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创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对策

2024-05-10 11:26马亚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小学生

摘 要:在劳动教育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当下,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成为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现实考题。农村小学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对提升乡村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强调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借助信息化创造的便利条件,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诉求。本文从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视角,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提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策略,以新颖的理念和丰富的活动类型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 劳动教育 乡土资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5.061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四个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份开学之后,中小学要将劳动课增加到课表中。过去,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当下,子女数量减少,家庭为子女创造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子女几乎不参与任何家务劳动,原本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帮忙做了。劳动的匮乏、劳动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渠道,也减少了“劳心”的机会,忽略和轻慢劳动教育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教育缺位乃至错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在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给予了应有的支持与引导,旨在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需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速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积淀。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多种多样,依托类型多样、内涵深刻的乡土资源是其中的一种。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可依赖的乡土资源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乡土资源,如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利用,便会为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创造广阔的空间。

1.便利的自然资源

农村具有广袤的土地,树林、花草、河流湖泊等资源分布广泛,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这些资源和条件为农村学生学习劳动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搭建了便利的平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极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书本知识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在课堂之外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充满乡土气息的真实情境中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生活中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共同建设美好、文明、和谐的社会。

2.宝贵的“非遗”资源

农村地区的“非遗”资源是当地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今天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素材。学习“非遗”资源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小学生掌握“非遗”的制作技巧,为农村地区培养“非遗”项目继承人奠定基础。在西北地区,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项目有对联、灯谜、剪纸、窗花等。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跟这些项目有关的作业,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非遗”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节假日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技术,了解如何通过各种“剪”的动作制作出活灵活现的兔子、小鸟、花朵等剪纸作品,在学中做、做中悟,在劳动中体会“匠心”,同时还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3.丰富的农业资源

农村的学生对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极其熟悉,了解粮食的生长规律和农民的辛苦,尽管如此,教师依然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树立“以农为师”的观念。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小学生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会慢慢忘记父辈节约粮食、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为了纠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学生在田间地头开班会,为学生普及粮食种植、生长、收获的过程,让學生真正读懂“粒粒皆辛苦”背后的原因。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耐受力,带领他们下地劳动,学习除草、杀虫、松土、种植、收获以及无土栽培技术等等,让小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劳动技能。

二、借助乡村资源创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当今时代,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多可依赖的资源,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新的路径与策略。具体来说,农村小学可以从宣传动员、活动内容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评价体系这几大方面进行着手,为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创造有利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1.坚持“五育”并举,以融合思维开展劳动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如同人的身体部位,德育是心脏、智育是大脑、体育是四肢、美育是眼睛、劳动教育是双手。在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牢固树立“五育并举”的思想观念,打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边界,在五者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中,教师要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审美情趣培养中宣传劳动思想,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组织他们参与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创新创造,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农村学校较为偏远,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面对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围绕“五育”并举,坚定“五育融合”思维不动摇,深化大局意识,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2.积极宣传动员,激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在农村地区,家长和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要求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造成大部分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对此,农村小学首先应做好宣传动员,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络视频等,向小学生传递劳动知识,并在恰当的时机向家长传播此类信息,纠正家庭及社会的认知偏差,促使人们改变思想观念,倡导小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劳动实践,与劳动人民产生强烈的共情,为他们今后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营造浓厚的氛围。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劳动的成果,是对劳动精神的展示,利用其对小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能够起到很好的动员作用。有的农村小学周围有水产养殖基地、水果种植基地、粮食产区等,这些特定的环境营造出了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教师在激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时,可以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进来,拉近小学生和劳动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深刻感受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劳动场景,以及劳动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典型宣传方面,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介绍当地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并邀请他们走进校园分享种养技巧,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小学生走出去,来到劳动群众身边,参与、感受老百姓劳动的过程,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

