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诊断

2024-05-08 08:45张絮颖李洪恩吴佳琦丛百明
今日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诺维荚膜产气

戴 雪,张絮颖,李 欣,金 浩,郭 晨,李洪恩,吴佳琦,丛百明,王 梓★

(1.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8000;2.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028000;3.通辽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028000)

我国羊肉产量在2022 年达到525 万t,比2021 年增加10 万t,同比增长2.0%。在我国羊肉产量增长的同时,需求也在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羊肉消费大国,2022 年我国羊肉消费量达527 万t,较2021 年增长4.96%,是近三年来消费量增长较大的一年。我国羊肉需求量大于产量,需求缺口主要来自进口。羊梭菌性疾病以发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对养羊业危害大、经济损失严重,限制了现代肉羊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羊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因此,对羊梭菌性疾病的深入了解、有效预防和准确治疗非常必要。

1 常见病原

羊梭菌性疾病的病原为梭菌属的杆菌。最常见的是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及诺维氏梭菌。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及染色特征是鉴定梭菌的重要指标之一。羊梭菌性疾病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尤其是养羊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1.1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属革兰氏阳性厌氧产芽孢杆菌,是气性坏疽病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也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该菌常在气候突变、突然更换饲料和转群等应激条件下引起羊发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产气荚膜梭菌一般情况下单个或双排分布,偶呈链状,菌体两端顿圆,无鞭毛,不能运动,大小为1.0~1.5 μm×4.0~8.0 μm。在特定培养条件下能形成椭圆形芽孢,芽孢直径小于等于菌体,分布在菌体的近端或中央,在一般培养条件下不易形成芽孢[1]。产气荚膜梭菌的荚膜可以在动物体内形成,也可以在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上形成,在普通培养基上连续培养容易消失。与其他梭菌不同的是,产气荚膜梭菌在体内形成荚膜的同时可以释放毒素[2]。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对培养基的营养要求不高的温和专性厌氧菌,在培养液中添加葡萄糖和血液,有助于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和繁殖。大部分产气荚膜梭菌的可生长的温度在20~5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不同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产气荚膜梭菌增殖极快,在具备适宜的生长条件的情况下,仅需8 min 左右即可完成增代。气荚膜梭菌根据产生毒素的种类和致病性的不同,有A,B,C,D,E,F 六种类型[3]。能产生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等约18种具有毒性作用的酶和毒素。荚膜、外毒素、侵袭性酶,使产气荚膜梭菌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汹涌发酵”是本菌的生化特征之一,表现为分解牛乳培养基中的乳糖,使牛乳中酪蛋白凝固的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击乳凝块,使凝块碎裂,呈爆裂发酵状,是鉴别本菌的一项重要指标。

1.2 腐败梭菌

腐败梭菌是一种引起羊快疫的主要病原菌,腐败梭菌与其他梭菌一样,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粪便、烟尘以及自然环境中。腐败梭菌是一种两端钝圆,能形成芽孢,但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且具有严格的厌氧性。卵圆形的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腐败梭菌单个菌体呈长杆型,大小为0.6~0.8 μm×2.0~4.0 μm。通常3 个左右的菌体聚集时会首尾相连,多个菌体聚集时会呈现丝状,这种状态下的腐败梭菌,经革兰氏染色显现出的阳性并不明显。在病变渗出液的触片中,该菌呈长丝状或长链状,这是本菌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一个形态学特征。在肝片肉汤培养基中,经37℃培养6 h,培养基变混浊,并有气体产生,继续培养到48 h,菌体将肉眼可见的下沉于管底。腐败梭菌的芽孢在腐败的尸体中可存活3 个月,自然环境的土壤中可存活20~25 年。使用1.05%~1.2%的甲醛溶液处理10 min 可杀灭芽孢,一般消毒药短时间可杀死繁殖体。

该菌能产生四种外毒素分别是:α、β、γ、δ。α毒素的本质是卵磷脂酶,作用是溶血导致组织坏死进而引发动物死亡;β毒素的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杀白细胞的作用;γ毒素是一种透明质酸酶、δ毒素是一种溶血素[4]。γ毒素和δ毒素都能破坏毛细血管壁,提高其通透性,最终导致肌肉组织坏死。腐败梭菌的毒素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都在持续深入地开展,但在毒素的致病机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1.3 诺维氏梭菌

