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教学切点筛选策略

2024-05-08 12:56林豪英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切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林豪英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小说教学必须在人物、情节、三要素解读法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有效探寻,找准切点,巧妙引导,让学生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鉴赏剖析,对小说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找到阅读突破点,抓住小说内容、主旨,厘清人物相关性,建构语文素养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切点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小说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深深吸引著学生的眼球。大部分学生对小说有独特的感知度,探研热情较高。高中阶段的小说构思角度精巧、人物个性鲜明,主题思想异常深刻。探寻小说,视角选择极其关键。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知识之间的关联属性着手,引导学生对小说展开全方位挖掘和探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也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章节。小说塑造了林冲这一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对小说有更精准的把握,教师要积极探索导学思路,从人物塑造方法、叙述角度、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意象词语捕捉,助力情节感知

阅读小说,文字是第一位的。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学习活动的有效保障。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词汇知识,理解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活动本身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中小说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非常巧妙,尤其是意向词的运用,将小说阅读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意象就是有情感的物象,它是作者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捕捉意象词语,并对其展开系统分析。在对意象词的感知、解析中,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

所谓意象词语,是指带有主体特征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描写的词语。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形象分析,让学生搜集、分析、讨论意象词语,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能够形成崭新鉴赏体验认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众多意象词,如火、风雪、花枪等。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圈点勾画印象最深的意象词。学生热情高涨,快速行动起来。很多学生找到的就是“火”,火在文中出现了多次。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讲解,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学生说:“林冲看守的是草料场,这种地方最怕有火,但是作者毫不忌讳,在写火的时候用笔极为精细,层层布疑,林冲要去买酒,就随手将将火炭盆盖了,等他买酒回来,看到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盆里的火种是否熄灭……”学生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在文本中发现的关于“火”的内容,在知识的前后关联中,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全面立体化的感知。

意象词语的捕捉,探析其在小说中的内涵,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对学生感知文本内容有积极帮助。教学实践中,教师筛选小说中出现的高频词,让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逐渐进入阅读状态,思维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为小说主旨的探寻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针对性引导,成功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在对意象词语的解读和讨论中,逐渐进入作者创作节奏,对小说人物描写有了全新的理解。

二、叙述视角多变,形塑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依托,借助故事情节,建构作品的叙事框架,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故事的呈现需要叙述。文学作品采用何种叙述视角、叙事模式,将会直接影响作品效果呈现。可以说,叙述过程中,视角选择是最关键的。所谓的视角就是叙事的出发点,是作者对文本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常见的叙述角度有人称和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及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等。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从最基础的叙述视角出发,帮助他们完成文本鉴赏,让小说阅读变得趣味灵动。

在对小说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教师给出段落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其展开分析鉴赏。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切入点。教师给出关键词指导—“叙述人称”。学生恍然大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这一段中采用的是以说书人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展开叙述的,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关系着手,聚焦叙事线索,为故事内容的呈现奠定了基础。“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这一部分的内容是以李小二的视角出发,借助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示李小二的所见所感。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引,学生已经进入深度思考状态,文本叙述角度清晰的呈现出来。多种叙述视角的交融,使得情景更加真切、真实,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张弛有度,让人们快速进入感知状态。

塑造人物、叙述情节的过程中,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让小说变得更加立体。高中阶段,学生对语文要素有了基本了解把握。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叙述视角的引导,让学生探寻故事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可感。叙事角度众多,学生习惯最为常规的顺序,如顺叙,教师围绕记叙是顺叙组织鉴赏讨论,让学生对叙事角度有了更深刻的接触,这对深刻领悟内容、感知形象有重要促进作用。作者描写人物、展开情节、环境描写时,需要做精心的设计,采用多变的叙事角度,对立体形塑人物形象有重要辅助作用。

三、伏笔技巧渗透,彰显小说意蕴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结构是缜密巧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伏笔技巧。伏笔是在文学作品中,前面的内容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起到提示或暗示的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时,如果平铺直叙,往往显得乏味单调。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设置伏笔,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关注,让他们在细细品味中体悟人物性格特点。写草屋四下里崩坏了,为草厅被雪压倒、夜宿山神庙埋下伏笔。对小说中伏笔和照应的剖析,让学生找到了全新的阅读视角,为文本内涵的把握提供了崭新渠道。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伏笔时,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分析。“有的人觉得山神庙只是为林冲提供了一个暂住的场所,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寻找文中出现的山神庙相关内容,一边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找到小说中涉及到的山神庙内容,并从文本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出发,对知识展开解析。“文中山神庙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林冲初到草料场,去小市井沽酒途中所见,第二次就是沽酒归来,草料场被雪压塌,无处安身,只得到山神庙过夜,这两个地方的叙写看似闲来一笔,其实不然,正是这不起眼的山神庙,为人物的继续存活,提供了特定场域,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山神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将大雪压草厅、进庙借宿、偷听谈话、怒杀奸贼等一系列事件串联了起来,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学生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在表述中,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学生的思维维度得以拓展。一系列的伏笔,让人物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成了撬动情节发展的着力点。

细节伏笔属于伏笔的技法之一,它能增强故事的合理性,让某些细节显得更加自然,助力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特征。不仅如此,在伏笔的助力下,学生对小说的阅读鉴赏产生浓厚兴趣,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生对小说的内涵和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设伏可以制造悬念,也能够形成多点对接,前铺后垫让小说情节更为紧密,人物活动有更强的逻辑,教师从伏笔设计技巧角度引导学生鉴赏阅读,学生感触更为深刻而多元。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秉承新课改理念,关注生本因素,从不同维度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挖掘探索,找到文本思维与生本思维的对接点。高中小说教学具有独特属性,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拓展导学渠道,精准教学引导切入点。在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开解读、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说的特点,站在核心素养的视野谋划教学,从意象词语的捕捉、叙述视角的多变以及伏笔技巧渗透等维度出发,对学生展开具体化、针对性引导,力求让学生从独特视角出发,对小说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探索,深挖文本的同时彰显小说的内涵意蕴。

【参考文献】

[1]常晓军.论追问与课堂内在逻辑的构建—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07).

[2]赵艳艳.巧设三组对比  聚焦思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9).

猜你喜欢
切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