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人物语言 分析人物形象

2024-05-10 07:01张德平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侍萍窦娥周朴园

张德平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戏剧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文学体裁之一,也是需要关注和掌握的。

目前,高中语文无论是高考卷还是模拟题,似乎都忽略了戏剧阅读考查。但事实上,2008年山东省的官方高考样卷就考查了戏剧《玩偶之家》的选段;同样,在广东省采用粤教版教材并独立命制高考题时,也出过一份官方样卷考查戏剧《雷雨》,而且是连续节选了多个长片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就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说,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须设置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小说、散文是目前高考文学类文本最常考的两类体裁,而最常见的考查题型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就戏剧来说,细品人物语言,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主题解读

剧本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唯一的物质材料就是语言。剧本语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布景的说明,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幕起、幕落等说明。二是人物语言,戏剧称之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的语言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品味戏剧语言时,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一个都不能少”。

二、素养渗透

品味戏剧语言,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契合“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一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品味戏剧语言,进而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形象,了解戏剧语言在戏剧中的作用,掌握鉴赏戏剧的方法和途径。

三、技法提煉

学生品味戏剧语言,提升戏剧鉴赏水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此时无声胜有声——分析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舞台的布景、环境等,以此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如《窦娥冤》第三折的舞台说明写了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锣鼓声缓慢沉闷,舞台氛围阴森紧张,营造了紧张急促的气氛,凸显了人物的悲剧命运。《雷雨(节选)》中“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一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烘托了人物烦躁、 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2.闻其声而知其人——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个性化指人物受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老舍说过:“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分析时,抓住特定情境下的特定人物的与众不同、“话到人到”的特殊语言,就能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雷雨》中,当周朴园认出侍萍时,先是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然后又转了语气,“你可以冷静点”。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了周朴园凶狠、虚伪的个性。又如《窦娥冤》,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孤苦无依冤屈而死,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戏剧语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通过品读剧本中称谓语的变化也可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如《雷雨》中,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由“老爷”变为“朴园”再到“你”,可以看出她从低眉顺耳到怒起反抗的过程。最初来到周公馆时,她是以四凤母亲的身份来找四凤的,穿着打扮都很质朴,因此周朴园将她误认为是公馆的下人;她也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一直称呼周朴园为“老爷”。当她发觉周朴园对曾经的侍萍很怀念时,在相认的那一刻,深情地喊他“朴园”。而当周朴园质问她来周公馆的原因时,她不再留恋于过去,称呼周朴园为“你”,并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可以看出侍萍对过去遭遇的控诉。随后,她撕毁了周朴园作为补偿的五千块钱的支票,这时她的反抗达到了顶点,随着她与周朴园的冲突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称呼也不断变化。

3.言为心声细思量——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这种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痛苦的心理等。也就是说,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也包括内部动作,即内心活动。我们常常说“言为心声”,即语言是人的内在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从这个角度说,人物语言的动作性主要指向人物的内心情感。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从人物的内心发出,能够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选文中有一大段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即“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这一段独白对认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他能够看清社会的黑暗,指出这个社会到处都存在着“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不惧死亡,认为如果死亡能够让人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得避免的打击消失,那么死亡也是“求之不得的结局”。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死亡,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国度,这让他痛苦万分。对死亡的恐惧自始至终困扰着他。一般人认为,哈姆莱特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身上既有勇敢、反抗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的一面。这也使得他在实施报复计划时总是犹豫不决,并最终走向了死亡。“生存还是毁灭” 的选择不仅是哈姆莱特面临的困境,也是全人类的困惑。

4.于无声处听惊雷——品味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通过大段的环境描写以及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戏剧最重要的就是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对话与旁白,它除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语言富于动作性之外,往往还有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是指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任何语言都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生成的,因此我们分析时不能脱离说话人说话时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包括他自己前后说的话、同他对话的人说的话以及相关的一些舞台说明。只有把人物的语言放在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说话人说话的真实意图。 当然,分析人物语言的作用,也同样需要结合语境来看人物语言对人物自身性格、其他人物以及情节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雷雨》中,鲁侍萍说:“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结合语境,我们分析发现,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而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讽刺。

四、回扣教材

(1)戏剧有丰富的潜台词,才能耐人寻味。揣摩下列语句,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表现了侍萍怎样复杂的感情?)

明确: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明了她思想的转变。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巧妙地表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2)为窦娥撰写定场诗。作为第一主人公,窦娥在剧本中却没有定场诗,请阅读课文选段,根据你对窦娥性格的理解,为窦娥创作一首定场诗(在格律方面不做要求),并陈述你这样创作的理由。

示例:我本愿做秦氏女,奈何蹉跎命运苦。世上丈夫最心狠,谁道天地最公正?

