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影响因素及其技巧研究

2024-05-10 08:08刘瑜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要】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对于实现文化跨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伴随着诸多挑战。典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层次的意涵,还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准确翻译这些典故对于传递原作的完整意境至关重要。本文从直接翻译、增译、意译加注以及借用翻译技巧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在实际翻译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8-008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25

一、引言

英语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文字转换,更关乎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与传递。典故翻译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典故往往承载着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寓意和象征,其意义的转译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和对原作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同时,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能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宗教、神话、历史、艺术等,这要求译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本论文旨在深入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的复杂性,探讨影响其翻译的关键因素,并研究相应的翻译技巧,以提高翻译准确性,实现对英语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准确表达。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类型

(一)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还丰富了文本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力,神话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中广泛存在,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神话体系,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这些神话中的人物、事件和象征通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主题和情感,为文学作品增添多层次的解读。例如,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的故事,常被用来象征人类对自由和探索的追求及其潜在的危险。神话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典故不仅是单纯的故事讲述,它们深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反映了作者的文化观念和世界观。通过引用这些典故,作者能够以隐晦而富有内涵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文化共鸣。神话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中也起到了桥接不同文化的作用。通过这些典故,作品能够跨越文化和时空的界限,与更广泛的读者产生共鸣。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频繁引用了希腊和罗马神话,使之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二)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中不仅富有象征意义,还承载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批判,是理解文学作品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寓言故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常用于隐喻性地表达复杂的主题和深层次的社会、道德问题,这类典故通常包含了鲜明的象征意义,通过简短而具有寓意的故事来隐喻现实社会或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就是通过寓言故事形式来批判极权主义。寓言故事典故的翻译面临着将源语文化中特有的象征和隐喻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挑战。这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精通双方的语言,还需要对两种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寓言故事典故的翻译还涉及对原作风格和语气的忠实再现,寓言故事通常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夸张或象征性描述,这些都是文学作品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时需要维持这些特点,以保持作品的原貌和情感表达。

(三)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广泛,不仅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历史维度,也为理解文本的深层次意义提供了关键线索。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引用了苏格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人物,这类历史故事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必须对相关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文学加工的虚构性,以及作者对这些事件的个人理解和艺术再现。历史故事典故的翻译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和历史观念差异的挑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这类典故时,译者需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历史知识背景和文化感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1]。

三、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影响因素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典故翻译中最为显著且常见的挑战之一,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差异,更关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历史传统的理解,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其文本中充满了深植于英国历史和文化的典故。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对丹麦历史的引用和英国当时的政治环境的隐喻,对非英语背景的读者而言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这些典故的翻译需要译者不仅准确理解原文,而且需要对英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其深层次的意义。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对特定象征和隐喻的理解上,英语文学中的典故往往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这些在源语言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例如,某些文学作品中对于色彩的使用,如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常常象征爱情和激情,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象征危险或禁忌。译者在翻译这类典故时,需要对这些文化特定的象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解释[2]。

(二)文章内容语境

文章内容的语境是影响典故翻译的关键因素之一,涉及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应用环境,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文本的叙事结构等。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这部作品中充斥着对古希腊神话的典故,特别是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引用,乔伊斯通过这些典故以现代都柏林为背景重新诠释了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典故翻译不仅需要考虑其原始的神话含义,还需要理解乔伊斯如何将这些典故融入他独特的现代主义文本语境中。翻译者需要对原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深刻理解,才能准确传达典故在特定文学语境中的含义,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受到内容语境的影响。例如,典故可能以直接引用、隐喻、象征或比喻等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要求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对古典文学的引用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教育背景和心理状态,还反映了作者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和教育制度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必须理解典故在作品整体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以确保翻译作品保留了原文的复杂性和深度[3]。

(三)英汉典故差异

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到汉语的过程中,英汉之间的文化和典故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种差异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深入到文化层面,影响着典故的翻译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达。以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为例,其文本中充满了深植于英国历史和文化的典故,例如,在《理查德三世》中,莎士比亚引用了英国历史上的许多典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和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当这些典故被翻译成汉语时,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典故的原始含义和文化内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或被误解。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类典故时,不仅需要对英国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考虑如何使这些典故在汉语语境中同样生动和有意义[4]。

