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个小偷成就的《蒙娜丽莎》

2024-05-10 07:00吕宸
视野 2024年8期
关键词:卢浮宫肖像画蒙娜丽莎

吕宸

“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这幅画的名字被我们翻译成《蒙娜丽莎》,让很多人以为画里这位女士的名字就叫“蒙娜丽莎”。但其实,“Monna”是一个意大利语词汇,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应该是“Madam”;如果翻译成汉语,那就是“女士”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幅画的名字并不是画里这位女士的名字。如果我们直接将画名翻译成汉语,它应该叫《丽莎女士》。因此,至少我们应该指着这幅画里的女士说:这个人叫丽莎,而这幅画叫《丽莎女士》。

那这个“蒙娜丽莎”有没有真名呢?这个人又是何等身份,能够让达·芬奇为她画一幅画?现在有很多说法,但其中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蒙娜丽莎”的大名叫丽莎·德尔·乔康多。

在16世纪艺术史传记作家瓦萨里的记录中,1500—1506年,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乔康多的第三任妻子绘制过一幅肖像画。同时,瓦萨里表示这幅肖像画可能最终并没有完全完成,而且很有可能达·芬奇将这幅肖像画带出了意大利。这个描述似乎就很符合这幅《蒙娜丽莎》。但真的如瓦萨里所说,这幅肖像画最终并没有完成吗?这就要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达·芬奇是不是已经交付了这幅画?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2008年,我们又得到了另一份佐证。在对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早期印刷品进行编目时,阿明·施莱赫特发现了当时佛罗伦萨的文员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记录了这样一个条目:1503年10月,列奥纳多为丽莎·德尔·乔康多绘制了一幅肖像画。

从这些材料来看,“蒙娜丽莎”的身份基本得到确认,即乔康多夫人,这个身份目前也最为学界所认可。

在确认了“蒙娜丽莎”的身份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获知,这个叫丽莎的女士和达·芬奇一样,也是一个佛罗伦萨人。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奇怪的问题:达·芬奇在佛罗伦萨为一名当地的女士提供了肖像绘画服务,那这幅画为什么如今会出现在法国的卢浮宫呢?难道是《蒙娜丽莎》这幅画自己长腿跑过去的吗?

这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蒙娜丽莎》是怎么去的法国?

《蒙娜丽莎》,达·芬奇的肖像画模板

答案很简单,这幅画是达·芬奇自己带到法国的。这就很有意思了,达·芬奇既然收了乔康多的钱,为什么又把这幅画带到法国了呢?难道是收了人家的钱却不给人家办事儿?那达·芬奇也太不厚道了。

其实现存的《蒙娜丽莎》并不只有卢浮宫的这一幅,还有《艾尔沃斯·蒙娜丽莎》(1913年,住在伦敦艾尔沃斯的收藏家休·布莱克购买了此画,画作因此得名《艾尔沃斯·蒙娜丽莎》。1936年休去世后,画作由其姐姐简·布莱克继承。1947年,简去世,美国收藏家亨利·普利策购得此画并留给女友),甚至可能还有我们从未见过的“蒙娜丽莎”,它们都是以这个姿势作为肖像画的参考。

如果这么看,那很有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并不是达·芬奇为乔康多创作的那幅《蒙娜丽莎》,它很有可能只是达·芬奇的一幅模板。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幅画会被达·芬奇从意大利带到法国了。

在151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收复了米兰。在这之前没多久,达·芬奇生活的佛罗伦萨让他伤透了心。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他的兄弟跟他产生了遗产纠纷。因此,在1515年,达·芬奇就追随弗朗索瓦一世去了法国。弗朗索瓦一世对达·芬奇非常尊重,甚至给了达·芬奇一座庄园,位置非常靠近法国国王的昂布瓦斯城堡。达·芬奇搬新家时,从现在的意大利带去法国一批他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

从这儿看,这件事就更奇怪了。1504—1506年,达·芬奇显然应该已经把《蒙娜丽莎》这幅画交付给乔康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画给人家,他自己拿钱。那为什么在这约十年之后的1515年,达·芬奇竟然带着这幅本应已经交付的《蒙娜丽莎》从意大利地区去了法国呢?

