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探究

2024-05-10 09:35强文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

强文伟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意义深远。

一、和合文化的价值要义

(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既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对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心和善对外而言,蕴含着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外显形态。对内而言,蕴含着本心向善的内在本质。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强调要通过“和”与“善”的精神养分培养温和善良、彬彬有礼、内外兼修之人。然而伴随着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逐步偏离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重视并运用以和合文化为基础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培养大学生宽以待人、温良恭俭的道德观念以及创设和谐善良、互相帮助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其中的“和”是指多样性统一,“同”是指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当前的大学生,成长于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新时代,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观点自然也不尽相同。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和又不同”的行为屡却更为常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提出不同意见者敬而远之,与我们所提倡的和而不同背道而驰。和合思想主张差异融合,主张不同文化应当多元融合、不同文明应当互相尊重、不同观点应当互相理解、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从而化解多元冲突,达到共生共处。无论文化融合的现代视野还是修身养性的处世之道,都需要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达己达人、和平处世、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三)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协和万邦最早出现于《尚书》,帝尧弘扬“大德”,以家族这一最小的单位和睦为出发点,协调百姓至社会和睦,协调诸侯至万邦和睦,最终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2018 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理念,要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此次讲话用“协和万邦”重申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并赋予了该合作思想新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参与,青年大学生的国际观也应紧随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世界,要将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一以贯之,从个人开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正视全球化格局下的国际竞争环境。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起源颇早,《周易》有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文言》)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篇》)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无不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随着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推进绿色发展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和合文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理解宇宙万物、人与自然,学习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扎实深厚的理论教育素材。

二、和合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逻辑观照

(一)和合文化是大学生修为养成的思想资源

和合文化彰显勠力合心的合作智慧。团结协作、合作共赢、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一直是中华民族秉持的处世智慧。然而近年来受功利主义等观念的影响,持有这种功利主义人生观的大学生做事情“无利不起早”,合作共赢的意识存在缺失。对大学生而言,培养合作意识不仅能够增强协调组织能力,还能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有助于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潜能与优势,进而提高整体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因此,应将勠力合心的合作意识贯穿于对当代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育中,引导他们意识到个人成长与时代进步、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和合文化彰显通时合变的创新智慧。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个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推手,创新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下,中国人在实践中并未死守成规,常常懂得适时而变,即“通时合变”。正如桐城派代表人物梅曾亮所言:“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复上汪尚书书》)面对历史洪流与时代变迁,“通时合变”提供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实践和合文化的方法论。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是一个典型的和合文化“通时合变”的创新探索,从早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理念,进而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道路。“通时合变”的和合实践观延续至今,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的希望,以和合文化中蕴含的“通时合变”的创新理念助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

(二)和合文化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沃土

和合文化蕴含和气致祥、和谐共生的和谐理念。和气致祥指存在的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扶持,形成一种平衡、协调、吉祥的和谐状态。和谐也是和合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和合文化强调把自然看成一个和谐整体。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这两种元素构成,和则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其次,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齐万物”,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形成一种古代生态文明观。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天人合一”和“与天地参”两种学说。最后,和合文化还主张人际关系和谐。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正是此意。“和气致祥,和谐共生”的和谐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处世哲学。引导世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宏阔的气度、开放的思想、平等的姿态、理性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和合文化蕴含燮和天下、治国齐家的家国情怀。中华和合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既遵从由孝而敬、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观,又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尚书》有言:“同寅协恭和衷哉”(《尚书·皋陶漠》),《国语》有云:“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国语·鲁语下》),《周易》还有同人篇专讲众志成城的团队谋事之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中燮和天下的爱国情怀与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内在共生,不仅对民族国家延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民族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今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充分使用这些思想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济世安邦的报国志、齐国治国的爱国情、唇亡齿寒的兴国心,自愿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荣辱和发展联接起来,承担起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

(三)和合文化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

和合文化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文化气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面对不同的族群文化时,寻求彼此文明之中共通之处、保留彼此文化分歧之处的求同存异的和合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气概。单一的文化无法构成纷繁的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求大同、存小异,才得以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对外来文化平等相待、兼容并蓄的态度,才使得其成为唯一一支历经五千年而延绵不绝的独特文明,这种文化气概是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和合文化揭示中国革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生成机理。“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和风貌、革命精神和传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此后的峥嵘岁月中,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们在革命进程中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世界落地生根,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和合。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凝聚中国革命文化力量。时至今日,中国革命文化继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引领,对于提升时代新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我们需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毅力与奋斗勇气,不断学习吸收中国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增进其文化自信,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和合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生物、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生”即新事物的产生,是和实生物这个命题的关键,生生不息指不断向前发展。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以和实生物、生生不息的态度,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智慧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毛泽东同志在处理台湾问题时就提出了“以和为贵”、“爱国一家”的颇具和合色彩的政策主张。1955 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和”“合”联用的中国智慧拥有了世界视野。改革开放之后,和平、合作更加被中国政府所重视。邓小平同志不仅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时代主题,同时也提出要实行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处理港澳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为国家统一和国际和平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和合文化,更对和合文化进行了创新性传承,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文明思想,合作共赢的对外发展战略,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等,既是对和合文化的继承亦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

和合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文化营养,不断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不断为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添动力,不断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