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2024-05-10 11:49席勇
中国应急救援 2024年1期
关键词:救援队伍消防

席勇

0 引言

改革转隶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指引下,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职责和定位予以明确,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消防救援队伍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队伍职能的不断拓展和训练科目的多样化,救援人员面临的作战训练安全风险日益增加,救援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自队伍改革转隶以来,共有139 名消防救援人员牺牲,1100 多名消防人员受伤[1]。近年来救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出作战训练中安全意识不强、制度不落实、组织指挥不当、专业技能不熟等多种问题,队伍作战训练安全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

1 当前作战训练安全存在的问题

自2022 年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作战训练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以来,通过“开小灶”蹲点帮扶、视频抽查、现场督查、政治督查、交叉互查、跟踪指导等方式有效推进作战训练安全整治工作,各级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加重视作战训练安全,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2022 年上半年,全国还是发生了作战训练伤亡事故6 起,造成9 名救援人员牺牲[2],作战训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安全意识弱,防护不到位

部分救援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深度不够,教训吸取不够深刻,对历年发生的作战训练伤亡事故不关注、不学习,思想麻痹,落实作战安全操作规程具有一定随意性,不按规程处置,不按制度办事,最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部分救援人员防护专业知识缺乏,对下水救人、登高作业、破拆排烟、毒气泄漏、有毒物处置、静电危害、可燃气体爆炸等各类安全防护知识掌握不足,危险性预估不准,导致无谓的溺水、摔伤、中毒、触电、灼伤、划伤等事故发生。

部分救援人员防护措施不到位,基层队站在日常执勤任务中处置“小火小灾”的比例大,处置程序较为简单随意,救援人员没有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比如进入火灾现场时,不佩戴空气呼吸器、阻燃头套、导向绳、呼救器等个人防护器材;抗洪抢险过程中不穿救生衣或随意穿戴、穿戴不规范;抢险救援时,忽略了佩戴头灯、护目镜、救援手套等。

1.2 指挥能力不足,决策指挥存在失误

通过分析近年来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在灭火及抢险救援过程中发生的作战安全事故来看,一些基层指挥人员缺乏基本的灾害现场危险性辩识,不能准确掌握灾害现场基本情况,作战指挥能力较弱。开展救援处置时不了解作战对象的基本布局、结构、工艺、风险点等,缺少现场危险性预判知识;甚至忽略侦查程序就直接开展救援行动,内攻有一定盲目性,过度追求救援速度,不能正确理解进和退、攻和防的关系,导致出现低级错误造成伤亡事故。基层指挥员能力不足、经验欠缺、决策失误、安全风险预判不准等情况还普遍存在。

1.3 训战脱节,防险避险措施不当

一是实战和安全训练科目不匹配。比如平时训练的装备型号与实战不一样,平时训练的防化服、空气呼吸器、隔热服等与自身体型不匹配,导致实战时战斗力不强。真烟真火训练少。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作要求[3],支队级单位每年都开展作战训练安全专题培训,由于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救援人员参加真烟真火实战训练少之又少,救援站在自己营区内基本没有开展真烟真火训练,导致训战脱节,救援人员自救和逃生能力不足。

二是自救科目训练针对性不强。消防员开展自救科目训练时,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训练人员基本能完成相关规定动作,但火场中一旦发生突变情况,受浓烟、毒气、高温、爆炸等环境影响,参战人员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紧急情况下动作变形,科学撤退意识变弱,因来不及撤退而导致伤亡事故发生。

2 作战训练安全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抓安全力度不强

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作战训练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各级队伍都能够全面落实八项硬性措施和“七个一”系列活动[3],有效消除了一批安全问题隐患。但防患未然的“前置预防”思维尚未有效建立,就事论事、上传下达、措施照搬照抄、深入分析研究不够、“完成任务心态”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从近几年来消防救援队伍发生的作战训练伤亡事故案例来看,事故隐患常常深藏于接警出动、现场侦查、内攻近战、搜索救人、清理移交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安全风险防不胜防、无处不在。针对安全环节梳理分析、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还不够,表面现象“学”的多,意识层面、深层次问题“解”的少,以致战评战例研讨结束后安全管控措施真正落地的不多,有效建立针对性作战训练安全措施更是少之又少,抓安全工作的力度还不适应队伍的建设发展需要。