四、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

(一)直接翻译技巧

直接翻译技巧即将源文中的典故直接翻译为目标语言,是在特定情况下处理典故翻译的一种方法,其关键在于保持原文典故的字面意义和形式,同时尽可能传达其原有的文化和语境意义。以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该剧中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中包含了对生存意义的深刻探讨。在翻译这一句子时,采用直接翻译技巧可以保留其原始的节奏和韵律特征,同时传达其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深层次意义。例如,将其直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能够在保持原文简洁力度的同时,传递出文本的核心思想。此外,直接翻译技巧在处理具有普遍文化共鸣的典故时尤为有效。例如,经典的神话故事、历史事件或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由于其在多种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共鸣,直接翻译可以保持其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连贯性和识别度。这种翻译方式有助于保持原作的文化色彩和深度,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氛围和风格。直接翻译技巧也有其局限性,要求目标语言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典故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目标语言文化中不为人所熟知,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信息的丢失或误解。因此,译者在使用直接翻译技巧时,需要综合考虑典故的普遍性和目标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5]。

(二)增译技巧

增译技巧,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更好地传达典故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这种技巧适用于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可能不被广泛理解或认识的典故,以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为例,其中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村生活的描写和相关典故,在直接翻译到其他语言时可能难以被非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增译技巧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翻译者可以在保留原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注释或解释性的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典故所反映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例如,对于书中提到的特定农业活动或节日习俗,增加一些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情境的文化意义。此外,增译技巧在处理那些含有深层文化象征意义的典故时尤为有效。例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宗教和神话典故,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而言可能较为陌生。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通过增加对这些典故背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解释,使之在翻译文中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然而,使用增译技巧也需要谨慎,过度的增译可能会导致原文的风格和节奏被改变,甚至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因此,翻译者在运用增译技巧时,需要平衡原文的忠实度和对目标语言读者的易懂度,确保翻译既忠实原作,又能够被新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和欣赏[6]。

(三)意译加注翻译技巧

意译加注翻译是在保留原文寓意的基础上,通过注释增强原文的理解,这种技巧结合了意译的灵活性和注释的补充性,旨在更准确地传达典故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尤其适用于那些含有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典故。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为例,诗中多次出现的“Nevermore”这一词汇,不仅是文本中重要的象征性典故,也是对主题和情绪的强化。在翻译时,采用意译加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这一典故的深层意义。例如,将“Nevermore”译为“再无此时”,并在译文旁加注解释,指出这一重复出现的短语不仅是对诗人失去爱人的悲痛的强调,也象征着绝望和无法逃避的命运。同样,在翻译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意译加注的技巧也极为重要。通过意译传达原句的哲学思考,同时加注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和哲学深度。通过这种意译加注的方法,不仅能够传达典故的表面意义,还能够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内涵。这对于那些含有深刻文化隐喻和历史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品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7]。

(四)借用翻译技巧

借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典故时,参照或借用中国文化中相似典故的意思,以实现更生动、形象的翻译,增强文化共鸣和理解。以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为例,这首诗中的夜莺典故富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自然之美、永恒与人类痛苦的逃避。在将此诗翻译成中文时,可以借用中国文化中的类似象征,如“杜鹃啼血”或“黄鹂鸣翠柳”,这些也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描写自然、表达情感的典故。通过这种借用,不仅可以传达出诗中夜莺的象征意义,还能使中文读者更容易產生共鸣,理解诗中深层的情感和主题。使用借用翻译技巧时,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借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两种语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敏感度,以便在保持原文意境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目标文化背景的翻译[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典故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递,翻译工作应不仅仅关注文字的表面意义,更要深入挖掘典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处理典故翻译时,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广泛的文学知识,这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采取灵活和创造性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够获得同样深刻的阅读体验。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以丰富和发展典故翻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欣赏,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翅.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探索[J].海外英语,2022(19):210-212.

[2]何佳.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分析[J].青春岁月,2021(19):10-11.

[3]王国英.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分析[J].侨园,2021(07):63+65.

[4]杨斌.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框架构建[J].今古文创,2021(20):108-109.

[5]刘禹杉.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研究[J].校园英语,2021(07):251-252.

[6]刘芳.试论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190-191.

[7]杜芳.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4):186-188.

[8]赵欢.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英语广场,2020(21):39-41.

作者简介:

刘瑜(1995.5-),女,汉族,河北南宫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