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价值书写

2024-05-08 10:01田源卢俊
视听 2024年3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纪录片航天

◎田源 卢俊

“纪录片,不仅是人们回望过去、找寻历史的影像窗口,也是展示当下、有效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纪录片逐渐从小众化和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和主流化,出现了一大批展示国家形象、呈现时代脉搏、记录社会发展的纪录片。”①航天题材纪录片记录航天事业领域里的人物和故事,展现航天精神与时代精神,成为建构国家形象、彰显时代主题的媒介载体。近年来,由国家航天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播出的《飞向月球》《我们的征途》《你好!火星》《下一站,火星》等优秀纪录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宗旨,用纪实影像书写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伟大奇迹。这类纪录片创新叙事策略,将原本与大众相距较远的航天内容趣味性地呈现于荧屏上,有效地缝合科学话语场与民间话语场的缝隙,为观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而强化观众的民族认同,也为新时代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启示。

一、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宏大叙事视角:恢宏呈现航天发展历程

航天题材纪录片精准梳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以全局性、宏观性的宏大叙事视角讲述航天历史,呈现连贯性、系统性和思辨性的叙事风格,深刻反映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航天力量。宏大叙事由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提出,他认为知识话语需要依赖“宏大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化,表现为政治的解放叙事和哲学的思辨叙事。②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宏大叙事的艺术样态是关乎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叙事立场,强调整体性、普遍性等叙事特征,着重描绘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和现实场景,呈现关乎阶层、民族、国家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格局。我国处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艺术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艺术有责任运用宏大叙事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某些占主导地位的叙事,利奥塔把它们称为‘大叙事’或‘元叙事’,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由大叙事构成的。现代社会的‘现代性’,按照利奥塔的看法,就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的。”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正以新的伟大奋斗开启新征程。航天事业对于民族国家的意义,正是这个时代大叙事的“内核”。

基于航天事业这一宏大主题格局,航天题材纪录片以时间纵线为经,以航天事业剖析为纬,将历史与现实交织,以大主题的叙事视角重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纪录片《飞向月球》通过历时呈现与共时对比,阐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之不易。纪录片第一集从古代人民的探月理想出发,系统梳理我国探月工程如何启动、探月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挑战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绕月飞行到月球背面软着陆,背后承载的是无数航天人浓厚的航天精神与爱国情结。探月工程在20 世纪由美国和苏联占据领导地位,发展至今,中国的“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飞向月球》正是通过纪实影像宏观勾勒出国家航天事业的壮丽诗篇。《你好!火星》全景式地回顾“天问一号”探测火星的任务历程,真实呈现人类探索火星时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为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述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充分满足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以“宏大叙事”的叙事视角切入,能够促使观众将个体价值与民族命运相联结,从而凝聚起社会公众的国族意识。

(二)日常叙事视角:温情讲述个体故事

纪实影像将中国航天工程作为一个宏大对象进行叙事时,还凭借个体日常的影像表达为纪录片增加独特的表述魅力。日常叙事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生活体验,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呈现人物的生活细节。航天题材纪录片将航天事业图景交织融入日常生活中,用温情的个体故事映射时代发展,让观众在日常生活的再现中发掘纪实影像的社会性与时代性,进而让影像文本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纪录片《我们的征途》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动情地讲述17 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的筚路蓝缕,以点带面展现航天工作者的个人担当和集体攻坚。中国工程院院士、“嫦娥二号”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过中国探月工程重任的接力棒时曾犹豫过,他认为孙家栋、栾恩杰两位前辈将“嫦娥一号”做得非常成功,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若接手这份工作,他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但面对家国使命,吴伟仁最终选择“听从党的安排,服从国家的需要”。这种从小切口切入的微观叙事视角,将航天科研人员放在与普通人对等的位置上,打破了航天事业的神秘感和疏离性,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纪录片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对吴伟仁展开描写,借助个体的阐释去理解和把握航天事业中具有非凡意义与历史价值的故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建设相联系,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科研人员的坚定信念,传递出航天工作者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热情,为影像增添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温度。

(三)年轻化叙事转向:注重“科学+艺术+情感”的创作理念

航天题材纪录片一改早期相同题材纪录片严肃刻板的说教方式,用鲜活有趣的话语模式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实现科学知识传播的趣味性、有效性和艺术性。纪实影像的光影魅力在于能够跨越时空,为观影者展现现实生活无法触及的时空范围。就航天题材纪录片而言,纪录片使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段丰富影片的时空层次,增添影像的趣味性与鲜活性。情景再现的使用可以打破早期纪录片的诸多束缚,尽可能地表现或还原过去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的文化历史。《飞向月球》第一集采用演员扮演的情景再现方式,模拟14 世纪中国明代万户第一次尝试火箭飞行的情景,通过科学性、创造性地再现历史时空,将原本枯燥的历史解说具象化,使观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历史情境,从而增强历史的可视性。另外,在第三集中,月球车“玉兔”出故障时发出令人怜惜的童声“啊,我坏掉了”。这种别出心裁地将月球车“拟人化”创作的同期声,赋予冰冷的月球车情感温度,第一时间与年轻受众建立情感联系,在讲述航天事业成就的同时,调动观众的联想、想象、情感等诸多审美要素,使得影像兼具科学性与审美性。

