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师的训诫

2024-05-09 01:41韩焕忠
知识窗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性论李老师论文

韩焕忠

我读硕士时的导师李景明教授,已经从曲阜师范大学退休十余年了,平常居住在曲阜乡下的农场中,以种庄稼、养家禽为乐,过着许多当代人都很羡慕的耕读生活。李老师是研究秦汉儒家经学史的,曾经在论文中指出,秦朝以水为德,数用六,色尚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极其重大而深远。李老师对我的训诫和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终身受用,甚至在我做了研究生导师后,也经常引用来指导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读研时,我的想法很多,阅读过某个领域的一两部著作、几篇论文,就觉得自己对这个领域很有研究,可以深入下去。读了周桂钿的《董学探微》《虚实之辨》,就很想探讨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读了杨俊光的墨子研究,就很想去研究实用主义在中国兴盛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读了潘富恩、陈来、杨国荣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著作,就觉得宇宙吾心、古今一念、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读了大卫·格里芬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小册子,就想对解构主义之与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建表达点看法。

现在想来,那时正是我思若飘风、意若涌泉的时期,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但都像过眼云烟一样,很难稳定下来,所以未能真正形成什么气候。大多时候,李老师都是提着杯子,静静地听我絮絮叨叨,不置可否,偶尔也会鼓励我认真读、读完整。有一次,好像是1998年元旦,我和几个同学在李老师家里吃饭时,李老师说:“你们想学这,想学那,想在很多领域都成为专家,这可以理解,但不可能。我们这一辈子,也许可以干好一件事,也许一件事都干不好。记住‘一招鲜,吃遍天;招招会,活受罪。”真是一语警醒梦中人,当时我心头一震,原来满肚子的话语竟然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长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后来,李老师又说了一句:“你必须将自己的想法集中在一个学科上。”可以说,李老师的话如同重锤一般,敲在我的心上,让我至今都记忆深刻。从那以后,我就只关注思想史方面的问题了。

李老师见我不再嘟囔,就接着启发我们:“你们一定要多写文章。要知道,想想是气体,多想只是比较容易形成氛围而已;说说是液体,多与人讨论虽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但最多也就是锻炼一下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罢了;只有写出来才是固体,才是可以展示的成果。你们要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样才有用。”自那以后,我的话语逐渐变少,开始进入勤奋写作的阶段,两三个星期就写一篇文字交给李老师。有时是写儒家的,有时是写宋明理学的,具体怎么写的,现在都忘了。当时,我还没有电脑,都是手写的,我先是起个草稿,将自己的所有想法一股脑儿都写出来,然后整理成自己还算满意的文稿,再重新抄写一遍。30 000个空格的草稿纸,我几天就写完一本,抄好了就交给李老师。李老师对我的这些所谓文章有时不置可否,有时也会說点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之类。有一天晚上,李老师见我在教室里与一个同学讨论,就加入进来,闲扯几句,很自然地就聊到写论文上。李老师说:“写论文一定要写系列性的专题论文,无论多少篇,主题都要单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胡砍乱榷,那样很难成气候的。”我马上意识到,这是针对我胡乱写作而说的。自那之后,我进一步集中关注领域,决定只写儒家人性论方面的东西,其他的即便读了,也不再去写了。

后来,我写孔子的人性论,写好了交给李老师;写孔门后学的人性论,写好了交给李老师。写孟子的人性论,写荀子的人性论,写董仲舒的人性论,写韩愈的人性论……我就这样写呀写呀,也不管李老师是否受得了,反正写好了就交给他。读书、写论文,读书、写论文,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在别人看来,这种生活也许是单调的、枯燥的、乏味的,但我沉浸其中,觉得充实而有味。

李老师时不时地会与我谈如何写论文。有一次,李老师说:“读书的时候不写作,写作的时候不读书。”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是,读书的时候不写作,可以防止有意无意地抄袭别人的东西;写作的时候不读书,可以保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一次,李老师说:“思考的时候,过程在前,结论在后;写作的时候,结论在前,过程在后。”之后,我几乎所有的论文是开门见山,先把本文的核心观点写出来,所谓下文,无非就是对这一观点的解说、阐释和论证而已。有一次,李老师说:“你要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锤炼成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说起来惭愧得很,直到今天,这一点我还是做不到。我那时年轻气盛,对于与自己看法不同的论文和著作,有时不免信口雌黄。李老师很严肃地对我说:“焕忠,你读一本书,关键是要学习其中的知识、思路和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的优点和长处,在作者的启发下展开深入的思考。”自那以后,我的文字中便没有了批评、嘲笑和讥讽别人的语言。后来,我在专业期刊上连续发表了不少文章,这都要感谢李老师的指导。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李老师已不愿再与我谈论学问,而是时常巡视他的稻田,驱赶他的鸭群,栖息在远离名利喧嚣的地方。

猜你喜欢
人性论李老师论文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该得奖的李老师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李老师的心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