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达·芬奇带着的是一幅人像绘画模板,当有人想委托达·芬奇画肖像画的时候,达·芬奇就把这幅画展示给委托人,告诉他们他会画成这样的。

时至今日,除了在卢浮宫展出的《蒙娜丽莎》外,我们在其他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另外几幅《蒙娜丽莎》,其中一幅很有可能就是当年达·芬奇交付的那幅。也就是說,达·芬奇给乔康多的那幅《蒙娜丽莎》并不一定是达·芬奇从意大利带到法国的这幅,我们今天在卢浮宫看到的这幅《蒙娜丽莎》也并不一定是当时交付的那幅画。

这幅画很有可能就是达·芬奇用来展示的。比如有人来找达·芬奇,说“你给我画一幅肖像画吧”,达·芬奇说“你想要什么样的呢”,那人说“我也不知道啊,能画成什么样的呢”,达·芬奇就给他展示:“你看我把你画成这样的行不行?”那人一看《蒙娜丽莎》立刻说:“这个好啊,就这样画!”于是就画成这样了。

那问题来了,这幅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问题。

《蒙娜丽莎》消失,毕加索“背锅”

《蒙娜丽莎》刚到法国的时候一直被挂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此前,它被放在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昂布瓦斯城堡里。由于皇室也得搬家,《蒙娜丽莎》就随着皇帝被搬到了枫丹白露,后来被路易十四收藏在了凡尔赛宫。

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一通乱打,就把《蒙娜丽莎》抢走了。不过没多久拿破仑就被放逐了,后来《蒙娜丽莎》才进入卢浮宫。

一直到这个时候,《蒙娜丽莎》其实都不是被特别关注的一幅画,它在卢浮宫里一放就是上百年。什么时候它开始被重视呢?就是在那场著名的盗窃案之后。

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它刚消失的时候,大家并没太当回事。当时负责管理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甚至以为这幅画被拿走研究了,并没有人在乎它。

后来,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幅画并没有被还回来,就突然警觉起来,觉得事有蹊跷。后来一查,发现这幅画并没有被人借走研究,而是真的丢了。这一下卢浮宫像炸开了窝,又是登报又是报警,整个巴黎都为这幅画的丢失开始活跃起来。在调查的过程中,巴黎警方还抓获了一名嫌疑人,这名涉嫌盗窃的男性嫌疑人非常为我们所熟悉,他就是巴勃罗·毕加索。

为什么会怀疑到一个大艺术家的头上呢?这事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当时,西班牙人毕加索对巴黎而言,是外来人口,而且他确实购买了卢浮宫丢失的几件小雕塑,这就引起了警方和卢浮宫官方的怀疑,于是他們干脆就把巴勃罗·毕加索给抓了。

毕加索也很冤,心想:我当时买东西也不知道它们是赃物呀,我觉得很好玩就买了,现在这幅画丢了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好在最后,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证据,他们也就把毕加索给放了,这也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笑话。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调查后,最终巴黎警方将目标锁定在了卢浮宫一名临时工作人员身上,他名叫文森佐·佩鲁贾,正是这起盗窃案的罪魁祸首。

这个文森佐·佩鲁贾负责为这幅画制造外框,他在制造外框期间,就把这幅画偷走了。据说他偷这幅画时,并没有直接把这幅画带走,而是藏在了卢浮宫里,之后再来卢浮宫工作的时候,才偷偷把这幅画带出去。这些具体的细节也在佩鲁贾被抓获之后,才水落石出。

直到8月22日星期二,以临摹画作为生的法国艺术家路易·贝何德来到卢浮宫,准备临摹《蒙娜丽莎》的时候,安保人员才发现这幅画不见了,墙壁上只剩下了四颗用来挂画的钉子。

佩鲁贾把《蒙娜丽莎》偷出卢浮宫之后,就将之藏在他在巴黎的公寓里,这一藏就藏了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巴黎都快疯了——怎么也找不着这幅画!这幅画竟然从卢浮宫消失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消失,从此它就出名了。