航天题材纪录片在体裁设定上呈现“微”时长的创作特征。创作者以“微讲述”的方式集中凝练表达,一改早期同类纪录片曲高和寡、面向精英群体的创作理念,契合当下观众在融媒体时代碎片化、多元化的收视习惯。纪录片《Hi,火星》以每集5分钟的“微”体量记录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原本繁重的火星探测活动以轻快活泼的方式讲述,选取航天事业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于细微之处讲述宏大主题,通过碎片化、年轻化的形式实现科学的大众传播,易于观众快速理解纪录片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在后现代语境下,航天题材纪录片秉持年轻化叙事的创作理念,在内容生产与体裁设定上,打破时空与形式的壁垒,能够为主流媒体实现网络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沉浸式叙事:形式革新与时空重构

由于表现对象的特殊性,如何让相对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易于被观众接纳,将观众难以接触到的航天事业领域和难以见到的宇宙景观呈现出来,是航天题材纪录片面临的挑战。随着数字视觉技术的快速更迭,原本超出大众视觉、知觉经验的科学内容,经由数字技术手段沉浸式、具象化的表达,使纪录片呈现全新的影像风格,将原本枯燥的科普变得饶有趣味,满足多数观众的观看需求。早期航天题材纪录片将影像资料、现实镜头与人物采访相结合,再辅以解说词与同期声,容易陷入刻板说教的囹圄,较难让观众产生兴趣与触动。近年来,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革新视听技术,运用航拍镜头、长镜头、跟拍、同期声等纪实性的表现手法,坚持客观记录并尽量细致全面地展现自然环境、工作情境以及事件的本来面貌,大量拍摄航天科研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的画面,重视他们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表露出的情感,尽可能减少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在影像中的投射,沉浸式地为观众呈现客观的现实时空。

同时,创作者运用虚拟拍摄、实时渲染、三维动画等数字视觉技术,使影像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为观众营造陌生化的宇宙时空,打造兼具审美性与思想性的视听盛宴。在《飞向月球》第一集科普月球的撞击成因时,创作者用三维动画技术逼真地再现天体撞击后生成的热浪以及岩浆内部残骸融合的过程。影像画面恢宏震撼,呈现出超乎寻常经验的奇观影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陌生化的审美体验。纪录片《我们的征途》运用三维动画模拟出“嫦娥二号”前往日地拉格朗日点的轨迹,以及“嫦娥二号”与图塔斯小行星擦身而过的瞬间。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既可以目睹月球的风光,欣赏精美的画面,又能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探索宇宙的奥秘。三维动画这种“沉浸式”的技巧能够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表现出来,从而抵达纪实影像难以触及的抽象领域,再通过解说词的缝合,实现历史情境和想象域的呈现,使纪录片在古今对照、虚实相生中鲜活起来。无论人们距离宇宙何等遥远,借助纪录片这一媒介,都能将宇宙景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为观众诉说宇宙洪荒的细语轻言。

二、航天题材纪录片的价值书写

“民族国家是一个基于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这种想象并非凭空捏造和虚假编织,而是一种‘想象性的关系’。”④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是一种现代性的想象,这种想象的诞生依赖于媒介的传播,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关于民族国家的意识得到有效传播。作为现实社会的映射,纪录片的独特价值在于能依靠视觉符号编码不断书写国民的集体记忆。作为将国民与大国重器紧密联结的场域,航天题材纪录片围绕中国航天事业进行全面追溯和挖掘,不仅能让观众在中国航天历史发展脉络的镜像梳理中感受国家科技实力的逐渐壮大,也能让观众在神话诗词中领略传统文化光韵,在影像个体记忆建构中实现跨时空的情感共鸣,从而建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一)航天故事:凝聚民族认同

作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科技水平的发展,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体现。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航天题材纪录片在全景式展现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果时,将中国航天工程与中国的科技实力相联结,在今昔对比中凸显我国航天实力的日益强壮,唤起观众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凝聚观众的国族认同。纪录片《我们的征途》讲述中国航天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成果,在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下,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全面完成,从“嫦娥一号”成功进入工作轨道传回月球图像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的取样返回,勾画中国探月工程17 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下一站,火星》沉浸式记录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完成环绕、着陆、巡视的三大任务,通过对技术进行全景式的解剖,勾勒出我国航天与科技发展日益强大的图景。

