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4-05-10 09:14徐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核心素养

徐强

摘 要:语文作为传承文化、培养情感、提升思维的关键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各个方面。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旨在更好地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更能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38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有明确阐述:“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积累、锻炼出来的,更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主题单元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能够形成更加连贯系统的知识网络,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涉及学生的知识积累,更重视其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教育理念,助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语文核心素养及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1.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整体目标。文化自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在心灵深处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基本技能,包括正确、流畅、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通过语言有效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的思考、推理、判断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批判和赏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审美创造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深入体验和感悟,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2.语文大单元教学

语文大单元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掘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不仅要教授文本内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作者意图、文学技巧等,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大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特点。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设计一系列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综合性任务,如项目研究、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更加系统连贯。这种整合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章节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个跨文本、跨领域的综合学习体系。以学习情境为纲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另一重要特征。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二、实施大单元教学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1.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还要鼓励学生进行问答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够学习到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助手。通过适当放权,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这种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语言审美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够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这种表达,学生不仅能夠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还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3.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整合多篇课文内容,能够打破单一的课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单篇文章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横向对比不同课文,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这种比较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从表面的文字理解走向深层的思维分析,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不同课文中的关键要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视角。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不仅要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还要学会将不同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

大单元教学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大单元教学也注重介绍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还能学会如何尊重文化差异。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1.确定大单元中心主题

教师应全面审视教材内容,包括课内阅读、写作指导、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各个部分,识别出这些不同板块中的共同点和关键概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解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核心要义。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提炼出能够代表整个教学单元的中心主题。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如何将这些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确定主题时还应考虑其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确保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确定大单元主题后,教师应进一步规划教学内容,确保其与所选主题紧密相连。这一步骤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富有创意,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猫》《动物笑谈》和《狼》等课文,这些文本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各种情形,涉及人类对动物的欣赏、关注以及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如何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核心素养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动物和谐相处,探讨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态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就“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和共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策略,教师不仅能有效确定大单元的主题,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教师应致力于创设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的环境中学习,还可以帮助他们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教师需要在创设的情境中整合单元内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形成连贯性。这样的整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识,并加强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此外,教师应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个季节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合课文内容,重视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想象中重现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活动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鼓励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中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安排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创作关于四季美景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3.完善课堂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被赋予具体的任务,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或创作活动,这些任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新知识,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需要考虑如何将任务与大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任务,还要确保这些任务能够全面涵盖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态度的形成。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适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目标,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掌控课堂节奏,确保教学活动指向性明确,富有挑战性。通过精心设计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情感和事件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阿長将“山海经”称为“三哼经”的细节如何反映她的性格和对“我”的关心。这种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细节背后的深层意义,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接着,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进一步思考。在《台阶》中,学生可以讨论父亲洗脚、踩黄泥等细节如何体现父亲的勤劳与能干,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理解细节描写。在《卖油翁》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卖油翁,模拟其观看射箭的场景,并尝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卖油翁的态度和心理。这种活动不仅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之中,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还能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有效整合单元内容,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4.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大单元教学则更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评价应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转向多维度的能力培养。首先,多元评价要求教师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态度等。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包括他们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这样全面的评价,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其次,多元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互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和提升。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更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此外,多元评价还应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有效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对于朱自清的《背影》,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还应考虑他们对父子关系的感悟和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反思、口头表达或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白杨礼赞》,教师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创作、写景作文等形式,评价学生在美学欣赏和创意表达方面的能力。在学习《昆明的雨》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在思维、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有效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当代教育的趋势,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晓燕《试论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0期。

[2] 冯丽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27期。

[3] 陶红霞《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作文》2023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教师应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