我们暂时把目光聚焦在这位窃贼身上。这位佩鲁贾为什么要偷《蒙娜丽莎》呢?根据佩鲁贾自己的叙述,我们得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佩鲁贾是意大利人,把《蒙娜丽莎》藏了两年之后,他把这幅画带到了他的家乡意大利。佩鲁贾主观地认为这幅画就应该是意大利的,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法国人才把这幅画从意大利抢到了法国。所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佩鲁贾认为一定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贡献,于是他就把这幅画偷回了自己的家乡。

但很可惜的是,佩鲁贾应该没学过艺术史,可能历史也学得不太好,因为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画的时候,意大利这个地区还不是我们当代所知的“意大利”这个国家。

他把《蒙娜丽莎》从法国带回了意大利之后,就拿着这幅画去了佛罗伦萨的一家画廊——他想让这幅画通过这家画廊进入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

这位被佩鲁贾找上门的画廊老板叫弗拉泰利,一看这幅画吓了一跳。心说好家伙,怎么有人把这幅画卖给我呀,这烫手的山芋谁敢接。于是弗拉泰利就请来了乌菲兹美术馆当时的馆长乔瓦尼·波吉,一起对这幅画做了鉴定。结果这幅画竟然是真的,波吉二话没说立刻通知了警方。没多久,警察就在酒店里逮捕了佩鲁贾。

1913年,《蒙娜丽莎》就被送回了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一送回卢浮宫就彻底火了,所有人都争相来卢浮宫看这幅有故事的画作。

《蒙娜丽莎》被他偷了之后,算是彻底火了,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很奇怪——为什么偏偏《蒙娜丽莎》火了呢?世界上丢过的艺术品很多,梵·高丢过那么多幅画作,其中甚至好多幅画我们都不知道长啥样,《蒙娜丽莎》只丢了这一次就火成这个样子,它的价值与价格到底是从哪儿体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蒙娜丽莎》的营销法

《蒙娜丽莎》被还回卢浮宫时,当时的报纸《至上报》的头版头条就写着“《蒙娜丽莎》回来了”,时间是1914年1月1日,这就证明《蒙娜丽莎》在这一天开始重新展出了。

从这时开始,《蒙娜丽莎》才算真正开启了它辉煌的一生。但是问题是失窃的画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蒙娜丽莎》火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产生的各种机缘巧合的事件了。

第一个机缘巧合在于偷它的人——佩鲁贾,一直被认为是爱国者。但这一说法非常有争议,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关于这一说法一直吵架。意大利人认为他是爱国的,坚持的逻辑是“虽然我们意大利最后要把这幅画还给法国,但佩鲁贾这个人就是爱国者”。

但法国人认为,“佩鲁贾破坏了我们的文物,我们要把他绳之以法才对,他是一个坏人,怎么能成为爱国者呢?”因此这种观点一出现、一吵架,大家就都知道了,每一个人都愿意向他人输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让《蒙娜丽萨》在这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传播性。

第二个则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本身。这幅画是人物主体绘画,可它画的是谁?这一问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之前并没有人重视它。当这幅画丢了的时候,又没有太多可见的图像材料,人们就更要万般猜测这幅画画的是谁了。

除此之外,这一失窃事件还牵扯到了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咖。以上这些因素导致这幅画的神秘色彩更为浓重,大家就更想知道这幅画到底画的是谁了。这再一次产生了传播效应。

第三个机缘巧合最有戏剧性。《蒙娜丽莎》丢失的时间是1911年,当时有一部风糜欧洲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它被改编成无数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它就是《福尔摩斯》。当时的《福尔摩斯》还在连载中,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更”。因此,《蒙娜丽莎》丢失后,一经新闻记者报道,所有人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了——破案。每个人都上街寻找线索,这就让《蒙娜丽莎》的传播变成了一场非常重大的现象级营销事件。

这些机缘巧合就导致这幅画作的命运轨迹与其他丢失的画作截然不同。《蒙娜丽莎》丢失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让这幅画想不火都不行。可是到这儿为止,《蒙娜丽莎》也只是具有知名度,它并不具有高价值,那真正的高价值又是怎么来的呢?