航天题材纪录片通过“在场”的建构,让观众调动自己的感官与纪实影像的表意空间完成交互感知,形成“在场”仪式的共享,借此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中国航天故事。《你好!火星》使用大量的同期声塑造火箭发射的“在场”时空,其中有火箭升空时火焰喷发的巨响、观看人群的欢呼声、航天工作者的议论声。“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声音将观众带往“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的现场。夜空仿佛被烧开了一个洞,浴火重生之后的“胖五”火箭飞上苍穹。观众随着纪录片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航天科研人员真实的情绪表达。航天题材纪录片从时间维度探访中国航天工程,为阐释民族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有效框架,通过对过去“在场性”的重现,强化个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纽带,完成个体身份的感知与确认,从而凝聚起观众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文化符号: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示,反映了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⑤。借助传统文化符号构筑纪录片的文化特性,是纪录片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航天题材纪录片运用画面镜头和同期声对传统文化中的神话诗词进行再生产和再诠释,在回溯古人探月精神的同时,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符号,呼应新时代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文艺实践内涵。月亮自古就是文人寄托相思情感的载体。李白的《古朗月行》有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很多古代文明都会把月亮奉为神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月亮掌管着人间的姻缘”……在《飞向月球》第一集中,纪录片回溯探月往事,以诗词吟诵的形式呈现古时人们对于月球的诸多浪漫想象,从而激活全民族的文化记忆,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符号在纪实影像中的呈现,其意义不仅是对于历史的再叙述,更为重要的是表达时代精神。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领略到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延续“嫦娥”的故事,被命名为“玉兔”;“嫦娥四号”中继通信卫星的名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被命名为“鹊桥”。而寄托在这些诗意名字背后的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纪录片《你好!火星》第一集中讲述古时人们对于火星的想象,认为它红色荧荧,位置和亮度经常变化,令人迷惑,于是便称它为荧惑。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名字来源于诗人屈原的名篇《天问》,以“天问”为名,问无垠宇宙,问浩瀚苍穹,恰恰体现出中华儿女求真探索的精神。无论是神话传说、古典诗词,还是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名字,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未知宇宙的憧憬。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宇宙级别的中国式浪漫,彰显出泱泱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与华夏子孙求真探索的不懈精神,从而增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记忆回溯:激发跨时空共情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提出:“快乐和悲苦这两种情绪并非静态的,而是相互转化的,这两种情绪存在着等级的落差,落差就导致了流变,这种情感的流变,就是情动。”⑥纪实影像中“情动”的实现往往通过个体情绪感染、困境场面塑造来激发观众的共情。航天题材纪录片以记忆为切口,展现科研工作者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个体情绪的表达唤醒集体的共情。记忆“使个体的生命片段得以连缀为一个贯穿始末的历史过程,并因而赋予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它也使‘集体’这个概念及其力量有据可循,并经由共享催生个体对集体的归属和认同”⑦。以《我们的征途》为代表的航天题材纪录片聚焦微观个体,全方位展现科研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在对个体记忆的回溯中,重构集体记忆和国家历史。70多岁的孙家栋和60 多岁的栾恩杰在全国各地四处奔走,上万科研人员全力以赴。他们让个人的利益服从于民族、国家整体的利益,描绘出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航天工作者群像,从而让观众能够自主地进入影像情境,理解纪实影像的叙事主题。

同时,航天纪录片采用“集体记忆”回溯的方式建构共情空间,将航天精神与抗疫精神并置,让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相融,以此唤醒群体的情感共鸣。纪录片《下一站!火星》深入发掘科研人员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表现他们艰辛困苦的心路历程,围绕火星探索工作中的种种困难进行故事重构。第一集开头便提出2020 年1 月突发的新冠疫情给“天问一号”最后的发射准备工作带来巨大冲击。虽然人员受阻、物流受限,但是“天问一号”预定的发射时间却没有被推迟。为确保防疫安全,最大可能降低人员往来的疫情风险,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中断休假,于大年初四紧急返岗,之后一直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工作。纪录片以疫情给发射任务带来的影响为切入点,能够唤起大众对这一特定时期的记忆。影像通过描绘航天工作者以国为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国一致抗疫的背景下,形塑航天工作者与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情感联结,从而激发观众的跨时空情感共鸣。

三、结语

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递情感和主流价值观。航天题材纪录片对叙述话语和价值书写的创新,为纪录片强化观众民族认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一方面,创新话语模式,运用多种叙事方式,为纪录片增添鲜活性和趣味性,使航天叙事不再是“阳春白雪”式的文艺创作,缝合科学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的裂缝。另一方面,紧跟航天时事,通过讲好中国航天故事引领观众强化民族认同,通过传统文化符码在影像中的再生产呼应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任务,通过个体记忆回溯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承载主流价值观和阐释未来的想象力之间,中国航天纪录片将会持续地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纪录片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逐梦航天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