3.做好主题策划,激发小学生对劳动的兴趣

《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中写道:“劳动能使孩子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劳动是智力发展的丰富源泉。”新《课标》和学者专家们都在呼吁重视劳动教育。要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农村小学在立足本地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应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小学生劳动实践教学的形式,使小学生对劳动保持较高的兴趣。在策划环节,教师应综合考虑乡土资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等,设计不同的劳动教育主题。例如,当下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孤寡老人较多,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中感受尊老爱幼的重要意义;在五一劳动节前后,农村小学可以和城镇小学联合开展活动,策划“小小志愿者献爱心”主题活动,两方的学生结成对子,到本地的一些旅游景区协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和家国情怀;学校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让教师指导小学生以“共育一棵树”“同心筑未来”为主题组织开展集体劳动,共同培育一粒种子,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效果

为了做好长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准备,农村小学有必要开辟出专门用于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当下,不少小学创建了实践基地,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了特定区域,学生可以种植蔬菜、植物等,定期浇水、施肥、除草,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命周期规律。为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创建“植物角”,利用家中废弃的塑料饮料瓶、包装盒等,制作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植物盆,并做好养护记录,当发现植物出现了枯死等迹象时,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通过请教教师、上网查资料等方式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力气大小不一,他们单独能够进行的劳动种类有限,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一项活动,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对此,小学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班级或同一年级的小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小组内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情况安排不同的劳动类型,如让高年级、力气大的学生干一些重体力的活,让身体弱、细心的学生做一些检查、盘点物品的工作,让口齿伶俐、善于交际的学生参与农产品的销售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身的优势。

5.因地制宜,创新劳动实践活动的内容

陈鹤琴先生提倡“活教育”,认为大自然、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色自然景观和农业资源为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了“活教材”。在创新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载体的过程中,农村小学应进一步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在前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寻找新的突破,带领小学生取得新的学习成果。由于不同地域的乡土资源差异较大,教师在策划活动主题和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可因循守旧,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固化学生的思维。具体来说,江南水乡的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水产养殖场,了解鱼、虾、蟹的养殖方法,并参与到养殖的过程中去,如:小学生可以定期到养殖户家中提供帮助、参与劳动,深入实际感受这个行业的特点;西北地区风沙严重,每年春季气候干燥,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干扰,学校可以开展培训,让小学生了解防沙治沙的方式与经验,然后动员他们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一分力量。总之,农村小学可以根据本地的特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

6.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劳动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研判“劳”的方法、合理评价“劳”的效度、精心凝聚“劳”的合力,是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施计划,需要从制度设计上明确思路、想好对策,既要制定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也要在反馈评价环节进一步加强针对性,让学习效果看得见,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明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不损害学生劳动兴趣的情况下,鼓励小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干劲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去,将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相结合。

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评价体系中,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考核式评价和激励式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导向的正确性。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实施“劳动积分制”,在家里,让家长监督学生干家务,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他们的“劳动存折”上积1分。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一次他人积3分,如果个人行为受到了社会的肯定,收到了表扬信积5—10分;学校应为学生建立劳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学生在学校值日、大扫除等劳动表现,并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记录学生们的劳动过程,制作劳动纪念册,供学生传阅、浏览。在对不良习惯的评价方面,学校应倾听家长和其他人对学生的态度、看法,综合多方意见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片面的评价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和劳动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小学依赖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重大,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促使小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珍惜生活、尊重父母、奋斗拼搏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忆苦思甜的氛围中懂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他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心怀感恩,不畏艰苦,立志成才。

参考文献:

[1] 吴建锋《乡土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视界》2020年第7期。

[2] 顾文颖《农村小学依托乡土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甘肃教育》2022年第1期。

[3] 姬大卫《指向品格提升的农村小学新劳动教育实践探究》,《教师博览》2023年第15期。

[4] 姚辰《“百草园”:儿童快乐成长的新天地——农村小学“沉浸”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知识文库》2023年第10期。

(马亚亚,1989年生,女,汉族,甘肃静宁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本文系2023年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聚焦乡土资源创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路径研究》的成果,课题号:PL〔2023〕GH8832)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小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乡土中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