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及路径

2024-05-09 16:55宋玉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张 静,宋玉兰

(1.吉林师范大学保卫处,吉林四平 136000;2.白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启迪大学生的心智,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因此,以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对思政课的独特价值,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路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温暖、喜庆和热闹。进入19世纪,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红色更多地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等联系在一起。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联也将红色作为标志性颜色。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红色、赤色等词语成为无产阶级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代名词。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红色奋斗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红色体现了信仰与忠诚的颜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履行使命的生动实践与事迹展示,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行动引导力和团队凝聚力,不仅传递了一种文化信息,更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

学术意义上的红色文化研究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日益繁荣。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过程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一词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概念置换和话语转换”[3],“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创造”[4]。另一种则认为红色文化来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有所发展,故主张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界定其概念。如,荣开明认为,“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形态”。[5]刘润为也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一种“不仅上溯历史,涵盖现实,而且延伸到未来”的。[4]

本文更倾向于在更广阔视野下界定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中,孕育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伟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红色文化。[6]所以,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强调革命理想、英雄事迹、红色经典等内容,传递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挖掘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可以更好地滋养其思想、引导其行为。

(二)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独特价值

1.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拥有丰富的精神养分,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其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养成教育。而红色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革命道德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人物和英雄事迹,通过实地考察、情景再现、经典案例和交流互动等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将革命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人物和英雄事迹,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道德精神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崇德向善,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

2.增强思政课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7]在大学生群体中应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发自内心地认同,热爱自己的祖国。我国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从小学起就一直在接受政治认同教育,所以我国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是较高的。但是,随着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价值观领域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面临西方价值观日益严峻的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态度冷漠,甚至呈现出不支持、不认同的态势。所以,有必要通过思政课程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形成、发扬、创新出来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真实生动地铭记了党和人民翻身求解放、自由求发展、开放求富强的历史征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党魂、也真实反映了人民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爱戴和鱼水深情。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情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主线。红色文化中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标识。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政课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抓手,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不断引领新时代青年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

4.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格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从革命时代老一辈革命家用汗水与生命奋斗中来的,这种奋不顾身、血战到底的革命情怀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体现。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诱导,从而误入歧途。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层次较浅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积淀了丰厚的红色资源,铸就了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8]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大学生的思想,润心启智,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本身突出理论性,呈现出抽象化程度高、通俗化程度低的特点,出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层次较浅的状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也较快,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生活影响着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很容易就被网络上的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由于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传播的局限性,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通过列举红色案例故事、展示红色图片和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类读物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和光辉事迹,这种学习方式使大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展示,无法从直观上真实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及取得胜利的喜悦,被动接受较多,主观互动较少,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再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距离,也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学习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灵活性不足,学习形式也较为单一,仅凭思政课教师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红色经典案例和视频、图片,大多采取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灌输相关思想的形式,这种教育方式严重依赖教材,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使得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学生表面上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有了大量的了解,但缺乏实际的切身体验,难以将红色文化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坚定信念和价值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9]所以,要使青年大学生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必须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三)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覆盖面不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0]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想状况,致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不佳。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及实践研修经费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学习,大多数高校还是通过思政课堂向学生灌输相关红色文化教育思想的形式展开。所以,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覆盖面不广,还有待于高校进一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切身感知。

三、加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引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从思政课教师主体出发,提升红色文化素养既是对学生、对工作负责,也是教师素养的现实需要。”[11]高校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研修等,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打通学术研究与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通道。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研究红色文化,探究红色文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而保证红色文化传播符合时代要求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原理与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之中。

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全国各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研修,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在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中学习领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自觉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担当起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和使命。同时,也能使思政课教师及时将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最鲜活素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红色文化育人效果。这样,思政课教师通过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能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政课堂上展现出真实情感打动学生。

(二)发挥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堂作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大纲、教材之中,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力度,激发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等要素,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使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够更贴近学生和富有时代气息,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和整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抓住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契合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身边红色文化,追忆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外,白城师范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白城市的吉林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实地考察,共同感悟埋藏在瀚海中的辽吉精神,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勇担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要”“八个统一”[13]要求,引导学生从区域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和披荆斩棘的奋进能量,激发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自强不息,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因此,在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小课堂+大课堂”模式的多维路径,在实践中开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让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起来。

一是构建学校实践小课堂。首先,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出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度挖掘本土英雄人物与红色故事,策划、参与、讲解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行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其次,在校园内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比如以“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等为主题举办红色征文、绘画活动,并在学校官方公众号进行展示,学生还可以参与投票和点评。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红歌比赛、红色话剧会演、主题读书会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有效载体。

二是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还要面向社会。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依托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深化校地合作,通过“共建共育”模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如主题式场馆、英雄模范人物纪念馆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宣讲团、社团、志愿者服务团等方式,鼓励学生以调研走访的形式,重走本地革命路线,“打卡”红色地标、寻找地方红色故事、追寻地方红色记忆、传承地方红色精神,以此让学生在“移动的课堂”中将个体心理和意识话语向社会语言动态转化,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实践中获得课堂教学难以学习并掌握的知识。“这一向度打通红色文化与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互动,是实现红色基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向度,有利于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14]通过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育人格局的形成,能够促使大学生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过程中练就一身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真本领。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