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启示

2024-05-09 16:27杨彩芬闫婧华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教研学校

杨彩芬,闫婧华,郝 照

(1.兰州二中,甘肃 兰州 730010;2.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10;3.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甘肃 兰州 730010)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育发展之路。[1]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将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2019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由此可以看出,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探索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律的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既不熟悉也不重视,其反映出的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更对我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一、中小学教师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意蕴

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看,做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及价值。

首先,做好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需要。2018 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该要求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在教学生活中,教师的科研是变革性的教学实践,是在改善教学品质的过程中,积累智慧、形成研究的过程。”[2]在教师的发展中,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最能直接反映和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中小学校长以及老师们,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嗤之以鼻。在年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等方面把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极大地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其必要性在于:一是教师教育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教师教育科研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三是教师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教师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专业群体的成长与交流。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本人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教师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做好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2012 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均将“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究和研究”上升为一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2023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具体措施为“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这个《方案》“为高素质教研队伍建设,创新完善教研工作方式,提升教研服务课程教学改革水平,以高质量教研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3]“科研作为促进教师学习的一种方式,其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教学实践,通过以研促学、以研促思来实现以研促教。”[2]P236从这些视角来看,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而且能提高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它既是以科研助力新时代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以科研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做好教师科研工作,是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自我转型争做“四有”好老师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期间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四有”好老师的其中一条标准是“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这条标准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好老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否则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教师的知识功底除了平时的积累以外,更多地来自于教师常态化的不自觉地研究、反思、总结当中。这类知识其实说白了是教师日日学、月月学、年年学的结果,是教师科研工作的另外一种形式和体现。“教师做科研,不仅有助于形成专业认同感,从而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也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和效率。因此,教育科研应当成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2]P239因此,在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对实现自我转型争做“四有”好老师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因素

(一)“自系统”因素

1.“自组织”不高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在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包括个人的发展中,思想及思想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学习、交流与外界的沟通,因而思想变得相对保守封闭,以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已成为他们的常态。这说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教育发展的大形势掌握得不够清楚,在传统的“教书匠”的世界里“闭门造车”,没有用现代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职业前景。受这种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去做教育科研工作,也没有思想准备,反而把教育科研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纯粹忽视了教什么、为谁教、为什么教等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在全面育人及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方面的特殊作用。

2.“自创造”不强

教师科研的动机主要包括他主动力和自主动力。他主动力教师的科研大多是缺乏对研究的热情,被迫承受外部压力或要求,被动地从事科研活动,研究本身没有愉快的体验,难以获得相应的研究成就感。自主动力的教师科研,教师会有足够的热情,走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进入研究领域,研究取得较高的成就感,并伴随着成功的经验,自主动力教师的科研真正激发了教师的科研主动性。在现实中,科研新手的教师往往在科研金字塔的底部,很少有项目资金和学术网络,为了获得学术话语能力,他们可能被动地加入一个自己不感兴趣、不太擅长的学术团队,通过获取学术资源,为学术崛起开辟渠道。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面,经济条件也会对教师的科研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基于这种原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做课题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如何破解这种尴尬,关键还是要提高教师科研自创造的动力机制。

3.“自赋能”不足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每个人的能力因遗传基因、日常锻炼、后天学习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得不一样。有人擅长体育,有人擅长音乐,有人擅长美术,有人擅长演讲,有人擅长写作等等,这些都与每个人先天的潜能以及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是分不开的。在中小学,我们会看到很多教师想做教育科研,但碰到合适的机会后显得很慌乱,有种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很多不会做教育科研的教师,关键是不知道教育科研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教育科研如何去做,这是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不足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是带有疑问的话题去拟定题目做研究,在他们看来可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日而语。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将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积累,转化成一种能力,这种欠缺容易导致他们对教育科研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出现望而却步的困境。

(二)“他支持”因素

1.精神引领的动力欠缺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点比较集中在某某学校或某某教师的教学成绩上,因此,大部分学校把能体现教学质量的分数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满足社会层面对学校的满意及好评,各中小学会不遗余力得想尽一切办法,大搞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竞争系列活动,促使大部分教师把大部分注意力和精力注意到教学成绩上。这种引导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教师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去做一些教学科研工作,会在社会层面或者是同行层面遭受冷眼甚至诽谤。教师做教育科研本来是一件积极的很有意义的事,社会层面如果对这种行为给予一种“不务正业”的负面的评价,在挫伤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则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信念、职业规划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2.平台搭建的空间缺乏

