复兴话语的三重叙事 [J]. 理论学刊, 2023(6): 5-12.

[3]胡洋. 历史观照、叙事博弈、情怀展现:民族歌剧《侨批》叙事的“得”与“失”[J]. 戏剧文学, 2023(11): 92-97.

[4]杨增岽.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J]. 前线,2023(11): 4-8.

[5]何延雕. 毛泽东“走历史必由之路”的大历史观释义 [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3(5):13-23,109.

[6]梁燕晓.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观诠释 [J]. 哲学研究, 2023 (10): 5-13.

作者简介:

巩书祎(2004—),女,满族,辽宁本溪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历史文化。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拿出精神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