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重要的是“文”还是“道”?

2024-05-08 07:31◎蔡
作文新天地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天地应试记叙文

◎蔡 茇

两个小时前,我刚结束了一场小范围的妈妈聚会。2004 年,我从上海回到杭州,成为《作文新天地》第一批编辑,20 年过去了,我步入中年,我的女儿也已经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了。

和多数孩子一样,她说自己最讨厌写作文,学校考试习作大多就得个“良”。然而据我所知,她已经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日记,同时还踌躇满志地打算写一部重生题材的小说,利用课余和假期已经完成了好几个章节,因此在同学中颇积攒了一些声誉。

于是,事情就变得有点奇怪。她到底是不是真的“讨厌写作文”?她的“写作水平”到底怎么样?都说当局者迷,今晚和妈妈们交流,我忽然发现类似情况,我的孩子不是个例。关于这个问题,妈妈们热火朝天讨论的场景,就像20 年前我们编辑部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当年,《萌芽》大火,《作文新天地》刚刚创刊。这本杂志的定位到底是什么,编辑部的老师们也是各执一词。青春文学还是作文教辅?仿佛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综合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当年的《作文新天地》更倾向于把自己打造为浙江省最具有辨识度的作文类教辅刊物,紧贴省内中高考实际,为应试和考生服务。可以说,20 年前敢于一脚踏进这样一个“垂直化内容生产”的领域,编辑部非常具有开拓精神。

然而,有一种微弱的声音却一直在我心中萦绕:应试作文和文学是割裂的吗?那些让人击节叫好的满分作文是因为作者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还是确实内功深厚呢?如果《作文新天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读者的作文应试能力,我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大家呢?

2008 年,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开了《作文新天地》,也带走了这些问题。今晚,它以一种新的面貌回归,却仿佛一下子让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在陪伴女儿长大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整理了一遍学习写作的过程。从最基础的词汇积累,到逐渐连词成句,这是语言技艺的习得;慢慢地通过阅读、背诵、模仿,女儿能够把一天中最难忘的事情说清楚,这是第二重的提升,她已经在用文字进行内容输出了;三四年级,她学到了更多的技巧,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凤头猪肚豹尾”,通过自觉和不自觉的练习,技巧更娴熟了,而表达的欲望也在同步发展,作文慢慢变长了;五年级开始,记叙文之外,学校开始教说明文、让孩子们尝试写诗,她开始有了兴趣的取舍。比如:“读记叙文就像看电影,有时候让我难过,有的时候又很开心”;“看说明文就像在看科学书,每个字都要认真去想,有时候里面藏着陷阱,读得随意,就会掉到陷阱里面去”;“写诗最有趣,就像写歌词,小朋友还会把自己写的诗套到音乐课刚教的曲子里唱出来”。

写作的技巧与表达的欲望就像两股绳,拧在一起,交叉向上。日常阅读、生活经历带来的思想和文字的输入,与语言表达、习作日记产生的思想和文字的输出,同时在双向丰满着这个孩子的生命。此刻的我,更应该感到欣喜的是她的日渐成长、成熟,还是仅仅一篇“优星”作文呢?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释然。她到底是不是“讨厌写作文”,她此刻“写作水平”到底在同龄孩子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并不是我应该关注的问题,我需要关注的是:她是不是在享受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乐趣?她在用文字这种形式进行“创作”和“分享”时,是不是能够充分地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传达的是什么?她正在关心和思考的又是什么?

从一个孩子到无数的孩子。20 年前萦绕心头的问题仿佛也有一个答案呼之欲出:这两年《奇葩说》《脱口秀》越来越受欢迎,同样作为表达艺术,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一样,语言、文字作为“文”这种形式,用尽“风格”“技巧”去抓取观众、读者的“注意力”和“好感”,然而真正想要托举出的,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思想的内核”。当然,再高级的灵魂,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还是需要用一些别开生面的“包装”以体现“表达者的巧思和诚意”吧。如此想来,满分作文之所以能从所有的试卷中脱颖而出,恐怕是因为阅卷老师通过这篇文章,看到了站在文章后面的那个与众不同、熠熠生辉的孩子。

写到此处,格外感慨。20 年前,第一次看到《作文新天地》这本新刊的刊名时,心里还嘀咕了一下,这本杂志的刊名也未免太质朴了。如今想来,大道至简。作文要打开一个“新天地”,于谁都不是一件易事。经一事方能长一些智慧,长一些智慧才能写出更锦绣的文章。很多人在通往“作文新天地”的这条道路上虔诚独行,幸好我曾有《作文新天地》陪伴一程,也希望与更多读者同享这个“新天地”。

猜你喜欢
新天地应试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如何写好记叙文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身残志坚 创出“新天地”
“四招”唤“四新” 开创新天地
“移”出新天地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