中小学教师一般做课题等教科研工作时,都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学校领导、学校教研室以及其他教师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很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与关心。很多学校名义上支持,“教研兴校”的口号天天挂在嘴上,而在实际行动中,很少对从事教研科研工作的教师给予资金、时间、场地、资料、工具、人员等方面的支持。甚至有的学校会把教研科研工作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事,认为那是高校老师的事,和中小学教师没有关系,中小学教师不需要做教育科研。即使教师作了科研成果,在各种考核里面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也不一定给予认可和评定。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定力不足的中小学教师会选择一种逃避或者是退让,不再关注教育科研这件事了,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如何讨好学校领导的关注点、如何与同事搞好关系等方面,浪费了教师自主学习、进步、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浪费了教师与人交流、沟通、分享、合作的好机会,这种现象在很多基层中小学比较普遍也很常见。

3.时间保障得不存不济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课时数多,工作量大,上班时间的节奏快,每周和每学期的工作都是紧锣密鼓安排的。平时的各种考试、家长会、家访、总结会、班会、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学校里几乎是寥寥无几的。大部分教师因为没有闲余的思考时间,所以很难静下心来做教育科研,这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即使他们有一些时间,也只是零碎的,不是整块的,这种时间用在教育科研方面显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做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有个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很多中小学教师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教育科研方面的事,所以放弃了做教育科研的念头,这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改变学校的管理结构是解决时间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给予教师更多独立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使他们能够适当地确保教学研究的时间。

三、中小学教师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启示

“教师做科研,是一个方法、技术不断积累、熟练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智慧不断生长、丰富的过程,更是一个兴趣、情感不断延续、升华的过程。这些过程伴随着教师的持续阅读、对话、思考和表现。”[2]P231因此,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是教师做好科研的基本前提。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得知中小学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好科研工作可为强化教师的专业角色及职业认同感,改变职业生活方式,提高职业幸福指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培养科研意识,改变陈旧观念

“一切研究都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研究者角色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了解参与者如何看待他们的研究。”[4]P15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顾“教”而不管“研”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从一个“教书匠”变成一个“教育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只倡导教师的“教”显然已显得特别落后。科研意识是研究者对科研意义、作用或重要性等的认知。从“他者”角度看,为了使中小学教师成为一名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优秀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让教师放下“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化身”等光环,积极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引导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工作,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习、交流、创新、合作、分享、反思等新的教育观念带入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自我”的角度看,教师要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总结,让自己从一个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甚至可以向专家型教师靠拢。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在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等方面多引导,教师可在教什么、如何教等方面多思考,促使自己在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用常态化的工作有目的地培养科研意识。

(二)提升专业素养,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完美人格、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艺术等都属于教师的素养。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敬业态度、教师的处世风格、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属于教师的素养。中小学教师要想做好教育科研,首先要在提升专业素养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教学功底,才能提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为教育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把实践得出的经验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养成一个善思考、爱总结的习惯,把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思考作为今后研究的问题做准备。最后,教师应注意阅读大量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以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理论支撑,为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做积极的铺垫。

(三)关注焦点问题,多做项目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的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如校园欺凌,校外补课,校园性侵等问题时常干扰着学校的正常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拦路虎”与“绊脚石”,让学校处于一个高危地带。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研究者从政策法规、保障条件、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得出最可靠的数据分析与理论支撑,以便于让各种问题得到妥善地处理与化解,还中小学一个平安、健康、快乐、向上的教育环境。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选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在做教育科研时,如何选中一个具有共性的焦点问题做系列研究,是考验教师有没有敏锐性、有没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的“试金石”。一般有经验的教师会关注当前教育一些焦点问题,这些研究呈现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其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议中小学教师在做教育科研工作时,做到思想要活,眼睛要亮,找准教育的焦点问题,多做相关的项目研究,争取用项目带动学科研究能力。当然,在做具体研究前,建议教师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再做一些文献综述最好,这样可以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在“为什么要做文献综述?这可以出于你个人的求知欲,或者因为你想了解关于某个主题现在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但又不能或者不想自己进行研究”[5],对此作了具体的解释。

(四)完善结构条件,营造科研环境

校长的领导和行政管理直接决定了学校政策,校长应更加重视学校层面政策的改进,如时间、资金、空间、鼓励、支持政策制定等。教师的科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校改进的手段,并将其融入学校行政结构,这样才能使一个学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各级行政部门也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完善教育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激励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发展。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显然更有利于探究活动,教师合作形成的“教师研究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和有益。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产生三位一体的关系,使三者的关系能真正地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与动力。“无论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除了参与者,你还会接触到很多人。首先你和导师之间将建立起学术关系;其次,你可能需要联系管理员、负责人、辅助人员和参与者家属。”[4]P19在这里面,学校领导已经显然已经成为教师做研究的管理者。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教研学校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