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优良家风培育路径探索

2024-05-10 23:00马旭瑶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马旭瑶

摘 要:新时代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探索农村优良家风的培育路径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当前,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优良家风文化载体受到影响、传承缺乏创新性,农村家长优良家风培育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科学指导。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一是社会层面应注重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多方合作对农民的协同培育;二是政府層面要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制定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乡规民约,为引导家风培育主体回归提供助力;三是学校层面要扩大家风培育阵地,积极开展传统优良家风培育的实践活动,为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提供条件。

关键词:乡村振兴;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农村优良家风培育的价值意蕴

良好的家风能够将正确的认知和观念传递给社会中的每个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良好的家风教育作为一种潜在无言的教化手段,能够借助家教礼法、家庭教育、家训家风等载体将处事之道、治家之道等文化传授给家庭成员。此外,良好家风还具有辐射作用,以家庭为单位的良好家风培育可以对左邻右舍乃至整个村容市貌形成辐射效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培育不仅关系一个家族的兴盛,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长久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家庭作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是连接农民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农村优良家风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内容上存在交融之处。优良家风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目的都在于教育社会个人要崇德向善,最终促使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例如,传统优良家风中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等充分映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价值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培育的重要资源,能有效促进农民道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农村优良家风的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弘扬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优良家风培育可以促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家风教育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因此,优良家风培育对于农村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家风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最终为营造农村社会的良好新风尚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实现农村“精神脱贫”

家风包含了一个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共识,它体现了家族的道德准则和文化传承。例如,家国情怀、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等,对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进而实现农村的“精神脱贫”具有重要价值。如何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始终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问题。在方式上,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灵活的内在优势,可以不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就实现自然而然的相互影响。在内容上,优良家风包含的优秀道德思想,在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优良家风的培育不仅可以在思想上端正和感染农民的价值取向,也可以为农民在物质上摆脱贫困奠定思想基础。

二、现阶段农村优良家风培育面临的问题

良好家风有益于党风、政风、社风。当前,我们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农村优良家风培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涌现出大批优良家风的模范人物,广大农民对良好家风培育和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由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外来文化冲击等原因,也存在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优良家风文化载体受到影响、传承缺乏创新性,农村家长优良家风培育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需要及时认真地解决。

(一)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

“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强调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由于城乡差异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发展,这些青壮年是构成农村家庭的核心,更是进行优良家风培育的主体力量,他们的缺席是目前农村优良家风培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农民工总量29 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90万人,增长0.1%;本地农民工12 372万人,增长2.4%。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加速,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由于家风建设主体在外务工,很多孩子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根据某地方法院近几年办理的案件情况显示,农村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在所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中的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分别为67%和46%,2019年分别为71%和65%,2020年分别为79%和84%。其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与孩子共同成长,没有较好地起到应有的监护作用。

(二)农村优良家风文化载体受到影响,传承缺乏创新性

中国许多农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沧桑巨变,积累了许多建筑、工艺、书籍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载体。一方面,目前由于农村缺少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大量传统建筑、工艺等遭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而一些新修建的农村建筑并没有很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不少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使优良传统家风没有合适的文化载体,精髓难以入脑入心,传承受到影响。同时,随着新时代家庭结构、家庭建设理念的变迁,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很难实现创新性发展。虽然近些年农村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村家庭的家风培育意识依旧比较落后,对家庭教育相关的投入比较低,无法满足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

(三)农村家长优良家风培育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科学指导

良好的家风培育不仅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还需要科学、稳定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指导。因此,家庭、学校、村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十分必要。我国古代许多大家族都有成体系的家训家规,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这些家训家规可以强有力地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必要时还会有惩戒措施。如今,虽然一些农村仍有家训家规的存在,但多数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农村家风培育的形式和载体创新不够,没有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而赋予其新的含义。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优良家风培育应该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创新融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同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农村家庭的家长对家风文化培育意识较为淡薄,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学校,忽视了家庭的引导作用。

三、农村优良家风培育路径

(一)社会层面

第一,正确发挥新媒体对营造良好家风的舆论引导作用,助力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例如,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多平台进行传播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当前,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多平台传播优势,使农民更好地关注和了解新时代家风的精神实质,促进他们对崇德向善、修身养性,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忠孝廉悌、爱国敬业等中华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第二,运用好传统节日对营造良好家风培育的文化沁润作用。中国传统节日例如春节、中秋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内涵,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活动,更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传播方式发挥着文化传承作用。将农村优良家风培育融入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可以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领略家风文化的魅力。例如,中秋节时通过赏月、吃月饼来表达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期望,在潜移默化中对家庭成员进行优良家风培育。第三,重视家风培育的社会教育,联合农村社区普及家风教育的知识。在农村进行家风培育时,要考虑所面对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让农村有文化底蕴的长辈带领小辈,学习领会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二)政府层面

第一,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完善农村医疗、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设施,引导农村青年返回家乡,解决农村优良家风培育主体流失的问题,不仅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助力,也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第二,制定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新乡规民约。新时期的家庭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等原因日趋简单,这就使得家长的行事作风十分重要。基层部门可以利用乡规民约对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将不良家风对孩子的危害降至最低,最终收到净化不良农村风气的效果。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家风培育的相关机制和制度,对家风文化予以保护。例如,由相关部门牵头开展农村家庭的家风评比活动。山西省把移风易俗融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在太原、临汾、大同等多地组织“最美家庭故事会”“最美家庭·最美家风宣讲”“家庭·家教·家风”等主题的评比活动,不仅促使农民在活动过程中审视自家的不足,还将获得优秀家风培育奖励的家庭树为榜样,供其他家庭学习。

(三)学校层面

第一,学校应当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充分挖掘优秀家风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教师可利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家训文化以班规、校规等形式融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探索优良家风的积极性,与校园风气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发挥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协作作用,增强教育的连贯性。例如在传统节假日开展“家长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学校与孩子一起进行家风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而且可以赋予家风培育新的内涵。第三,学校还可以不断扩大学习阵地,积极开展传统优良家风培育的实践活动,例如举办优良家风故事演讲比赛、开展以家风培育为主题的优秀黑板报评比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其对优秀家风的认可,培育其主动践行的能动性。学校要利用一切资源,以优秀家风文化浸润熏陶学生,使他们不出村就能感受到丰富的家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6(8):98-104.

[2]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2):10-13.

[3]王琪.家风传承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92.

[4]王煜.以优良家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势、困境及实践路径[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4):112-118.

[5]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6]黄快生.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制度困境与政策选择[J].社会科学家,2021(4):126-132.

[7]王璐.打造家风民风共建的最大“同心圆”[J].人民论坛,2020(14):138-139.

[8]沈费伟.传承家风家训:乡村伦理重建的一个理论解释[J].学习论坛,2019(9):71-77.

[9]崔晓君.家风家训对新时代农村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J].乡村论丛,2023(4):51-55.

[10]米莉,頓德华.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J].人民论坛,2020(4):140-141.

[11]钟涵冕,郑兴明.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良好家风培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79-83.

[12]李宗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良好家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21,36(5):58-62.

[责任编辑:朱松琳]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