2.2 制度上落实不到位,执纪问责不严

各单位虽然制定了作战训练安全方面各项规章制度,也通过不同形式组织落实,但一些基层单位议训议战议安全、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大讨论、安全形势分析会等工作落实不到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缺少深入分析研究,措施生搬硬套,安全责任不落实,缺少跟踪问效的刚性措施。对上级督查检查指出的问题隐患,缺少系统性、深层次分析,整改追责措施大而化之,多以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缺乏追责问责严肃性。特别是发生救援人员伤亡的事故单位,问责范围多局限于基层管理人员,针对领导干部管理责任缺失等问题,缺少动真碰硬的刚性问责,没有把血的教训同铁的纪律紧密联系起来,没有形成震慑,全面从严抓安全的态势还不强烈,安全责任及压力传导还不畅通。

2.3 培训上不够规范,安全管控能力提升慢

近年来,在国家消防救援局高度重视作战训练安全教育培训的大背景下,各单位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设立的“大统一”培训班,不区分指挥员、战斗员、年龄、级别统一培训,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班教员又从各单位临时抽调或外单位聘请,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高、配合不默契、脱离实际等弊端,导致培训不够规范,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基层队站由于受场地限制,普遍缺乏专业化训练场地和器材,加之基层单位配备的装备器材种类多、品牌杂、技术参数不统一,难以实现统一规范教学,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训水平。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规定,支队级单位每年都要对安全助理、安全员进行为期不少于10 天的集中培训,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参训人员通过考核后无相应配套岗位资格证书,致使参训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习培训效果不够好,作战安全管控能力提升慢。

2.4 任务多样化,安全管控跟不上形势需求

改革转隶以来,消防救援队伍承担“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时间不长,一直在改革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近年来初步建立了全国应急救援“一盘棋”组织指挥机制,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大力推进了队伍转型升级,在救援理念、能力、指挥、装备、保障等方面顶层设计持续提升,但到具体措施落实上仍存有诸多缺陷和短板。特别是负责作战安全关键环节位置监督引导的“检查员”和“吹哨人”凤毛麟角,懂作战、懂指挥的战训人才相对匮乏,作战安全风险始终处于高位。

当前,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加快,城乡灭火救援网逐步织密,新建的乡(镇)专职救援站量少质弱,消防救援力量薄弱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导致基层队站接警出动重速度、轻安全,重效率、轻研究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安全工作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尚需时日。从转隶后警情类型看,抢险救援目前已为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据统计,2022 年,贵州省消防消防救援队伍共接处警48021 起,火灾扑救12839 起,只占接警总数的26.74%[5]。消防救援队伍广泛参与社会抢险救援将成为必然趋势,尤其随着新型工业发展导致的新型事故类型不断增多,救援行动涉及范围持续拓宽,对救援人员综合知识、经验、技能等要求将会更高。反观当前许多基层救援人员对抢险救灾认知仍停留在“灭火救人”层面,对灾害事故特点、规律和危害程度及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缺乏掌握和预判,导致部分救援人员仅注重出警速度、救援效率,而忽略了救援处置的科学性、技能性,救援人员面临较大的作战安全风险。

3 抓好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对策措施

3.1 压实责任,强化安全工作落地见效

明晰的责任链是抓好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基石,要严格按照党委统揽、部门合力,主官主抓、分管负责,按级落实、人人有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切实形成按职定责、按级负责、按过追责的长效机制,层层压实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责任。对有发生作战训练伤亡事故的单位,要及时成立工作专班,联合纪检督察部门开展严肃的责任倒查,对事故责任人和负有责任的领导同步问责,及时通报追责问责情况,在队伍内部形成强大震慑,随时保持安全整治高压态势,以刚性的制度执行,降低伤亡事故发生概率。