理由:本首诗的创作是建立在我对窦娥性格分析的基础上的。这首诗第一句,窦娥以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自比,意在剖白自己对亡夫的忠贞,对婆婆的孝顺。第二句以“奈何”转折,意指窦娥虽有秦罗敷的性格,但二者命运却大相径庭。第三句包含了对父亲舍自己而去、丈夫先自己而去的悲惨遭遇的控诉。第四句则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天,认为非自己不够善良,而是老天爷不公平,暗合后文窦娥所展现出来的抗争精神。

五、学以致用

(1)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潜台词,字数不超过15个字。

1.一名高傲的富翁遇见著名作家萧伯纳,看着他的帽子说:“你脑袋上面的玩意儿能叫做帽子吗?”萧伯纳反唇相讥:“                                                                 ”。

示例: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儿能叫脑袋吗?(富翁的言外之意是嘲笑萧伯纳的帽子很破旧,“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儿能叫脑袋吗?”则是嘲笑富翁没有头脑)

2.普京曾向俄罗斯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

请写出普京所说话语的潜台词。

示例:做公务员就要清廉。(或:想发财就不要做公务员)

(2)阅读《雷雨》全剧,请以“我眼中的周朴园”为题完成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文题分析:周朴园是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情感的、专制的、残忍的封建大家长与资本家?很多人一提起他,用到的几乎都是贬义词,因为他处于全剧的“权力中心”,由于他的“反面形象”,进而认为这部剧的主旨就是批判封建制度。李广田在读过《雷雨》之后,认为里面的人物“简直没有方法来判决他们的是非,当然这里并不是没有是非的存在,不过我们是被另一种东西给破除了是非观念,于是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是无罪的,都赢得我们的同情”。

周朴园是十分复杂的,考生可以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如何?注意周朴园的身份,充分挖掘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想一想,如果在戏剧舞台上,他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是长衫还是西装?你觉得他的眼神里应该流露出什么样的神情?

据了解,1936年曹禺曾亲自扮演周朴园。剧照中的周朴园有着一双明亮而又灼灼逼人的大眼睛,一副精明刚毅又十分内向的表情,薄而轻的眼镜,浓而黑的胡须,脸上同时写着软弱和坚强……孔庆东说:“大概曹禺自己最能体会这个爱不得、恨不得的周朴园了。”三十年前(1893年)他和侍萍同居并生下两个孩子,他对家庭进行过反抗,但最终没能抵过封建大家庭的戕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可悲的角色。

学生作文

我眼中的周朴园

⊙ 湖北省襄阳四中   张欣妍

周朴园其人,在《雷雨》中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重读《雷雨》,对人物进行再阐释,我们对周朴园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在生意中,他故意害死了兩千两百个小工来谋取利益;在生活中,又想要全盘操控自己的家人向自己所认为的光明又正确的道路前进。这样的周朴园毫无疑问是那些冷血的资本家、专制的封建大家长中的一员,可他真的仅仅是这样吗?他真的生来就是这种不被读者认同的人吗?显然不是。他留着三十年前侍萍喜欢的家具,家中一直摆放着她的照片。不仅记得她的生日,还记得她生萍儿时害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并一直保留着。他大约也曾是个生动的、有鲜明爱恨的人,想过反抗,和侍萍产生感情并有了两个孩子,可惜事与愿违,他最终还是被家人所束缚,反抗无效,娶了门当户对的太太。他也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使周冲害怕他,周萍过度压抑自己,以至于对自己的后妈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禁忌的感情。

归其缘由,无非是封建专制思想对他的浸染和同化。从周朴园的父母自作主张为他找了个合适的太太一事就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份不够好的侍萍断然是配不上他的。这种独断专行、不顾孩子意愿的大家长行为在他做父亲时又重演,于是悲剧也无法避免。

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意上各种事务经年累月的浸染,他总是多疑的,不愿把事情往好处想,在认出侍萍后的第一反应就觉得她是刻意找来讨债的,想要用钱补偿以促使她尽快离开。而当小儿子周冲不敢与他聊天以致一人独处时,他终于显露出自己的孤单寂寞。

在我看来,周朴园是可怜的。在他还未成为如今这个冷漠而残忍的人时,在他还是个少年时,曾深陷于周家这摊淤泥之中无法抽身。他大概想过挣扎,并在这时遇见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梅妈家的女儿侍萍。她虽然身份不如自己,但却是美好的,是他在周家这摊淤泥中找到的星星。他终于想要对自己的家庭做出反抗,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最终失去了她。或许就是在这次挫折之后,他失去了反抗的斗志,融入了淤泥,成为现在的、冷酷无情的周朴园。当然,他也是一个放不下周家荣华富贵的自私的人。

虽然周朴园抛弃侍萍,另娶他人是被家中所逼,但他完全可以为侍萍求情,让她至少能安定下来。可从侍萍在生下他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时候,就在大雪天被驱逐,只为了不败坏周家的名声可以看出,周朴园还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这大抵和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出他对名声的过分看重,正如周繁漪说,这家里的人包括周朴园,都偷偷做出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却嫁祸在别人身上,为了既获得利益又收获虚伪的“体面”。他不是完全无情的,准确来说他是一个虽可怜却也该受到报应的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周朴园,一个可怜却又可恨的人。

猜你喜欢
侍萍窦娥周朴园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冤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