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粗大杆菌,即使有微量氧气存在也会抑制其生长,对培养条件比较苛刻。在自然界,尤其是土壤中广泛存在。饲草料和水源被其芽孢污染后,羊采食被污染的饲草或饮水,导致芽孢进入机体,由消化道途径进入肝脏引起动物发病。

诺维氏梭菌为大型芽孢杆菌,粗细基本一致,菌体两端钝圆,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尺寸为1.2~2.0 μm×4.0~20.0 μm,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多单在,有时成双或呈短链存在,易在菌体近端或中央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的空泡状[5]。芽孢抗性强,95℃时多数芽孢可存活15 min。在厌氧肉肝汤中培养,能产生腐烂葱味臭气。菌体最适生长温度为45℃,37℃生长表现为良好,25℃时表现为微弱生长或不生长。

关于诺维氏梭菌的分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按诺维氏梭菌分泌的毒素类型分为四种型:A型、B 型、C 型和D 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诺维氏梭菌分为A、B、C 三个型,而D 型诺维氏梭菌应称为溶血梭菌。B 型诺维氏梭菌是导致羊黑疫的主要病原菌,能产生五种外毒素,分别是α、β、η、ξ、θ。α毒素是一种可致死的水肿活性蛋白,在体外可破坏细胞骨架,引起细胞形态的显著变化[6]。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羔羊痢疾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主要危害1 周龄以内的绵羊羔,较大月龄的比较少见。可通过脐带断裂处伤口或是其他外伤感染,但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口采食受污染的水或饲料,经消化道感染。产羔季节过于寒冷或炎热、产房不经常消毒等环境因素,母羊营养不良,均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纯种细毛羊和改良羊由于适应性较本地土种羊差,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本地土种羊高。

2.2 羊猝疽

由C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主要侵害6 月龄至2岁的绵羊,成年羊较幼龄羊发病多。本病多发在地处低洼易积水的牧场或是位于湿地的牧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初春、秋季、冬季是本病的长发季节。食入带雪水的牧草或寄生虫感染等均是本病的诱因。

2.3 羊肠毒血症

由D 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引起。多发生于成年绵羊或羔羊,山羊较少发生,一般以2 岁以下的幼龄羊较为常见,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饲料改变时本病易发生,但多为散发。本病发生后,可在羊群中流行1~2个月。发病初始来势汹汹,但反复发生几次疫情后,会逐渐趋于平缓,直至平息。

2.4 羊快疫

主要病原菌是腐败梭菌。大部分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鹿等都可以感染腐败梭菌。6~18 月龄的绵羊最易感,致死率高于50%,危害性很大。羊快疫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发生,特别是以养羊业为主的地区。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2.5 羊黑疫

由B 型诺维氏梭菌引起,以2~4 岁的绵羊最多发,山羊也可感染。本病主要发生在低洼、潮湿的放牧牧场,特别是肝片吸虫流行的春、夏季节。诺维氏菌可以芽孢形式潜伏在羊的肝、脾等器官内,肝片吸虫或其他原因引起肝脏损伤后,滞留在此的芽孢获得适宜条件即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羊发病。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羔羊痢疾

自然环境条件下感染的羔羊,多数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潜伏期一般为24~48 h,最初表现的症状是发病羔羊精神低沉、不吃饲料、行走时弓背、喜卧,持续性腹泻,大便黄色水样,有时还伴有血丝。病理解剖可发现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尸体脱水严重。小肠尤其是回肠呈出血性肠炎变化,有的肠内充满血样物,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程稍长时,解剖小肠或结肠可发现其表面黏膜出现溃疡灶,多在1~2 mm 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3.2 羊猝疽

