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内在本质与时代意涵

2024-05-10 11:03陈方涛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摘要】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的理论基石。在深刻论述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等重要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论证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的辩证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始终,彰显了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美学风范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本质|时代意涵

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内在本质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字构成的。“文”是指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化”是指人受教而变化,本义作“教行”解。凡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此道业而变易其气质,而远过迁善,在各方面起若干变化,此变改谓之“化”。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也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所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艺本质,即以语言文字和各种艺术门类等文艺形式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目的。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人们的素质。

(一)人民是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而“以人民为中心”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始终,“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批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这一鞭辟入里的叙事阐释,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文艺创作的立场,同时也揭示了最为关键的“为人民服务”主旨。这既是人民观于文艺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其最终目标同归于“为人民”,这也是新时代文艺领域工作者进行作品创作时必须要遵循的创作导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石,只有坚定不移的秉持人民立场,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产品才能经得起社会以及时代的检验,才能真正满足人民需求并得到人民认可。

(二)人民是文艺表现的实践指南

从历史经验来看,流传千百年的文艺作品往往都是贴近人民且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这也意味着,文艺创作只有源于人民,从人民生活中积极取材,与人民紧密联系,才能创作出赢得人民认可的优秀文艺作品。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石,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也要深深扎根人民、贴近生活,关注人民真实的生活需求。要知道,如今新时代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出多样化、错层次的鲜明特点,从期待物质上的丰富变为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人民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活跃的精神生活需求所占比例十分可观,具体表现为心有所依、心有所向、心有所好,这些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恰恰成为文艺表现的实践指南。总的来说,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供养者和生产者,情感表达、价值体现和情感共鸣则是文艺表现中的三位一体,只有走入生活、借助人民,文艺创作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具有最为鲜活的材料,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

(三)人民是文艺服务的最终归宿

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人民贯穿于中国文艺发展的始终。不仅人民需要文艺,而且文艺也需要人民,双方互相影响,彼此赋能。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文艺创作源于人民,也是为了人民,最终还要属于人民。正所谓“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2],一方面,文艺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应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文艺工作的检验也应由人民来完成。文艺工作者通过汲取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作为文艺创作的发展内生动力,其最终指向必然以人民的鉴赏接受为基本准则。归根到底,文艺是要服务于民众的,人民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最终归宿。“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于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始终秉承人民立场,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语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二、“崇高之美,熔铸灵魂”的时代意涵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多年历史,不仅成功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的文艺实践,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文艺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百年的社会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中国的文艺事业与党的百年征程同频共振,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营造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氛围,以文艺事业的现实繁荣引领了时代精神。

(一)坚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根脉

以文化人,历久弥新,时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既是对社会成长阶段的划分,也是每个阶段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独有印记。“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有必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毕竟中国拥有稳定悠久的历史和绚烂丰富的文化传统,以时代积淀成就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通过其独特行为方式宣告所属的历史位置,成为文艺的文明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重要源泉。我们理应传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深入挖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华文明根脉人物和现象,再经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创造,将其中的优秀精神基因通过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塑造成为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以此来持续充盈文艺的艺术宝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不断充能,从而成就中华民族文艺繁荣兴盛。

(二)融合了中国特色的历史维度

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从某种程度来说,文艺可以视为所处时代的一种反映。而文艺作为时代的叙事,也应该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反映时代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作用于时代,进步的文艺不仅可以反映时代风貌,还能在引领时代发展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层面的巨大发展,跨越了坎坷不平的道路,逐步走向现代化。而中国特色作为文艺创作的历史角度,这种新“中国式”的叙事方式以多维度的创作折射着时代精神及其内在诉求,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叙事,这些叙事以其各自所持有的方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4]。

(三)彰显了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价值在于凝聚共识、建立认同。“向里”,即通过传承中国文化的经典和保护中国传统艺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向下”,即关注当代人民生活现实,通过对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坚持,利用贴近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引发人民共鸣。“向外”,即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繁荣局面。从《孟子》中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到《国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指明了事物的独特属性,否定了对普遍原则的僵化追求,肯定了文艺发展多样性的和谐意义,使中国文艺的文化价值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推动建立“文艺的共同体”。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秦忠翼.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性的文艺本质观[J].城市学刊.2020(41).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

[3]古伟.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十一次文代会的精神旨趣解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04).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作者简介:陈方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