名声传到大洋彼岸

如果按“运气值”算,《蒙娜丽莎》这幅画绝对是所有画作里“运气爆棚”的一幅画。1963年1月16号,美国《华盛顿邮报》第二版上的一条广告语是这样写的:你的家庭和健康就像《蒙娜丽莎》一样无价,两者都需要免受冬季干燥的破坏。由此可见,这幅画的名声已经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但是它的名气真的那么大吗?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机缘巧合。

1963年1月8號,《蒙娜丽莎》在美国出现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要出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这幅画是如何去往美国的呢?这其实是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稳定,此时东西方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美苏冷战的局势呈胶着状态。在这个时候,刚上任四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跟当时的法国首脑戴高乐的会谈并不顺利。

于是,美国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希望说服法国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将一件重要的文物借到美国去展览,用文化外交的方式促进两国关系。而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是文化外交,其背后则隐含着美国希望法国能向苏联表态站队美方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法国其实也没什么可选的余地,于是这幅画就这样被借到了美国。

但是,这一过程并非如此顺利。法国人并没有直接答应美国人,他们的确不同意这幅国宝级的画作被借到美国展出。于是,他们制造出了一波舆论,而且还给《蒙娜丽莎》上了保险,这份保险的额度达1亿美元之高,而那个时代的1亿美元比现在的1亿美元值钱多了,这幅画的价值也在这时第一次体现出来。

这幅画到了美国之后,更是轰动了整个美国。造成轰动的原因有这幅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有前期那些疯狂故事的沉淀,也有美国人在国际政治上的暗中使劲——美国人想拿文化外交造势,以此来告诉当时的苏联:法国已经和美国站在一起啦。

自此,这幅画就真正变成了一幅被明码标价的画。到此时为止,《蒙娜丽莎》彻底进入了它最火的时期。这一火就一直火到了今天。所以,《蒙娜丽莎》的出名和它如此高的价值,并不是因为这幅画本身的艺术造诣有多高,而是因为它在创作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故事。关于《蒙娜丽莎》,还有很多比较小的故事,这些小故事如果放在其他画作身上,肯定会被无限放大,也会使其名声大噪,但是《蒙娜丽莎》的丢失和去往美国这两次经历都过于轰动,因此这些其他的小故事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蒙娜丽莎》,所有画中“待遇”最好的

《蒙娜丽莎》从失窃到去往美国展览,它的命运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就是说,单凭达·芬奇的艺术造诣和绘画功底并不足以让这幅画匹配它今天的知名度。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绘画史过程中经常忽略的一点——一幅绘画作品的价值往往并不是在它完成的那天就确定了,完成只是给了它一个价值起点。

与《蒙娜丽莎》这幅画相关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几次战争中《蒙娜丽莎》都曾被藏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为了保证卢浮宫的艺术品不受战争的侵害(至少不被德国人抢走),就把《蒙娜丽莎》等一众艺术品藏在法国南部。原因则很简单——南边离意大利近,意大利人保护文物的能力比法国人更强。

1956年,一个玻利维亚人向《蒙娜丽莎》扔出一块石头,他扔的力度很大,以至于对《蒙娜丽莎》某处的色彩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失。从此以后,《蒙娜丽莎》就被安装了防弹玻璃,任何攻击都不能让它再受到伤害。

1974年4月21号,《蒙娜丽莎》又被借出去了,这次它到了东京的日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一位日本女士用红色的颜料喷它。但这位女士并不是因为讨厌《蒙娜丽莎》才有这样疯狂的举动,她是为了抗议该博物馆没有给残疾人提供特殊通道。不过这幅画当时有完整的保护措施,所以并未“受伤”。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就必须要找《蒙娜丽莎》创作时留下的一些材料。但是假如我们真的找到了这幅画创作时的真实状态,或达·芬奇在创作时发生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发现那些事儿非常无聊,这只不过是一幅普通的肖像画而已,就像今天的我们去照相馆拍的一寸照片一样。因此,关于这幅画,真正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它被创作之后,而这些事儿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

(摘自中译出版社《艺术终结者》)

猜你喜欢
卢浮宫肖像画蒙娜丽莎
可爱的蒙娜丽莎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卢浮宫开通线上版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独特的肖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