一般在无先兆的情况下忽然发病,发病的3~6 h内便死亡。患病羊在发病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个别的病例能看到突然倒地,身体抽搐,牙齿紧咬,眼球突出,不久后便死亡。对死亡羊进行解剖,可发现小肠黏膜呈节段性或全部出现出血、肿胀,有些病例的小肠病变可延伸至黏膜肌层,导致肠壁出现糜烂和溃疡。因为细菌及毒素进入消化道后,经肠壁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动,使胸、腹腔脏器的微血管受到损伤,发生怒张、通透性增加,胸腔、腹腔与心包腔内渗出大量液体。肾肿大但不软。死后8 h 内,病菌在肌肉和其他器官继续繁殖、并引起变化,故尸体剖检延迟,可在骨骼肌中见到气肿样病变。

3.3 羊肠毒血症

突然发生、不久便死亡,很难见到症状,或刚察觉症状后便死亡。发病后的羊通常在2~4 h 内死亡,病羊死前初期表现的症状主要是呼吸急促、全身肌肉抖动、走路不稳,倒地后便无法起身,身体左右翻滚,头颈伸直,腹部紧缩,抽搐的同时鼻孔流出白色泡沫,可视黏膜发白,触摸四肢和耳尖皮肤发凉,随后便昏迷,最终死亡[7]。一般情况下体温不升高,但病死率非常高。病变主要发生在肾脏,表现为肾脏变软,摸起来手感像泥巴。心包腔、腹腔、胸腔内有积水。心脏的内膜和外膜上均可发现出血点,心脏向外扩张。小肠表面黏膜有轻微的渗出性炎症。眼观可见脑组织中的液化性坏死灶。

3.4 羊快疫

发病突然,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便死亡。有些病羊在死亡前表现出虚弱、不肯进食、离群、不愿行走,嘴角流出带血的泡沫。有些病羊死亡前症状更明显些,表现为眼结膜发红、磨牙、发出呻吟声,排便痛苦,有时大便呈黑色,粪便中混有血液、黏液及脱落的肠黏膜。这些症状出现后,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后,患病羊便死亡[8]。病理变化为真胃黏膜充血,并出现明显出血斑块,黏膜下层肿胀,有时可见胃底部黏膜出现溃疡和坏死。肠道内充满气体,肠黏膜也可见出血点。若尸体未及时剖检,会迅速的发生腐败,镜检时可在真胃和肠黏膜中发现大量气泡。

3.5 羊黑疫

羊肠毒血、羊快疫与羊黑疫的临床症状相似度极高。病程都很短,几乎都是在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情况下忽然死亡,部分病例1~2 d 死亡。病羊表现为精神颓废,不喜进食,反刍减少或停止,远离羊群,忽然倒地昏迷,不久后死亡。病理解剖后可观察到皮肤发黑,皮下瘀血的特征较为明显。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分布很多坏死灶,大小不超过3 cm。

4 诊断与防治

诊断羊梭菌性疾病在病原、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颇易混淆。动物发病月龄、特征性病变、流行病学特点等,有助于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依赖于病原分离和毒素中和试验。诺维氏梭菌可以检测外毒素,用卵磷脂酶试验,检出率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腐败梭菌,应在动物死后1 h 内取心血或脏器制成乳剂,离心,取上清肌内注射小鼠,可在24 h 内引起小鼠死亡。及时取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可获得较好结果。若在小鼠肝被膜触片中见到呈无关节丝状的细菌,则对确诊羊快疫有重要参考价值。

羊梭菌性疾病发病突然,很难见到明显临床症状,即因梭菌毒素中毒而亡。因此,几乎没有治疗的时间,即便快速发现后治疗效果也多不满意。在发病初期,用抗毒素血清可能有一定疗效。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1~2 次二联苗(羊快疫、羊猝疽)或三联苗(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一旦发生本病,要迅速将羊群转移到干燥牧场,减少青饲料饲喂量,増加粗饲料,并及时隔离病羊,抓紧治疗。做好肝片吸虫的驱虫工作,有利于控制羊黑疫的发生[9]。同时要做好消毒,对病死羊及时焚烧处理或深埋,以防病原扩散,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诺维荚膜产气
鸟儿仍将继续歌唱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羊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Meso-mechanical model of concrete under a penetration load
育苗成活率平均提高10%!拜耳打出“王炸”,联手诺维信双雄出击,在虾苗行业祭出重拳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陕西诺维北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蓓蓓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
陕西省部分地区鸡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
产气剖面测试在苏里格气田东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