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实体化运行机制,在支队和大队层面设置一名专职专岗的作战训练安全管理员,负责本级作战训练安全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对支队、大队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形势开展常态化分析、评估和预警,并对下实施督导、督察和参与事故调查。在消防站中设置两名以上专兼职的作战训练安全员,负责作战训练安全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协助负责人督导执行安全计划、安全教育、实施平战安全管控、搜集摸排安全隐患、监管隐患整改等。确保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产生真正的效果。

3.2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全过程安全管控

要层层建立作战训练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全过程安全评估,让“先侦查后作业、先评估后行动”成为贯穿整个救援过程的“惯性思维”,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可实行预评估、即时评估、总结评估[6]。

3.2.1 预评估

训练计划阶段或作战意图实施之前,根据相关执行计划或规程,预先识别潜在的危险、有害因子,对照作战训练行动与安全规程、装备标准的符合度,预测因人为、环境等因素造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做出风险预评估结论,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3.2.2 即时评估

针对作战训练执行过程中的事故风险情况,采取现场监测及模拟推演的方式,发现作战行动、装备使用、环境变化等环节中的危险因子,预测造成人员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做出风险现状评价结论,提出即时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危险性阻断措施。

3.2.3 总结评估

在训练及作战任务完成后,通过评估装备的投入配备使用,下达的行动指令,以及作业环境等情况,全过程、全流程、全要素审查是否满足安全操作标准和执行规范要求,从整体上确定训练和作战任务的运行状况和风险管理情况,做出总结性评价结论,提出改进措施。

3.3 规范人才教育培训,强化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消防救援队伍必须构筑起适应中国应急救援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规划好作战训练安全教育培训。

3.3.1 科学制定分层分段培训计划

要从入职年限、岗位职责入手因材施教,由浅入深科学规划好基础理论、岗位职责、实战技能、安全防护、岗位创新、技术革新等方面培训内容。比如,基层指挥员应以火情侦察、初战控火、搜索救人、逃生自救培训为主;支队机关及以上指挥员应以联勤联调、综合协调、决策指挥培训等为主;消防员应以基础体能、基本技能、业务理论、心理行培训等为主。同时,各类人员分层分级按岗分段集中培训,坚决杜绝培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培训效果落实。

3.3.2 健全安全培训模式

随着处置对象和救援环境的不断变化,作战训练安全培训方式也需要更新迭代、与时俱进。可探索“基地化”模式,聚焦建筑物坍塌、危化品爆燃、高层建筑、地下空间、水域救援等内容,加大基地化轮训频率和力度,扩大大型灾害事故安全培训覆盖率,持续提升指战员识别“高低大化水”风险能力。

可推行“课题化”模式,聚焦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超高层建筑、特种设备等非常规灾害类型,采取课题研究、引进专家等形式,紧盯相关事故类型的作战训练安全风险点,各个击破,重点攻坚,不断提升广大救援人员针对“新兴事物”的认知度和安全风险识别能力。

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模式,完善建立一支由专家学者、业内前辈和基层教员为主的常态化作战训练安全教学团队,注重专业能力,积累理论知识,强化完善教员队伍考评和保留机制,不断促进教员队伍自我“造血”和提档升级,确保教员队伍适应“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任务的培训需求。

4 结语

抓好作战训练安全工作是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有效的作战训练安全管控是确保队伍安全的根本保证,是队伍的生命工程、保底工程,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消防救援队伍的必经之路。消防救援队伍要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切实把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安全防护,严守安全规程,筑牢安全根基,扎实有效抓好安全管控,才能真正确保队伍作战训练无安全事故发生。

猜你喜欢
救援队伍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紧急救援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3D打印大救援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