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4-05-10 15:49赵仓龙陆周浩葛圣彦
船舶职业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创受访者工匠

赵仓龙,陆周浩,葛圣彦,胡 峰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专注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力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由此,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契机,坚持弘扬“工匠精神”、造就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目标,对学生开展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持之以恒、敬业创新的个性培养,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1]。因此,为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质量,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综合培养体系。

1 高职“双创” 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在大一两个学期讲授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训课程。二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国内关于全国性的创新创业比赛主要有“互联网+”“挑战杯”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三种,这三类全国性的创新创业比赛对全国各大高校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高职院校为准备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从大一就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2],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创新创业大赛,选出质量高的作品继续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没有系统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是口号,全过程应当是从新生报到开始直到学生毕业。高职院校承载着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围绕双创意识、能力、思维等方面进行持续教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还是一种全育人手段,不只是课堂理论讲完就结束了,而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

第二,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华而不实、热衷时髦、贪图便捷、追求名利和学术不端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创业是一种诚信的工艺品。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连年增长,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培养出来的原创成果越来越少,学术引领作用越来越弱。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主要由国内的比赛所引领,高职院校部分参赛选手为了参加比赛,很多参赛项目大都来源于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都是让学生挂名作为项目负责人,所以目前创新创业比赛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有点华而不实,部分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把目标盯着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而应该沉下心来真正去教学生做学问,学生只有把创新创业对应的项目知识和原理搞懂了,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有真正的收获,才能体现出“工匠精神”的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仅仅为了增加就业渠道,而应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第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工匠精神”。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基本只是对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训进行讲解,而缺乏“工匠精神”和“思政元素”等内容的融入[3],未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原浙大书记郑强教授在2020 年“十四五”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主旨演讲中讲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最需要激励大学生的是科技创新,科技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的。2002 年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被称为最平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实验室的研究中,一直在企业里默默研究开发生物大分子质量方面的测量新仪器,并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学术杂志上。在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奖后面对媒体的采访时,谦虚地称自己的学水平有限、误打误撞发现的。不难发现,脚踏实地为兴趣而工作,不慕名与利;淡泊名利,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做学问,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兴趣也非常重要,兴趣是任何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我们需要学习匠人精神的那种坚持,那种不怕失败、不怕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研究,更多地去做基础性的研究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2 高职“双创” 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课题组通过对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4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在线调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工匠精神情况。在统计“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有哪些促进作用时,33.2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促进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22.0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促进精益求精、专注认真的职业素质,43.5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仅1.1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或不清楚哪些作用)。在统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好途径时,20.18%的受访者认为是思政理论课,43.35%的受访者认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12.61%的受访者认为应落实到校企合作,5.96%的受访者认为是在学生管理中强化,15.37%的受访者认为是融入校园文化,仅2.53%的受访者认为是其他因素。

首先,优化“双创”课程,将更多的“思政元素”和“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全程[4]。重点讲解分享《大国工匠》科教片当中各行各业的领跑者,每一位都是在各自领域内做着一种集科技、教育、文化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的事情,发挥着匠人应有的匠心,将产品做到极致。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最终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韧不拔、不怕困苦的担当精神,具有甘当助手、默默奉献的行事心态和品质。关于将更多的“思政元素”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强调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强调实践,让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的细节和要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细节,在实践中,学生应该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只有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三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验和尝试。培养耐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有可能成功。四是鼓励大学生更多地提出自己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鼓励学生去创造,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创意。五是强调品质,在实践中,学生需要始终保持对品质的追求。只有对工作品质要求高,才能真正做到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卓越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加强其实践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和创造的同时,始终保持专注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品质。同时,应全面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双创”元素[5]。

其次,构建校园科创文化体系,营造“凝匠心育匠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6]。一是将《大国工匠》央视纪录片中的每一个素材融入课程,将其作为学校电影素材进行观看,从中凝练出匠人身上的科学教育、科学文化、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双创教育不是去培养一点雕虫小技,因为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本身就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二是将获得创新创业类比赛的世界冠军、国家及省级金奖得主请进校园,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把他们在创新创业比赛期间体现出的精耕细作、志存高远的精神进行宣讲。

第三,构建科学的“双创”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统筹协调、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创建科学的富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保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7]。

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之《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实施,我国力争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制造强国。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双创教育需要呼唤工匠精神,要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创受访者工匠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工匠神形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